《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在《河岳英灵集》中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来有的本子改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本子则略题《别东鲁诸公》。东鲁,即现在的山东一带。吟留别,是把梦游的情境写成诗,赠给留在东鲁的朋友,用来作为分别的纪念。李白这首诗写于天宝四载。我们知道,天宝三载,李白在供奉翰林的任上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失意之后,李白便寄情山水,访求仙道,以排遣心中的苦闷。离开长安后,李白曾同杜甫、高适等一道游梁、宋、齐、鲁,并在东鲁暂时安下家来。这首诗就是李白将要离开东鲁,准备继续漫游吴越之前用来告别东鲁的朋友的。
全诗层次十分清楚,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梦游的起因,第二部分写梦游的过程,第三部分写梦游后的感慨。
诗一开头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两句看似用作陪衬的闲笔,但十分肯定地表示了诗人对神仙的否定。《十洲记》云,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令人长生不死。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诗人对“海客”所说的海上仙山瀛洲,用“信难求”三个字明确表示不相信。这与他一生向往仙道,甚至接受道箓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实际上李白求仙访道,醉酒漫游,只不过是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所表示的愤懑和超脱而已。这就是王羲之所谓的“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这两句做了铺垫之后,马上就引入正题:“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是越州的一座山,在现在的浙江省嵊州市东面,天台县西北。诗人用虚实对比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染上神奇的色彩。
接着,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说,天姥山高耸入云,仿佛和天连在一起,这是拿天姥山同天相比。接下来又拿天姥山同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著名的五岳高峰,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山。这当然是有意的夸张。“五岳”,是大家所熟知的我国的五座名山。“赤城”,据顾野王《舆地志》,此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因山上赤石罗列,遥望如赤城,故名“赤城山”。最后,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位于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之高,但是在巍峨的天姥山面前,倾斜着如同拜倒在它的脚下。
以上是第一部分,极写天姥山的雄伟高大。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天姥山有多么高大,而用比较、衬托和夸张的手法,把天姥山雄奇高峻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仿佛那耸立云端、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引导我们跟着诗人一道去遨游那梦幻的境界。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诗人梦见自己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了剡溪。天姥山临近剡溪,又与天台山相对,奇峰绝壁,佳木异卉,是越东灵秀之地。东晋诗人谢灵运曾徜徉于这一带,并在剡溪投宿,留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李白是受谢灵运影响很深的一位诗人,他之所以梦游吴越、天姥,也许就是到这里寻找知己来了。因此,诗人一到剡溪,最关心的便是谢公的遗迹。他看到谢灵运投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那里渌水**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优雅。于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穿上当年谢灵运登山穿的那种鞋子,开始登石级,上天姥了。“谢公屐”,是指谢灵运登山时用的一种特制的木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青云梯”,王琦注云:“谓山岭高峻,如上入青云。”其实是沿用谢灵运“共登青云梯”的诗句。
随着诗人梦游的步步深入,梦境步步展开,愈来愈幻,愈变愈奇。“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登上了半山腰,站在绝壁之上,看见一轮火红的旭日从东海中涌出,又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天鸡”,据《述异志》,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石径盘旋,山路回环,诗人一路登山,为山间的奇花异草所迷,便靠着石头小憩一会儿。忽然天色暗下来了,山间又是另一种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谷为之震响,深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动。天气突变,天空乌云密布,水面雾气升腾。这番奇异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惊骇不已。
紧接着又出现了更为奇异的景象:“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列缺”即闪电,“霹雳”即打雷。由于天气骤变,霎时间电闪雷鸣,山崩地裂,轰隆一声巨响,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豁然开启,一个奇妙的神仙世界展示在我们面前:在一望无际、青色透明的天空里,金银楼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气象非凡。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仙人纷纷走出来,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御风而行。虎豹鼓瑟,鸾凤拉车,群仙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这是多么奇特,又是多么热烈而盛大的场面。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读着这些富于想象力的诗句,使人心驰神往,宛如置身于神仙世界。
以上这部分写梦游,气象万千,变幻莫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氛。然而,诗人一梦醒来,便从云端的神仙世界坠落到现实世界的地面。最后这部分由写梦转为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管峻 作(管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忽然之间心惊梦醒,起而长叹,眼前烟霞顿失,枕席依旧,刚刚遨游仙境只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所以,诗人接着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由于梦境的破灭,诗人联想到自己理想的破灭、政治的失败,觉得人生如梦,乐极悲来,世间万事万物如流水一般,转瞬即逝。因此有人认为,游天姥是游皇宫的比喻,“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这首诗是诗人用来留别的,那么,诗人必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告别东鲁的朋友而去访游天姥山。直到诗的最后,才回到这个本题上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白鹿”这个意象在《楚辞》就已出现,“骑白鹿而容与”,古人常用骑鹿跨鹤来表示高雅闲逸的情致。诗人把白鹿放养在青崖之间,随时可以跨上它游历名山,这是多么潇洒,多么自由,多么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境界。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了李白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浅表的理解。我们必须透过这看似消极的字面,深刻理解其蕴涵的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李白曾一度在长安受帝王优宠,有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和“力士脱靴”之类带有夸张色彩的诗句和传说。而实际上,李白只不过是一名宫廷词臣,在权贵面前免不了要忍受所谓“妾臣气态间”的屈辱。这与李白素怀的宏图大志和他的傲岸性格很不相合,所以,诗人在最后感慨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摧眉”,是低头;“折腰”,是鞠躬。也许,在李白东游吴越之前,留在东鲁的朋友还企图挽留他,劝导他在政治上等待时机,重整旗鼓。李白便以上面这些话告诉东鲁诸友,他要远离现实,遍访名山,表明自己不事权贵,以求得心灵的自由。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的真义所在。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李白长于七古,大约是因为这种自由灵活的诗体不像近体格律诗那样束缚手脚,能够充分地表现诗人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虽以七言为主,中间又杂有四言、五言、六言以至九言,句法差参,灵活多变,却又不显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流转自然。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诗句或长或短,节奏或急或缓。例如梦游这部分中,在山中天气突变,熊咆龙吟和神仙出场两处采用了带“兮”的楚辞句法,加深了诗意的浪漫主义色调。再如在打开天门的时候,连续用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个四言短句,节奏急促,声调铿锵,有力地表现了天门开启时的雄伟声势。还有一些散文化的句子错杂其间,也都流畅自然,不显丝毫雕琢。这首诗的用韵也灵活多变,有的隔句押韵,有的每句押韵,全诗换韵达十二次之多。这些都是诗人作为大手笔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所在。
这首诗在风格上继承了楚辞的艺术传统,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梦游一段,写得光怪陆离,奇谲多变。如“飞渡镜湖”“海日天鸡”“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石扉洞开”“空中楼阁”“霓衣风马”“虎瑟鸾车”等这一系列艺术形象,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这当中有的就是直接采用楚辞中的意象,并加以创造。诗人在梦幻的世界里驰骋想象,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