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乏味的人的存在也许有一个好处:他们也许正是我们需要的,促使我们成熟的催化剂,因为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参照物,如果不努力我们难免跟他们一样。

有的人喜欢故意侮辱别人。存心愚弄别人是很容易的,你也可以发现,有许多人每天都在这样做。但是一个成熟的人决不会故意让别人说他无聊乏味。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一些事物非常看不惯,但是我们都认同:在社交中,最大的威胁来自无聊乏味的人。可悲的是,目前,我们对这种人除了逃避,还没有找到使其绝迹的有效手段。法律也找不出理由去制裁这些无聊乏味的人。我们能够有效地隔绝口蹄疫,却无法隔绝这种可称之为“无聊厌烦”的病,控制它蔓延。

我们从广告中能了解治疗各种疾病——脚癣、口臭、便秘、喉痒、头痛、鸡眼和脱发等等的药物,却没有人能为我们治疗令人感到无聊厌烦的疾病。

预防胜于治疗,我们来了解一下那些严重的“无聊厌烦症”的症状。如果你与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相吻合,你就能明白某太太上次举办宴会时没有邀请你的原因了。

(1)不厌其烦地谈论自己的儿孙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简单的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孩子们都好吧?”就足以引出这种无聊乏味的人口中的滔滔不绝的话题,说的却都是废话。但是,谁让你打开了水龙头呢?你只能乖乖坐下任滔滔口水将你淹没:

“哦,庄尼呀,你知道,他是最小的,他最近说什么也不吃麦片,昨天还把整碗麦片扣在头上。好笑吧?我打电话去问我们的儿科医生。‘医生,’我说,‘各种办法我都试过了,但他还是把麦片吐出来或是倒在地上,甚至弄得自己一身都是。’

“他问我试没试过把麦片和香蕉混合在一起喂他,但是,庄尼从来就不喜欢什么香蕉。他俏皮地把香蕉称作‘兰妮’。‘我不要兰妮!’他说,然后挥舞他的小胖手打呵欠。当然,他比我们家附近的小孩子早熟,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像他那样富于表达,多令人惊奇!你瞧,前天他还把桌布拉下来,他瞪着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说:‘庄尼把桌子上的东西都弄到地上去了。’他爸爸和我都要笑死了。”

唉!这时候,你也快死掉了,但肯定不是笑死。

这些人总有本事将不沾边的话题,扯向他想谈的话题。也许你正在跟他谈政治或艺术,但是,他(她)真正想谈的是他(她)的小孩子。

我认识一个人,即使我们谈论的是国际关系或牛肉价钱的上涨,她也能神奇地把话题引向她女儿黛芬妮。她说:

“是呀!你根本无法信任那些俄国人。去年夏天,黛芬妮的大学同学邀请她一同去欧洲旅行。她们并不想进入德国,但是她们想去西柏林。黛芬妮征求我的意见:‘我……您觉得怎样?’我就对她说……”

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啰唆。准确地说,令人感到无聊厌烦的人基本上都不够成熟,他们不懂得交朋友首先就应该记得——为别人着想。

不幸的是,并不是只有那些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令人感到无聊厌烦。一个刚刚完成一次成功的巡回推销的汽车轮胎推销员从水牛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事无巨细地向我仔细讲述他与一家百货公司签下一万美元的订单的全过程。

你有没有硬被一个桥牌玩家扯住,向你回述他如何在一次牌局中打出一个小满贯的复杂过程?最可怕的是影迷,他喜欢一滴不漏地把一部最新的悬念电影情节详细地向你描述,以至于气得你真想把台灯砸到他的头上。

不仅仅是这些,无聊厌烦的话题可以涵盖许多事物,可能是某人爱把家具翻新的嗜好或是某人怎样给水果保鲜;可能与他哥哥的工作有关或罗拉表妹的可怜遭遇希望你能同情;可能是小狗或小猫的一点趣事。我甚至曾被人牵绊住听她絮叨金丝雀的肠子如何作怪,且足足说了20分钟之久。

(2)谈话飘忽不定,不着边际

马克·吐温写过一篇文章嘲弄一个无聊乏味的人:

“我有没有对你说起过我曾去西部看赫必族印第安人那件事?我们是趁休假到那里去的,是在一个礼拜五早晨,不,是礼拜四,你记得,艾拉,我决定我们要在礼拜四出发是因为我得在礼拜三去看牙医,是吧?我上面的一排假牙有点活动,我想找他为我固定一下。天啊,那个牙医真啰唆,话一讲起来就没完。好在他医术不错,是的!

“我跟我老板提起过有关他的事。我那个老板可真有趣。告诉你,他什么都离不开我,老是魂不守舍的。我那天对我的同事说:‘如果我现在就抬腿走人,辞职不干,老板会怎么样?’她说:‘比尔,如果你走了,我马上回家把我妈妈找来!’真是逗乐!”

你永远也别想知道赫必族印第安人是什么样子,但这样反倒好。

(3)呆板木讷,不善言谈的人

这类人虽也无聊乏味,但比啰里啰唆的人少见,这是这种人唯一的好处。

你极力寻找话题,表示你对他非常感兴趣,以便让他开口说话,然而都徒劳无功,你的辛苦努力只会换来冷漠的面孔和偶尔的一声“嗯”。最为幸运的是我从来没赢得过——你最多会赢得一句“是吗?”——作为报偿。

他是个凡事无动于衷、彻彻底底的木鱼脑袋,想从他身上得到哪怕一点点聪慧或礼貌的回应就好比去莫斯科买股票或债券。他那张马铃薯一般的脸永远没有任何表情,他是威廉·史泰格笔下的卡通人物在生活中的翻版——如果可以把他称作“活人”的话。

(4)不管谈论什么问题都喜欢争论

跟这种类型的人谈论问题,任何话题都会遭到反驳,回过头来给你个措手不及。

这种人自以为通晓一切,所以往往武断地排除一切讨论的可能,如果你有什么看法与他相悖,他会不假思索地说你的看法是荒谬的。

“你疯了!我的朋友,”他冲你吼道,“难道你不知道这个事实已经经过证明……”如果赶上他比较温和时,他就会说:“不,很显然你错了!我可以告诉你……”

这种人最让人讨厌的地方是,他作为结论的那些话——明显、武断、粗俗的话,都是你特别不愿听到的话。

遇到这种人你最好只采用一个办法:同意他所说的所有观点。因为一旦你稍有反驳,就会陷入一场势不两立的论战。讨论或交换彼此的看法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只想以摩西十诫一般的权威让你同意他的看法。

(5)永远意志消沉

这一类人行事只依据一条原则,那就是世上众人都已经在地狱中了,生命是多余的、是失败的,整个人类由傻子、骗子和懒鬼组成,凶恶的命运之神已经盯上他们了,就连气候也越变越糟。

只要跟这种人在一起待一刻钟,你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大堆的不幸要跟他交换。因为你已经被这种态度感染,本来你的心情可能很好,到头来却被这种天生的意志消沉者搞得垂头丧气。

我认识一个女人是这种人中的一个典型,我们每次相遇,她总是没完没了地向我倾诉她最近的遭遇——当然,全是坏事。

“我去买窗帘,”她可怜巴巴地说,“但我等了有10分钟才有售货员过来应酬我。她们根本不忙,只是他们看出我是个没钱的主儿,不怕得罪,所有的商店都那样。你看我的生活有多糟啊!你再看看我的健康状况!医生说他不相信我居然能活到现在。我整个的消化系统都不行了,赶上这种天气我全身又痛得要命。你会想我的家人总该懂得体贴我吧?但那只是我的奢望。”

以上只是几种“无聊厌烦症”患者的例子而已。

类似这种人不胜枚举,感情丰富的女孩、身体壮硕的大男人都有可能是“无聊厌烦症”患者,而观众对此也已习以为常,他们渴望让意识消失,直到挨过这场灾难。

最可恶的是,这些无聊乏味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有多无聊。他们以为自己是作为社会的活跃分子、消息灵通人士或所有受人欢迎的那一类人物而乐意为人所接受。真是恐怖,我们也可能是个无聊乏味的人,却没有察觉。

幸好,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可以从一些迹象和征兆中得到暗示。

一是听者流露出凝固的微笑和灰暗的眼神。当我们在谈有关孩子的所谓的趣事时,听者仿佛身体已经凝滞,那我们就应该停止讲下去了。

二是我们要注意观察听者暗中看手表的动作。当听者摇晃过手表,然后把它贴近耳朵来听时,很显然,他已经开始诅咒我们了。演说家就对这种动作非常敏感,这也是应该的。

三是眼光游移不定。这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话已经失去吸引力。在宾朋满座的鸡尾酒会上,我们偶尔会在某个角落捕获我们的牺牲者,他借以逃脱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急切恳求的眼光,他以眼光向每一个经过的人求救。但是没用,谁会愿意替这个傻瓜受罪,所以,不妨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一回,我们应该住口,别再折磨他了。

一些善于诡辩的人可能会为难你:“无聊厌烦症”跟成熟和心灵的健全有什么关系?一个极其无聊乏味的人也许同时也是个生活美满、爱护家人、照章纳税、资本雄厚的人,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因为一个人既然能成为“无聊厌烦症”患者,就表明他的智慧、想象力和敏感性一定是贫乏的,而这正是一个人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赢得他人的良性反馈的基本要素。

无聊乏味的人不可能了解自己,不会喜欢自己,也无法成为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对他人在人际关系中需要什么也考虑不到。他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那些无聊的琐事和微不足道的生活上,让它们进驻内心填补空虚,可是他根本不善于构筑它们。他有着跟他的心智一样无聊乏味的言谈,他是现代人迷失自我的一个悲剧性的象征。

“无聊厌烦症”不过是一种人格疾病,是拒绝成长的病态人格的症状之一。

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人,虽无所不谈但不会令人厌烦,因为他善于化平凡为神奇。本来在他口中活生生能够光芒四射的话题,出自乏味的人口中,就变得无聊乏味,失去生气。

无聊乏味的人也许正是我们需要的,促使我们成熟的催化剂,因为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参照物,如果不努力,我们难免跟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