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再重复一次亚弗斯德教授那充满智慧的忠告:“首先撩起对方心中最迫切的欲求。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如鱼得水,否则将一事无成。”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学员很担心他的儿子。这孩子不但很瘦弱,而且拒绝好好吃饭。他的父母为此常采取的是一般人的方式:唠叨,责备。“妈妈要你吃这个、吃那个!”“爸爸希望你长得又高又大。”……

然而孩子会理会父母的这些要求吗?不会。

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能够对30岁的父亲的规劝有什么积极反应。但这正是父亲本来所期望的,真是荒谬!这位父亲最后领悟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问自己:“这孩子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将我所要的和他所要的结合起来?”

当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他儿子有辆三轮脚踏车,小家伙总喜欢在家门口的人行道上骑来骑去。在他家附近住着一位好莱坞称之为“孬种”的人,一个比他稍大一些的孩子,常常把他拉下车,把脚踏车抢去骑。

不难想象,这小男孩会哭着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便会立刻出来,将“孬种”拉下车,再将自己的儿子抱上去。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这个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这问题并不需要“大侦探”福尔摩斯来回答,普通人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需要的是自尊、发泄怒火,以及渴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感觉。所有他个性中最强烈的情感,都在驱使着他去“报复”,揍扁那个“孬种”的鼻子。

于是,当他父亲告诉他,只要他不挑食,乖乖地吃饭的话,终有一天他将把“孬种”打得落花流水,当父亲向他作了这种保证之后,他就不再有挑食的毛病了。他开始愿意吃菠菜、白菜、咸鱼以及任何其他食物,想让自己快些长大,好狠狠地揍那个经常羞辱他的“孬种”一顿。

这位父亲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又碰到另一个难题——孩子还有尿床的毛病。

孩子跟祖母同睡。每天早上,他的祖母醒来,就会摸摸床单,说:“你瞧,你昨天晚上又干了好事。”

“没有,我没有,是你干的。”他会这样反驳。

责怪、打骂,母亲一再强调不许他尿床——这一切都无法使床铺保持干燥。因此,做父母的就开始想:“我们怎样才能使这个孩子不尿床?”

他想要的是什么?首先,他想跟爸爸一样穿着睡衣,而不要像祖母一样穿着睡袍。祖母受够了他夜间的尿床之苦,因此,如果他不尿床的话,很乐意为他买一件睡衣。其次,他想要有一张自己的床,祖母也不反对。

孩子的母亲带他到布鲁克林的罗塞尔百货公司,用眼神示意店员小姐,说:“这位小先生要买点东西。”

店员小姐以使他感觉受到尊重的口气说:“年轻人,我能为你效劳吗?”

“我要为自己买一张床。”他站在那儿说。当店员小姐把一张他母亲希望他买的床给他看了之后,她母亲对店员小姐使了个眼色,于是这个小男孩就在店员小姐的劝说下,买下了这张床。

第二天,床送到了。当晚,父亲回到家时,小男孩跑到门口,叫道:“爸爸,爸爸!快上楼来看我给自己买的床。”

当父亲上楼看到那张床之后,遵循前面提到的史考伯“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规诫,问儿子:“你不会把这张床尿湿,对不对?”

“啊,当然,当然!我当然不会。”为了自己的自尊,小男孩果然遵守了他的诺言。这是“他”的床,而且是“他”自己买回来的。他现在穿着睡衣,就像个小大人。他希望自己像个大人,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我班上另一位学员,一个名叫德施曼的父亲,他是一位电话工程师。他没有办法使他3岁的女儿吃早餐。这个问题通过一般的手段,如责骂、请求、哄骗等等都无法奏效。因此做父母的就问自己:“我们怎样才能使她‘要’吃早餐?”

这小女孩喜欢模仿自己的母亲,喜欢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于是一天早上,他们就把她放在一张椅子上,让她来做早餐。就在她搅拌早餐时,她父亲走进厨房。于是她说:“瞧,爸爸,今天早上我做了自己的早餐。”

这天早上,她在没有任何诱哄的情况下吃了两碗麦片,因为她对麦片已经产生兴趣了。她从中得到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她发现做早餐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表现方法。

威廉·温特尔曾说:“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自我表现。”为什么我们不在工作当中应用同样的心理学呢?当我们有了一个巧妙的主意时,为何不让对方自己说出来,而不让对方认为这是我们想到的?如此,他就会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主意而非常高兴,也许他还会吃上两大碗呢。

千万别忘了这一点:首先要听到对方的“心里话”,把握他心中最迫切的欲求。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如鱼得水,否则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