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安逸成瘾,换个方式生活(1 / 1)

趁着年轻,趁还有精力,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那些贪图安逸的想法就留到晚年再去践行吧!

“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里选择安逸。”禁止同学上课玩手机的老师这样说道。人,生来便有惰性,贪恋温暖怀抱,不想独自成长,不愿动脑思考,更遑论选择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然而,人必须学会克制与征服,一如从顺其自然到改变自然那般。

年轻人贪图安逸,一味享受,使自己人一点一点堕落下去,时间一长,了无年轻人的热情与生气。因为正年轻,所以才要敢于改变,应该拿出朝气,迎头直上,乘风破浪。有位社会学家说过:“年轻人贪图安逸,是一种可耻行为,占用资源,引领不良社会风气。”

在这个嘈杂的时代里,网络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搜索与浏览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习惯。早上起床先玩一下手机,晚上睡觉前也要抱着手机才能安眠,不想遗漏任何一条消息。

仔细想想,人们每天要将多少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说是放松休息,其实是抑制不住偷懒的欲望。大学里那些死在寝室温**的人,与社会中那些死在过度依赖手机的人并无差异,都是人心欲望作的祟。

自制力好的人,知道该干什么,辛苦劳累几十年,换来余生舒适与安定。那些自制力不好的人,只能浑浑噩噩,最终唯恐老无所归。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让人深深为他们一家那种平淡到奢华的生活所感动,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温馨。只是人们对此种生活,深感遥不可及,因为没有钱锺书先生的天赋,没有他坚持不懈的钻研。

这一家,是将拼搏与努力融入日常生活的典范,他们把我们聊天刷微博的时间用来读书写字,虽说都是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性质完全不同。放下手机,多出去走走,亲身感受一下这无所不有的大千世界,学着去驱散身体里的懒惰,时间一长,就会发现从内心深处涌上来的巨大改变。

曾经在宁波大学就读的周志逸,12岁时因玩耍触电失去了双臂。作为不幸致残的人,他本可以安心享受社会福利,可是他不愿给社会造成负担,他努力学习文化和生活技能,最终考上了宁波大学。

一个人,不可能在惶惶不可终日下,度过一生,也不可能在不知归处的世界里,一直依靠他人前行,父母亲友也终有无力承担的那一天。君子先自爱而后才能爱人,一个人需自立,才有资格自由选择生活。当一切都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只能告别安逸,才能获得通向成功的之门的钥匙。但凡真正过着安逸生活的人,一定是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品尝酸甜苦辣的大彻大悟之人。一切还未经历过,就选择安逸,实际是懒惰与逃避的一种表现。

这个社会,不需要无用之人,竞争才能实现社会资源最优化利用。生活于同一个空间,弱肉强食更是普遍的自然规律,自己选择安逸,身后却有无数人在努力奋起,不能够顺应变化的人,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如果一边抱怨世界,一边却想用安逸的生活逃避社会的竞争,回头时你会发现自己早已被别人超越,甚至别人已经获得了你无法企及的成功。所以,趁着年轻、趁还有精力,将想做的事情都做了,那些贪图安逸的想法,就留到晚年再去践行吧!若一直安逸到老,当你发觉这一生惶惶虚度,想要改变却再无精力时,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

谁没在孤独寂寞时渴望过安逸,但谁又能真正洒脱地做到安逸。年轻的生命羁绊太多,本来就不适合这样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即使向往竹林七贤的安逸自在,也要明确知道,他们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现如今时代在发展,无法形成与之相同的生活背景了。山间清静自在,人迹罕至,偶而去一次,会觉得身灵俱静,去的多了,难免产生孤独与寂寞的感觉。

换个方式生活吧,告别安逸成瘾,不拘泥于成败,也不畏惧退缩,喜欢就勇敢地去追求,在最有精力的年纪里,不负初心,也不辜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