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也有逆反心理(1 / 1)

有一个美国商人,他在纽约郊区开了一家服装厂,苦心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位商人看到积压着的商品,急得焦头烂额。经过多日的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位商人在纽约市中心的繁华街区又开了一家商店,并在各大媒体做了广告:商品标出价格的头12天按全价出售,从第13天起到第18天,降价25%;第19至24天,降价50%;第25至30天,降价75%;第31至36天,如果仍然没人要,剩下的服装就无偿捐给慈善机构。

该商店的广告一经发布,立即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几乎每个人都想到这个商店去看一看,还有很多人预言:“这个笨蛋将会倾家**产。”因为,如果顾客等到商品价格降到最低时才买,商店岂不吃大亏?更糟糕的是,如果没人买的话,商店就要将服装无偿捐给慈善机构,那损失岂不是更大?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家商店的服装十分畅销,前后不到半个月便销售一空。商家这种看似愚蠢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批顾客的关注。顾客都生怕东西被别人买后自己就买不到了,于是争相购买。那位被人认为将会倾家**产的服装商反而坐收渔利。

日常生活中,类似这位服装商的聪明商家还有很多。其实,聪明的商家个个都是利用短缺效应的行家。为一些产品打上限量版与珍藏版的标签,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他们会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紧张,数量有限。又或者,他们会采用限期优惠的策略,对某种优惠商品加以时间上的限制,使得顾客不得不马上做决定。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经理的妙招。

一家百货商店的经理眼看将近月末,可销售计划还没有完成,不由得心急如焚。可是店里实在没有什么商品是畅销货,怎么办呢?看着店里那堆积如山的牙膏,经理犯了愁。忽然,他灵机一动,立即写了一张广告:“本店出售牙膏,每人限购一个!”写好后,经理将广告贴在店外最显眼的地方,并一本正经地吩咐营业员:“没有我的同意,一个顾客只准买一个。”

不一会儿,广告前就围了一群人,人们议论纷纷:“怎么只能买一个?”

“说不定要涨价。”渐渐地,这家商店就热闹起来了。为了能多买一个牙膏,有的人甚至不惜排几次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通过关系找上门来,预购一箱又一箱的牙膏。到傍晚时,所有积压的牙膏全部销售一空。

还有,2003年2月,英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式飞机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消息让协和式飞机停飞前的机票异常好卖。同年10月,当协和式飞机执行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时,数以千计若有所失的人们拥堵在高速公路上,只为观看过去三十年中每天都在上演的飞行。

此外,家长们在节日里挤破了头去抢购那存货不多的游戏手柄,恋人们在节日里争先恐后地购买那限量销售的节日礼物,这些都是聪明商家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