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效应”(亦称“感觉对比”)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比影响人们的认知。以体育运动中的棒球为例,运动员在做挥棒训练时,会套一个重环在球棒上。教练表示,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在正式比赛时能将球棒挥得更灵活。正如你在健身时,先举的是20公斤的健身器械,那么再举10公斤的健身器械时你就会觉得很轻松,但如果先举的是5公斤,再举10公斤时,你就不会觉得它轻松了。其实重量没变,变的是你的认知。
实际上,任何牵涉认知的地方,都有心理对比。其道理都是一样的:两种认知相继出现时,前一种总会对后一种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扎卡里·托马拉和里查德·佩蒂为了验证“对比效应”对人们的影响,做了下面这个实验。
研究人员虚构了两家商店,一家是“布朗百货”,另一家叫“史密斯百货”。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先介绍了“史密斯百货”中一个部门的情况,再介绍“布朗百货”三个部门的情况;第二组则先介绍“史密斯百货”六个部门的情况,之后再介绍“布朗百货”三个部门的情况。
结果证实,当先介绍“史密斯百货”的六个部门,再介绍“布朗百货”的三个部门时,人们会认为对“布朗百货”的了解不够。但当先介绍“史密斯百货”的一个部门,再介绍“布朗百货”的三个部门时,人们对“布朗百货”的认知又有了变化,觉得基本了解了“布朗百货”。似乎放在前面介绍的“史密斯百货”部门少,就能让人们以为对“布朗百货”足够了解。这就是“对比效应”产生的影响。
后来,研究人员又扩大了实验范围。在实验程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用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了对比,即用“迷你宝马”与“布朗百货”进行对比。结果与之前的实验结果一样。这次的实验表明,即使前一种认知对象与后一种完全没有共同点,但前面的认知对后面的认知仍然存在影响。
“对比效应”对人们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将它用在销售中是有很大威力的。假设你认为公司的某个产品特别适合一位客户,那你就可以通过重点介绍该产品,同时对其他产品一带而过的方式来增加客户购买的可能。
又比如,有时在不改变产品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变换产品的对照物就能带动销售。某家居公司只不过用了两句大实话,就让其后院浴池的销售量翻了五倍。
第一句:很多购买过该产品的人都认为,买个浴池放在院子里就好像多了个房间。
第二句:您认为在院子里多造个房间要花多少钱?毕竟,7000英镑的浴池比建个房间的支出要少一半呢。
还有的商家只是巧妙地让两件商品间形成对比,就促进了两者的销量。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
日本一家专门经营电子玩具的商店。商店新引进了两种不同型号、质量相差无几、价钱一样的电子游戏机。可是摆在柜台上的这两种游戏机却很少有人购买,这令商店老板一筹莫展。
这时正好新招了一位女店员,她为店老板出了一个好主意。她建议把小的那种游戏机的标价从80元提到160元,较大的游戏机标价不变。
这样一来,当顾客进到店里,看到又大,价格又便宜的游戏机并不比标价高的那种质量差,以为捡到了便宜,机会难得,便毫不犹豫地将其买下。而另外一些有钱人在看到小的游戏机价格反而比大的游戏机更贵时,以为遇到了“好货”,于是也慷慨解囊,买回去当作上好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的孩子。很快,几千台游戏机就被抢购一空。
原本无人问津的两种游戏机,在价格没有降低反而有一款略有提高的情况下,竟然变得畅销。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商家恰当地运用了对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