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对于某些人的愚蠢行为,应该直言不讳,立马制止,然而,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对某些特殊人物,直接进行口舌交锋,往往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此时,不妨学学晏子的做法。
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突然病死,他迁怒于养马人,下令将养马人推出去斩首。
在场的晏子听说后,略一思索,便跪到齐景公面前数落起养马人的“罪状”:
“大王,您想处死养马人,应该先让他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才行。现在让我来列举他的三条罪状,请您听一听。”
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便对着养马人高声说道:
“你为君王养马,却把马养死了,凭借这一条,你是不是该被处死啊?而那匹死掉的马,又恰是君王最喜爱的,养死了君王最喜欢的马,你觉得自己还能活下去吗?最重要的,因为这匹马的死,君王要处死你,消息如果让老百姓知道了,他们就会怨恨君王,让邻国知道了,他们就会看不起齐国,让君王背上一个重马不重人的恶名,这是不是得算你的第三条罪状?你犯下如此严重的三条大罪,君王处死你,应该没有什么过分的吧?”
养马人听了晏子的这些话,哑口无言。但齐景公毕竟是一国之君,他听出了晏子话里的意思,于是就对晏子说:
“算了吧,把养马人放了吧,别损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有时候,面对别人,尤其是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当他们做出不当行为时,自己不好直白地指出,而为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并加以修正,指桑骂槐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晏子的话表面上处处顺着齐景公的心意,数落马夫的罪状,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在讽刺齐景公,从反面申述齐景公的错误,点出杀掉马夫的危害是“积怨于百姓,示愚于诸邻”,劝其尽早打消这一念头。这种蕴含大义的弦外之音,齐景公听出来后,就只好释放了马夫。
齐景公为什么在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时候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诚心接受了呢?原因就在于给他提意见的晏子并没有说“大王,您为什么这么糊涂?为什么要冤枉喂马人?”,而是假借喂马人是错误的始作俑者,给他解释大王治他罪的原因,而这个解释原因的过程实际上是说给齐景公听的,由此含蓄委婉地指出了齐景公的决策错误。
指桑骂槐的说服法能够减轻被说服者内心的负担,避免了因直接受批评而颜面尽失的可能。所以,故事中,齐景公才会在最后听从了晏子的劝说,他的那句“别损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借着晏子的话下了个台阶,婉转地承认了先前的不当言论。
有时候,明明看出了某人的错误,但并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地旁敲侧击,这种方法更能让对方接受。他会明白,你是在给他留面子,而不是故意让他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