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图书出版领域,有一本图书获得了知名网站评出的“年度十大图书”的殊荣,也得到了各家主流媒体的大力热捧,这就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原著、何怀宏先生翻译的《沉思录》。
从原著内容和翻译的水平来说,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值得推崇的好书。但《沉思录》并非是2008年才有的新书,且不讲原著存世的年代久远,单就中译本而言,早在1958年梁实秋先生就着手开始翻译这本书,而且在那之后也有多个中译本上市。2008年之前,《沉思录》无论从销量还是读者群体方面来看,一直属于小众读物,只在较小的一个阅读群体内流传。但就是在2008年,这本哲学领域的书却在国内市场大红大紫。
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过多品评这本著作的可读性,我觉得这本图书的畅销,对于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来说,值得沉思之处不在于书的内容本身,而是这本书热销的契机。在这里,笔者只想从另一个思考的角度提请大家去观察,去揭示在这本大畅销书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在对销售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在这本书的封面腰封上赫然印上了这样两行推荐文字。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1998年10月8日)
我想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已经看出了热销的奥妙所在。是的,这本书在销售策划中对心理战术的精妙运用,堪称经典,非常值得各行各业的销售人员借鉴。就在该图书封面腰封的两行简短文字中,隐含了两种心理学的暗示。
其一是我们在之前章节探讨过的权威效应。权威人士的选择会成为一般大众追随的理由,既然两个不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选择这本书来阅读,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这本书的内容料想一定是很不错的。其二就是我们这个章节中正在谈的好奇心理,为什么国家的领导人都如此看重这本书呢?这本书中究竟有什么样的精华值得学习借鉴?
这样的悬念也是人们对这本书的兴趣所在。在还没看到内容的情况下,这样的悬念就已经足以让人们对这本书满怀期待了。人们不解开问题的谜底,是很难平息心中的疑问的。
正是对受众群体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使得这一版本的《沉思录》彻底改变了这本著作多年沉寂的销售局面,从小众读物一举成了大众竞相追捧的热门读物。
说到图书,通过人们的好奇心来促进畅销的故事,不仅仅在国内上演着,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英国小说家毛姆原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说作者,虽然他勤奋刻苦,笔耕不辍,但是没有什么名气。他经常写一些诗歌或者小说之类的东西。他写的小说具有一定的深度,只是因为没有名气,所以一直无人问津,即使书商用尽了全力来推销,情况也不怎么样。自然而然,他也没有多少收入。
在穷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试了试一个奇怪的点子,结果居然扭转了颓废的局面。那时眼看生活越来越拮据,毛姆情急之下突发奇想地用剩下的一点钱,在大报上刊登了一则醒目的征婚启事:
本人是个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喜好音乐和运动。现征求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共结连理。
广告一经刊登出来,书店里毛姆的小说竟然在短时间内一扫而空,马上脱销,一时之间印刷厂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应付销售热潮。
看到这则征婚启事的未婚女性,不论是不是真有意和富翁结婚,都好奇地想了解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到底是什么模样,竟然会引得一个百万富翁如此痴迷。而许多年轻男子也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再者他们也要看看这书中描述的女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以防止自己的女友前去应征,所以男人们也有动机加入抢购。
在这次成功利用人们好奇心理的营销之后,毛姆的知名度大增,不仅之后不必再为生活拮据烦恼,而且成为畅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