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习惯了某一种商品或者服务之后,你对它的好感将维持很久的时间,甚至是一直延续下去。
比如一个人习惯了可口可乐,那么在下次挑选可乐的时候,他基本上不会再想去尝一尝百事可乐或者其他的什么可乐。也许他已经记不起第一次为什么选择了可口可乐,也许第一次的尝试只是因为朋友推荐了,抑或是商家促销了,还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只有这一种选择。
但这些都不是太要紧,只要他对自己初次的选择还算满意,那么下一次就没有理由和动力去否定掉原来的选择。于是这样的消费习惯被人们在心理上一次次地强化。
夸张一点儿来说,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这种对过去选择与信息的依赖性被称为“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它与我们前文所述的“羊群效应”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意义上的“羊群效应”参照的是其他多数人的行为,而现在变成了自己跟随自己在过去做出的决定。对自我选择的路径依赖,有科学家将其称为“自我羊群效应”。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经济学领域,在人类的技术演进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也都表现出了这种类似物理学上惯性的特点。事实上,路径依赖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人如果到了一个新的地点工作或者生活,那么在起初的一段时间,他会对新地点周边提供餐饮和生活服务的商家进行比较和选择。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会进行比较理性的考察评判,听取其他朋友的建议意见,或者很随机地去尝试提供服务的某家餐厅、某家洗衣店,等等。
但是一旦他对初次的选择给予了肯定之后,那么在下一次面对这一类型的消费时,他就很少会进行替代性思考了,甚至有些时候会忽略了思考的必要性,过去的选择会演变成之后生活中的一种理所当然。
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各类消费,也许你会吃惊地发现,其实很多支出并不是必需的,虽然它可能已经在我们的日常支出表中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实际上这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消费,或者可能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这样的消费之所以会一直存续,只是由于我们自己曾经在某个时刻坚定地选择过它。
对于销售者来说,在初次的生意中让客户得到满意体验的效果远不止于维护了商业信誉这么简单,初次的消费选择不仅能够被人们一再重复,还能带来更多的延续和拓展。相对于消费者将不同的商家进行判断区分的选择过程来说,在同一个商家的消费内容变化要简单得多。因为光环效应会使消费者为同一商家的不同商品赋予相同的品质。
当一个人习惯了麦当劳的鸡腿汉堡之后,不想在家做饭的时候去光顾一下麦当劳快餐,显得再自然不过。而且在下一次去消费的时候,选择将不仅仅局限于原来吃过的鸡腿汉堡,选择尝试其他新推出的汉堡套餐会变得不难理解,或者做出多来一份配餐以及甜品的决定也完全有可能。
消费者选择接受某一商家的商品或者服务之后,如果对于实际的消费体验感觉到满意,那么在未来继续选择在此消费的概率是很高的,甚至还会把这个商家的商品与服务推荐给朋友们,而对于朋友的推荐,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会很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