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是一杯清澈的水,只那一杯,便无须再希冀天上的银河;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负,只那一抖,便使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蓝天。人生在这一取一舍之间,生命在无限地升华,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高度。
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些人舍去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地位,却忽略了他舍弃这些东西背后所得到的比这些东西更加珍贵的东西,那便是无穷的智慧和人生那种宁静而豁达的境界,人生就是一连串取舍的过程。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洋芋长出来后可以吃,不用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去的人或动物就将其埋掉。两师兄弟在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其中一个和尚说了句“阿弥陀佛”之后就想挖土把他埋掉;另一个和尚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截然不同,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得到,舍也好,取也好,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包括舍弃了你视为珍重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取舍还难。
这也许便是取舍的最高境界。人生的高度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蚌舍弃安逸,才拥有了孕育珍珠的权利;种子放弃花朵,才拥有了孕育春天的资格;千古豪杰舍家为国,才垂青于史册;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才有了巍巍中华。取与舍在自然的**涤中,展现并昭示了生命的高度,数千年的白驹过隙,无数次的金乌西坠,消磨了历史的棱角,才打磨出中华文明不朽的生命之碑。
取,是一杯清澈的水,只那一杯,便无须再希冀天上的银河;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负,只那一抖,便使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蓝天。人生在这一取一舍之间,生命在无限地升华,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高度。
的确,取舍对于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弃医从文,改变了他的一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如果当初他不作出这样的取舍,他可能最后是位医人治人的医生而已,成不了一代文豪。
取舍之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聪明人要学会先舍,而舍,终必得。舍不舍得,以及怎样去“舍”,又怎样去“得”,就全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