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会面(1 / 1)

农门有娇女 西河西 1212 字 29天前

卫谌一行人走的是陆路,走了大约有两个月了,才看到禹州府高大的城门楼。

从袖口掏出帕子在额头上一抹,就是一道很明显的灰印子,卫谌有些嫌弃自己,还是先进城找个客栈歇一天,再去府衙交接吧。

这段时间风吹日晒的,又黑了不少,正好先在城里养养。

……

余秀才怒气冲冲地来到县衙,一直到门口也没有停,就要直接往里冲,差役赶紧上前拦住:“余老爷,要见太爷得先通报。”

余秀才站住,勉强压住怒气,抬着手道:“快去快去。”

花镶听到禀报,笑了笑,差役还提醒道:“余老爷看起来很生气。”

花镶笑道:“请他进来吧。”

不过片刻,余秀才就大步走了进来,敷衍地见一礼,随即质问道:“大人,您是什么意思?”

花镶把书桌上的文件都摞起来放到一边,问道:“什么什么意思?”

“听说县里那些小饭馆,就连街边的地摊,都有您给的菜方子?”余秀才很激动,说着说着手都抬了起来。

花镶起来,倒了杯茶递给他:“喝杯茶,慢慢说。”

余秀才都快气死了,尤其是在看到这个小年轻的县太爷说话还是轻飘飘的时候,但他也没胆子把这杯茶推开。

看他接过茶喝了一口,花镶才在一边的椅子上坐下来:“您那么一个大酒楼,还怕我从家乡带来的那几个小菜方子?”

余秀才太不可思议了,这县太爷太不要脸了,那些菜方子,是小菜方子吗?就一个浇头,都能撑起一家小饭馆了。更何况还有那些凉拌菜!

只是因为那些新鲜菜色,几个小小的饭馆,就抢了他两个酒楼一大半的生意,大半个月了,酒楼里连二两银子的进账都没有。

以前,县城有些家境比较好的人家,有些喜事的时候,还会拿钱过来定一桌席面,现在却是连老客都走了。

余秀才纠结好一会儿,才道:“酒楼再大,也怕冲击。”

“那你这话就不对了”,花镶说道,“你开的酒楼,本就有你自己的优势,而且你不能因为你开酒楼,就不让其他的饭馆发展了。”

余秀才道:“如果没有您给的菜方子,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小饭馆,再过一百年也比不过我家的酒楼。”

而且这也太不公平了,大家都是番茗县的人,为什么只给他们不给他家的大酒楼。

“没什么事的话就回去吧”,花镶端起茶,“虽然你质问的没道理,本大人大人大量,不会跟你计较的。”

余秀才一咬牙,差点忍不住骂起来。

无耻,太无耻了。

“如果是花大人坚持的话,学生就只能去府城找岳父大人帮个忙了。”

花镶瞥他一眼,满不在乎道:“我也好久没去拜见知府大人了,不如趁个车?”

余秀才:……

他就不信了,一个小小县令,对于知府大人来说,不过一个下属,知府大人能记得她是谁,能给她撑腰?

余秀才离开之后,郝文书就脚步轻轻地走了进来,把一份文书放到书桌上:“大人,县里的人口年龄分层,已经弄好了。”

花镶赞赏道:“挺快的”,拿起来看了看,“不错。”

郝文书指了指外面:“大人,余秀才那个老丈人,听说很爱钱,他酒楼的生意不好,说不准儿苻同知真会管的。”

花镶拿起一份邸报给他:“苻同知马上就要调任,没空管这点小闲事。”

郝文书看到邸报最下面真有这么一条小消息,脸上带了笑容:“这可太好了”,继而又有些担忧:“这位卫大人,不知道……”

花镶却是一下子笑出来:“这个你放心,他是我的同年,还是最好的朋友。”

“同年?”郝文书听到这话都不知道该惊讶还是该放心了。

花镶道:“他是去西北拼了军功才升任这么快。”

“这下余秀才可不能再靠着他岳父风光了”,郝文书松了口气,又忍不住问道:“大人,学生想问个问题。”

花镶对这个秀才的观感很不错,笑道:“想问什么就问。”

“在北边,是不是很多像您这样的青年俊杰?”

郝文书早就想问这个问题了,从他偶然间知道这位花大人比他还小一岁时就想问。

花镶想了想,说道:“也不算太多。不过十几岁的秀才也不少”,又多说两句:“禹州这边的教育资源太缺少了,日后我会让人带一些程文过来。不过科考这个事儿,跟运气也有些关系,当初我想的就是,考不过便换另一条路,贡院那环境,太折磨人了。”

郝文书没想到大人会这么交心地说这些话,点点头:“大人,学生会努力读书的,即便最后出不了什么结果,也不会一直困在科场出不来。”

看着天色不早,花镶对郝文书道:“把张勤叫来,本官请你们吃一顿海鲜火锅。”

火锅要人多吃才好吃,来到番茗一年多了,花镶又忙又孤单,好几次想吃都没心思费那个功夫。

郝文书高兴地唉了一声,跑出去喊张勤去了。

吃过火锅,花镶让郝秀才、张秀才去前面休息,她看了会儿书,就忍不住想卫谌什么时候会过来番茗。

至于说他会不会过来,花镶是半点没怀疑的。

卫谌在府城完成职位交接、又应了一些人情往来,一直过了将近一个月才算抽出空来番茗。

从府城到番茗,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没有人烟的杂草丛林,所经村庄也都是小路曲曲黄土泥灰的,而进到番茗县之后,卫谌和他带的两个侍卫都是眼前一亮。

高高的城墙抹得平平整整,进城之后,又是一条平整得没有半点坑洼的道路,路上有来来往往推着独轮车的人。

钟诚看了看道:“大人,我看着番茗县比前面的庆平县还热闹。这街上的大部分人,怎么都推着独轮车?”

另一个侍卫是禹州知府衙门本地的一个差役,说道:“番茗县这两天收盐了,许多商人过来,他们这里也有不少人开始贩盐。”

正说着,就有一辆马车从后面越过他们,最后停在一个热闹的临街饭馆前,车上下来一个穿丝绸的矮胖中年人,还没进门就说道:“来两碗鸡丝米线。”

大夏朝并没有变态地压制商人,商人可以穿丝绸,可以用银饰,三代之后也可以考科举,因此大夏的商业是很繁荣的,国库收入只商税一项就占了六七成。

“米线?”钟诚十分好奇,“这里也有米线,大人,咱们去吃一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