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遭遇的“失败”,根源究竟在哪里?

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各种决策。一提到“决策”这个词,乍听起来可能不太接地气,会令人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实际上,通俗地说,决策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做出的各种选择。这样想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离不开一系列决策。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再认真地看一遍前面提到的调查问卷。那个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很常见的选择行为,这些看似普通的选择行为就是决策。

针对这些需要在瞬间做出决策的情形,你是否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应对策略呢?就算上升不到策略的高度,你至少也应该三思而后行,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选择行动模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肯定会不以为然,觉得根本没必要想得那么复杂,认为面对这些情形时全都只需要凭本能或者直觉做出决定。

但是,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改变你的看法,让你意识到在这些决策之中,往往潜藏着特殊的习惯。即便是凭本能或直觉做出的决定,也必然存在着你的某种习惯的“影子”。实际上,上文中提到的调查问卷,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这种习惯。关于这项问卷调查的结论,我将在第125页给出详细解释,敬请耐心等待。

了解与决策相关的各种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你可以认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二是通过了解各种习惯,你可以掌握在不同场合做出适当决策的方法。

许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纠结、迷惘,甚至丧失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一味沉浸在对过去做出的判断的懊悔之中,终日闷闷不乐、无法自拔,总是感到事与愿违,悲观沮丧。对于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而言,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决策的各种习惯,并将其作为知识储备起来,必然会增强自信心,就像拿到了舒缓心灵的定心丸一样,可以从容自若地面对各种困难。

在这里,我想先向大家澄清一点,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对人进行说教“洗脑”的自我启发类书籍,请大家绝对放心。这本书不会教你那些速成的处事方法,比如“如何摆脱忧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怎样才能取得成功”等。一个人在决策时,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普遍真理可以遵循。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人在决策时往往会用到许多思维方式和方法。这里提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是上文中所谓的“习惯”。在本书中,我将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我在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决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人们将对决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的研究领域称为“决策理论”。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决策理论”是横跨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虽然这个方向并不属于传统领域,但是也有大约300年的历史积淀了。在本书中,我将与各位读者分享“决策理论”涉及的各种决策方法。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决策方法的基础篇。这一部分将对四种决策方法(习惯)进行说明。这四种方法具体是指:在意平均值的等概率准则[1]、担心出现最差局面的悲观准则[2]、经常寄希望于绝地反击的乐观准则[3]和避免“事后诸葛亮”的后悔值准则[4]。

在学习这四种方法的过程中,还会接触到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概率论、博弈论、统计决策原理和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理论等。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印象,与单独学习每个领域的理论相比,令人觉得更加亲切和实际,吸收、消化起来也更加有效。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决策方法的发展篇。对于许多人而言,前面介绍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新颖的,很吸引眼球。只要不是决策理论的专家,就算在数学和经济学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对于这些知识可能也是初次接触,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20世纪以后构建的,其中还包括近20年来刚刚提出的最新理论精华。这些知识都是以公式或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我希望通过这种简洁直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更加灵活的决策方法(习惯)。

本书的第六章将就逻辑和决策的关系进行介绍。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不是依据概率,而是凭逻辑思维进行决策的,尤其是在法庭仲裁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大多数的决策和判断都基于这种模式。关于这种决策方法,著名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5]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研究。之后,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进步,该领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本书的第七章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惊奇”(Surprise)这一现象上。人们在面对超出预料的变故时,往往会改变自己的判断。对此,英国经济学家沙克尔[6]提出了潜在惊奇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第七章将围绕“惊奇”这一关键词,介绍相关的思维方法。

本书的第八章将围绕人们改变观念的“更新”(Updating)理论展开系统论述,先是从许多人学习过的贝叶斯定理[7](Bayes' Theorem)切入,然后在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形式更加自由、应用性更强的“D-S证据理论”(邓普斯特/谢弗理论,即不精确推理[8]理论)。

本书的第九章主要针对缺乏独立决策自信的人们介绍“多重先验理论”。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利用双重标准”的方法。

如上所述,本书主要介绍决策方法(习惯),从标准理论入手,逐步拓展至前沿的理论。但是,这并不是本书想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它的最大卖点在于以简明易懂的形式,帮助读者轻松掌握那些理论性极强的学术知识,同时向大家揭示潜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原理,引导大家深刻反思自己的决策,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断做出正确决策。

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做出了购买这本书的英明决策呢?

[1]等概率准则假定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彼此相等,然后再求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等概率准则主要在决策者对未来出现的自然状态的发生概率信息掌握较少的时候采用。

[2]悲观准则又称最大最小准则、极大极小损益值法,是不确定型决策的决策准则之一。这种方法的基本态度是悲观与保守,对于任何行动方案,都认为将发生最坏的状态——收益值最小的状态,然后比较各行动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取具有最大收益值的行动方案为最优行动方案。

[3]乐观准则又称最大最大准则、极大极大损益值法。在这种准则指导下,决策者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获得最好结果的机会,以争取好中之好的乐观态度来选择行动方案。决策者设想采取任何一个方案都会发生收益最大的状态,然后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出最大者。乐观准则决策方法主要被那些对有利情况的出现比较有信心的决策者所采用。

[4]后悔值准则又称沙万奇(Savage)准则,是通过计算各种方案的后悔值来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方法。该准则先计算出各备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然后分别找出各备选方案对应不同自然状态中后悔值中的最大者,最后将各备选方案的最大后悔值进行比较,它们之中最小值对应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后悔值准则主要被那些对决策失误的后果看得较重的决策者所采用。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被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6]沙克尔(Shackle)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推崇非帕斯卡概率。他认为对于人文体系中的不确定试验,一般来说不可能事先构造样本空间,于是他提出了第一个非帕斯卡概率理论“潜在惊奇理论”,来描述非分布式不确定性——当事人不可能事先构造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7]贝叶斯定理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或边缘概率)的定理。它的表达式是P(A|B)=P(A)P(B|A)/P(B),其中P(A|B)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贝叶斯(Thomas Bayes,1701—1761),英国数学家,他将归纳推理法用于概率论基础理论,并创立了贝叶斯统计理论。

[8]不精确推理是建立在非经典逻辑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是研究复杂系统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的有力工具。它具有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论据的不确定性;二是结论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