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与暴力的思维方式去合作,不要跟对方变成一样的人”。其实它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不要把对方想象成加害者。一旦我们把对方想象成加害者,那一瞬间,我们就成为了受害者。加害者和受害者是同时产生的,只有受害者存在,加害者才会存在。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把对方想得有多坏,我们自己就有多可怜”。那种受伤害的感觉,实际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不是对方给你的。
受伤害的感觉是对方给我们的,这是一种假象。我们越是活在这种假象当中,越会发现我们永远没办法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因为我们认为受伤害的原因来自外界,来自别人。我们每天从家门出去,见到无数的人,经历无数的事情,都有可能感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无法做主,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接受状态。
出门时,楼下的保安斜着眼看了你一下,你受伤害了,认为对方不尊重你,他不应该这样,你认为对方是加害者,你变成了受害者;走到公司,你发现公司的前台脸色特别差,你跟他打招呼,他没有抬头,理都不理你。你认为对方不应该这样,对方做错事情了,你觉得受伤害了;回到工作岗位,老板叫你去开会,你发现老板否定了你昨天提交的方案,老板并没有用你期待的方式来对待你,你又受伤害了;下班回到家,妈妈又开始催你,“不要天天加班,你这个年龄应该结婚了,你要把你的心思放在去交朋友上!天天只知道工作有什么意义”?妈妈向你唠叨,表达她的观点,你又受伤害了,你认为妈妈做错事情了,她作为母亲不应该有这样的观点,更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
如果我们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会发现这一天让我们生气、让我们受伤害的事太多了。甚至老天爷都能让你感到受伤,你本来今天穿了条很漂亮的裙子出门,结果走在路上下雨了。你会想“老天爷为什么偏偏选择我穿漂亮裙子的时候下雨?我今天刚买的白裙子,结果被溅了一身泥点子”,你觉得连天气都成了加害者,它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下雨。受伤害的感觉来自受害者的思维方式,受害者的思维方式和暴力沟通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自己做的事都是好的;别人跟我不一样就是错的,别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别人是坏人,别人的动机是糟糕的”。这种只喜欢自己的状态,只认为自己是对的,是想把“跟自己不一样的”全部消灭掉的希特勒模式。我们要么成为给别人制造麻烦的暴力沟通的加害者,要么会总是成为受害者,这两种心理机制是一样的。
如何从这种心理机制跳脱出来?当别人用暴力方式来对待我们时,我们一种反应是受害者的反应,会感到很生气、很受伤,但我们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反应,就是非暴力的反应。
当我们的亲戚用不客气的态度评判我们的生活,做出干涉甚至是要求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些观点和态度是属于对方的,本质上与我们无关。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真的认为“30岁不结婚,真的就惨了。女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结婚,不是工作”。“你现在不结婚就是错误的”。我们的观点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成长在新时代,是更年轻的一代,更了解自己的生活,也更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有自己的观点。
因为这些不同,我们的观点跟他们不一样。两代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因此对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样的差异是很正常的,本质上谁都没有错,对方没有错,你也没有错。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自己没有错,“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没有任何错”。我们自己没有错是真的,可是我们还需要知道,自己没有错,其实对方也没有错。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沟通的矛盾,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我没有错,那就一定是你错了。如果你是对的,那就一定是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