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1 / 1)

在“父母关系疗愈”那一课,我们讲过父母对于我们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生理父母”,他们在身体的层面给予了我们生命。任何一个人出生来到世界上,都一定有一对生理上的父母。没有这个物质基础,我们的生命是不可能存活在世界上的。

但是一个人是否拥有“精神父母”,却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出生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亲生父母离开了世界,或者没有从小陪伴在他身边。在这样的类似状况下,这个人可能只有“生理父母”,他的“精神父母”的位置是空缺的。

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亲生父母陪伴在侧,但是父母双方经常争吵,或者过早离异、分开生活,他的“精神父母”的位置依然是空缺的。有的父母虽然没有离婚,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父母所受的教育、性格、价值观等,与孩子理想中的父母相差很远。在心理上,孩子并没有把亲生父母当作自己的精神榜样。这种状况下,即使亲生父母一直在身边,孩子心中的“精神父母”也依然是空缺的。

在上一节“父母关系”的大课中提到,我们对父母的抱怨、跟父母的矛盾冲突以及沟通的问题,根本来源是我们对“精神父母”有一些期待,有一些要求。我们的亲生父母未必天然就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的“生理父母”,但他们未必天然就能满足我们的精神要求。

能够成为好的父母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有多高尚,他们的素养特别高,更不是因为他们懂得人性、懂得心灵法则,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成为很好的教育者,才成为很好的父母。

成为父母最必要的条件是有一个较为健康的身体,能够提供健康的卵子和**,并且在十月怀胎后顺利地分娩生产。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对自己父母天然的、理所当然的期待,是很不靠谱的,也是不现实的。

父母是否能够在精神上满足我们、引领我们;是否能够在性格、人品、教养、文化、追求等各个方面,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崇拜、尊敬,这是不能确定的。我们对父母的要求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父母成长为今天的他们,背后非常复杂的原因。这包含了他们所生长的时代、他们长大的环境、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父母的影响,以及从小到大的独特经历,所有这些造就了今天的他们。

人无完人。很多时候,父母在别人眼中有很多的优点,但未必符合你的期待。因为这些原因,想疗愈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需要先看清楚“生理父母”与“精神父母”的差别。然后,才能更多地活在事实当中,而不是活在自己强加的主观评判中。我们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父母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理想中的父母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和勾画,当我们想要改造父母的时候,要求父母按照我们心目中的样子去活,这也是一种非常自大的心态。

同样,“亲子关系”是“父母关系”的一种折射。我们为人父母,诞下一个生命,生命的轮回开始了。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因为新生命的诞生,立场发生翻转,由孩子的角色瞬间转换成了父母。我们成为了别人的原生家庭,成为了一个小生命的“生理父母”。

面对亲子问题的时候,我们依然需要非常清晰地知道:成为别人的爸爸妈妈,这个称谓最根本的描述是我们在生理上给予了孩子生命,妈妈提供了一颗卵子,爸爸提供了一颗**。卵子、**相结合,产生一个鲜活的生命。只要孩子顺利出生,我们就百分百是孩子的“生理父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并不代表我们天然就可以成为孩子的“精神父母”。

“精神父母”是什么呢?和父母关系里讲的一样,“精神父母”是孩子心甘情愿地追随、崇拜、尊敬的一种存在。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有哪些期待?也许孩子对你也有类似的期待。也就是说,我们去看看自己是孩子的立场时,什么样的父母能够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尊敬、崇拜、追随。

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潜意识里,很多父母本能地已经在这样做了。一个人在“亲子关系”上的想法、行动,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父母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