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符四年。
长安城灯火通明,街道百鬼夜行。皇帝寝宫紫云阁前人潮人海,旧皇驾崩,新皇登基,竟在同一时刻,无数道士,和尚,尼姑,身披法衣,整座皇宫吹,奏,弹,绕梁九日不绝。
————
老道士拎着萧九遥领子,眼前忽闪一片茫白,萧九遥重新回到后堂屋子里,坐在凳子上他有些恍惚。老道士也不见外的坐在其身旁。
直到萧九遥有些缓过神儿来,脸上没有了往日了冷清,镇定。嘴唇微微颤抖问道:
“方,方才那是什么?”
老道士抠着鼻子,翘着二郎腿儿,慢悠悠开口:
“百鬼夜行。恰巧走过的那只狐媚子又看上你了,就向你借了点儿阳寿。”
“借阳寿?借了多少?”
“不多不少,六十年。”
老者伸出手指依旧慢悠悠说道。
这老道士真是心狠,这世间人活不过百年,一下子少了六十年竟说不多?
萧九遥头疼说道:
“如今吾已是及冠之年,可还有二十年?”
老道士扬起拂尘哈哈大笑,说道:
“你倒还真看得起自己,你以为你能活到百岁?萧公子,你只有八十年,老道说过,你活不过今晚,明日日出,便是你的死期。”
萧九遥摇头苦笑,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人活不过百年,不是要活到百年,而是活不过百年,至于什么时候死,那可是谁也说不准儿。就如他一般,明明活的好好的,一眨眼的功夫儿就要死了。
萧九遥忽然相通了什么,猛的从凳子上站起来,神色怨毒的盯着老者,说道:
“老道士,若不是你诱本公子出去,本公子怎可能白白丢失六十年阳寿?你为何如此歹毒!”
一直嬉皮笑脸满不在乎的老者终于严肃起来,盯着萧九遥一字字说道:
“萧公子,这是你的命数,你出去或不出去,都会损失六十年阳寿。换句话说,就算你今晚老老实实的待在房里不出去,今日日出前,你可能会让房梁砸死。总之,这乃是你的命数儿,谁也改变不了。除非你可以强大到逆天改命的地步。”
非得萧九遥好糊弄,而是老道士说的确实在理,当年的那位“姐姐”也曾这般说过,言语虽是不同,但就是这般意思,天命不可违!
二人相互盯着,屋中一片寂静。终于还是萧九遥率先开口,说道:
“老先生可有解救之法?”
老道士眯眼一笑,说道:
“自然,不过还要萧公子拜老道为师。”
萧九遥真是闹不懂,这老道士怎就天天逮着他不放,非要收自己为徒,难不成自己真是骨骼清奇?
萧九遥垂头低眉,烛火阴影遮挡了半边脸庞,没人知晓他在想什么。片刻之后萧九遥终于抬头,撩起长袍半跪在地,抱拳说道:
“弟子萧九遥拜见师父。”
老者收起二郎腿从凳子上站起扶起地上的萧九遥,大咧咧说道:
“不须这等麻烦。”
说着伸出食指在其额头轻轻一点,一抹朱红圆点儿印在萧九遥额头之上,黑夜之中熠熠生辉,后者顿时觉得头颅之中一阵清凉,如是注入了一泓清泉,片刻之后那颗朱红圆点儿隐隐褪去,额头也恢复了往日的光洁。
萧九遥重新回座在凳子上,说道:
“师父如何能救徒儿?”
老道士从怀里掏出一本发黄的旧书放在桌子上,说道:
“这是我派弟子入门都要练的,你先练着,可让你挺一阵子,等安定好了桂春坊,你来年八月十五前来山上找师父便可。”
萧九遥拿起桌子上的书随意翻了几页,将其塞进怀里。随后又拱手问道:
“已拜老先生为师,不知师父居何山?为何派?”
老道士眉眼展开,说道:
“为师居龙虎山,正一派,道号张九陵。”
萧九遥不解问道:
“据徒儿所闻,龙虎山乃是天下大教,弟子众多,人才济济。不知师父为何执意要收弟子为徒?”
老道士耐心解释:
“千百年来龙虎山与武当山争做道祖,不相上下。只是这些年来武当山人才辈出,龙虎山处处被其打压,唉。”
老道士眼眸一亮,继续说道:
“龙虎当兴,兴在长安。”
萧九遥垂头若有所思,片刻之后抬眸说道:
“师父认为徒儿是那个能助龙虎兴起之人?”
老道士并未言语,只是点头。
萧九遥仰头哈哈大笑,说道:
“未曾想过如我等这般活于闹市的小人物儿,有一天竟能但此大任。师父可真看得起徒儿。”
老道士没有言语,而是在屋里胡乱晃悠了一圈儿,又走向院子的那颗老桑树下,继而又绕着老桑树走了两圈半,手拂胡须说道:
“乖徒儿,这院子可是你的?”
萧九遥虽是不解老道士为何突然问起这事儿,但还是如实说道:
“桂春坊十年来,徒儿一人担之。”
“哦?也就是说十年前这院子并非你的?”
萧九遥神情一愣,不知老道为何突然问起此事,思索片刻后说道:
“徒儿从小便是孤儿,亏得一位姐姐收留,这院子便是那位姐姐的,只是姐姐走后便将这桂春坊留给了徒儿。”
老道士继续问道:
“你可知你这位姐姐为何而走?”
“徒儿,不知。”
萧九遥回答时有些失神。
的确,当年那位女子走时就在一夜之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
萧九遥本不是京都人士,他记得那年家乡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双亲带着他逃到京城,只是还未进京便饿死在路上,萧九遥靠着仅剩的一点粮食走到京城,正他靠在城墙边儿等死的时候,一位身穿紫衣的姑娘出现,萧九遥只记得那位姑娘紫色衣裳上绣满了百花。自此日后萧九遥便被她收留在桂春坊。当年萧九遥年纪小,那位姑娘便于他姐弟相称。自那位姑娘走后萧九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