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高力士的继任者李辅国,是唐朝宦官专权的第一人。这个家伙本名叫李静忠,曾经担任过高力士的仆役,后来入东宫伺候太子李亨。在马嵬坡兵变当中,他参与了诛杀杨国忠的行动。也正是他后来与张良娣、建宁王等人,一起劝说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他们先前往河西,后来又前往灵武,然后在那里,李亨继位当了皇帝。因此,对于唐肃宗来说,李辅国可以说是有拥立之功,但是这个家伙没有高力士那样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他设置了一种专门机构叫查事厅子,可以把它理解为明朝太监所掌握的东厂,就是一个特务机构,专门来侦察百官的行动。他后来权势大到何等地步?他曾经对年轻的唐代宗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就是说皇上你就坐在那儿,什么事也别管,外边的一切军国要务由我来处置。虽然他后来被程元振派人给刺杀了,但是宦官专权从他这个时候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而且宦官专权在这时还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援,也就是君权。
我前面说了,在唐玄宗时期,宦官就已经开始担任监军使,而且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监军使边令诚曾经杀害过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足见宦官之嚣张。而到了安史之乱相州战役的时候,宦官鱼朝恩总监九军,号称“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后来又加名号曰“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也就是全国的总监军。观军容使的设置,使得宦官掌握了中央军队。尤其是在唐德宗时期扶持神策军成为中央禁军后,宦官以神策军中尉的名义,掌握了这支军队,使得神策军变成了效忠宦官的武装力量。而且当时为了分外朝宰相之权,皇帝还为宦官设置了很多新的机构。这些宦官就此与南衙相对抗,权势变得无以复加。这些为宦官设置的机构包括枢密使、宣徽使、学士使、内弓箭库使、内庄宅使等。
另外,唐玄宗时期,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市舶使也由宦官来担任。而这个市舶使的位置使得宦官在远洋贸易、港口贸易这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因此宦官权势日渐增大,尤其是后来又设置了枢密使。枢密使就是唐代宗时期创立的,也由宦官来担任。刚开始的时候,它的职能非常简单,就是替皇上掌管枢密、储存文书,但是不久,枢密使就开始侵夺宰相职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唐代后期出了很多大宦官,一般来讲,你要判断哪些宦官是大宦官的话,只要注意他们的头衔。如果他们的头衔是枢密使或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的话,一般来讲就是宦官的头领,也就是大宦官。
宦官权势后来大到可以参与军国大政,甚至决定君主的废立,南衙北司之争也是愈演愈烈。朝臣之间,由于党争的需要,往往勾结宦官,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臣的帮助。这两派之间是既争斗又互相利用,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说晚唐时期的宰相崔胤,他联合外边的藩镇,也就是朱温,而宦官则联合另外一个藩镇,也就是李茂贞,双方就这样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后以朱温围攻李茂贞,李茂贞屈服,唐昭宗被朱温给劫持走而宣告结束。
所以通过这个事件就能看出,当时藩镇、朝臣、宦官之间是怎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朝臣不是没有对宦官做出过反抗,但是这些反抗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都是这样。
我们首先说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与永贞革新密切相关。永贞是唐顺宗的年号,顺宗是唐德宗去世之后继位的皇帝。顺宗早年间是相当有作为的一个年轻人,可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因为顺宗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严重中风了,继位典礼时,他甚至都是被人抬到大殿上去的。上台之后,他委任王叔文等人进行了一番改革,王叔文的集团当中,有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等人。这些人的改革就针对两个问题,一个是宦官专权,一个是藩镇割据。所以他们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收夺宦官兵权,制裁嚣张的藩镇,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以及减免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
而这些改革势必会破坏宦官集团的既得利益。所以后来宦官俱文珍等人联合神策军暗中策划宫廷政变,再由韦皋等人趁机上表,胁迫顺宗禅让。顺宗久病失语,再加上遭到了宦官与藩镇联手的反抗,所以被迫禅让于唐宪宗。而宦官得势了之后,王叔文等人遭到了贬逐,王叔文被赐死,而柳宗元他们八个人则被贬到了外地去当司马。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到了柳州,文学史上有时候把柳宗元称为柳柳州,就是因为他在柳州担任过柳州司马。而二王和这八个司马合起来,就是所谓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体现了朝臣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但是在宦官与藩镇联手的反抗和反弹之下,这场改革很快就宣告失败。而后来继位的唐宪宗虽然是宦官拥立的,但是最后也死于宦官之手。晚年的唐宪宗服用丹药导致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中毒带来的一个症状就是脾气起伏不定,喜怒无常。当时伺候他的是陈弘志等人,由于受不了唐宪宗对他的责罚打骂,陈弘志最后杀害了唐宪宗。他杀害唐宪宗之后,其他的宦官又把他给诛杀了,而且王守澄、梁守谦等宦官还借此夺取了大权,拥立了唐穆宗。我这里顺便说一句,历史上不止一位唐朝的皇帝死于宦官之手,可是为什么这不能引起其他皇帝对于宦官的警觉呢?原因是皇帝们的思维模式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不会从整体上去否定整个宦官专权,而只会把这个视之为偶然事件,或者是这个皇帝本身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比方说如果唐宪宗不服丹药,脾气不那样暴戾无常,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所以,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皇帝不会对整个宦官集团持否定的态度,只会认为某些宦官是不好的,或者是某位皇帝做得不对。
其实,历史上死于丹药的人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唐太宗不也是死于丹药吗?为什么皇帝还是矢志不渝地吃丹药?原因很简单,他们不从总体上去否定丹药的价值,而是认为服用丹药的方式不对。
韩愈也是这样的人。韩愈写过文章专门抨击服丹药这种行为,他说我身边有多少人都是吃丹药死的,丹药这个东西只能杀人,不能救人。他是有这样的认识的,但是你以为韩愈就不碰丹药了吗?不是。韩愈到了晚年也开始吃丹药,而且他的心理跟刚才我们所说的皇帝们对宦官的心理是一样的。他不否定丹药本身,而是认为那些吃丹药死的人是因为服用方式不对。因此韩愈吃丹药的方式是不直接服用,他把丹药用来喂鸡,然后他吃鸡肉。我们知道重金属会残留在鸡肉里边,结果他还是因为重金属中毒而死,所以后人写诗云“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说的就是这件事。韩愈这个心理和皇帝们对宦官的心理,背后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
唐朝后期,皇帝与宦官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皇帝被宦官杀害,另一方面很多皇帝又是被宦官拥立的。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都是被宦官拥立的。可见唐朝后期的皇帝必须有宦官的扶持,才能够当上这个皇帝。
后来又发生了一个著名事件——甘露之变。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甘于接受宦官的专政,唐文宗就不愿意接受。唐文宗本人也是宦官拥立的,但是他上台之后,矢志不渝地想铲除宦官专政的现象。太和四年(830)的时候,他曾经委任宋申锡为宰相,试图让他去主持消灭宦官的事务,但是这件事情遭到了宦官先发制人的反击。宦官污蔑宋申锡谋反,最后唐文宗无奈把宋申锡贬官到外地去了。到了太和八年(834),宦官王守澄将李训、郑注两个人引荐给了唐文宗,而唐文宗任命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别看李训和郑注是宦官推荐给皇帝的,但这两个人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态度与皇帝是一致的,他们也想铲除宦官。
于是唐文宗、李训、郑注就联合起来密谋如何铲除宦官,他们最后定下来的策略是这样:李训主内、郑注主外。郑注在凤翔担任节度使,在那儿积攒兵力作为外援,而李训则准备发动宫廷政变,联合金吾大将军韩约等人刺杀宦官。唐文宗对这一切当然知情,而且非常支持。在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开始动手了,他让金吾大将军韩约给皇帝奏称,左金吾仗院内有一棵石榴树上面降了甘露,大家要知道,降甘露在唐代是作为祥瑞来对待的。
皇帝听了之后假意欣喜,然后让大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人去左金吾仗院内视察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甘露。仇士良、鱼志弘等人当然对此没有任何戒备,他们就来到了大明宫的左金吾仗院内,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中层干部的重要性了,负责具体执行的人不行,你这个计划再完美也不行。问题就出在韩约的身上,韩约带着仇士良和鱼志弘等人进入左金吾仗院内的时候,越走越慌张,自己把自己给吓住了,仇士良、鱼志弘等人由此就产生了戒心。一进到院子里,仇士良等人四处一张望,竟然看到了伏兵!于是他们转过身来急忙往回跑,禁军就在后面追。结果这些宦官直奔含元殿,抓住皇上就往内廷跑。原因很简单,他们想跑入内廷,把内廷大门关上,然后召神策军过来保护自己。对于李训等人来说,当然不能让宦官把皇帝给劫持走,于是他们指挥着金吾卫的将士在后面追击,杀死宦官数十人。
宦官抓住了皇帝的一只手,双方展开了对皇帝的争夺。就在这时,仇士良站了出来,一拳将李训击倒在地。就趁着这一空当,这些宦官裹挟着唐文宗就进入了宣政门,然后把门关上,紧急召唤神策军入援。而李训一看大门关闭了,就知道大势已去,于是骑上马就逃了。神策军赶过来后,关起长安城的城门,开始搜查李训等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训、王涯、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都遭到了杀害,据说当时受牵累者众多,整个长安城可以称得上是一片血雨腥风。
而郑注这时正率领500个士兵奔赴长安,想作为外援,途中听到政变失败的消息,他无奈返回了凤翔。结果刚回到凤翔,监军宦官已经得到了政变的消息,将郑注给杀死了。这场屠杀规模之大,据说朝堂为之一空。
而宦官集团最后是怎么覆灭的呢?宦官集团主要是灭于朱温之手,这就联系到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唐昭宗时期宦官、藩镇以及外朝大臣之间那种错综复杂、又有勾结又相互斗争的一种局面。宰相崔胤勾结的是朱温,宦官韩全诲等人勾结的是李茂贞,后来宦官拥着唐昭宗投奔了李茂贞。结果朱温到了关中西部后,围攻李茂贞,李茂贞被迫求和,而朱温接受讲和的条件就是让李茂贞交出皇帝和众多宦官。朱温随后对被俘的宦官展开了一场大屠杀。宦官专权就此也就宣告结束。宦官专权虽然结束了,但是唐朝距离它的灭亡也没有多长时间了。
一言以蔽之,宦官专权贯穿了几乎整个唐朝历史的后半阶段,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和谐的插曲。但是这个不和谐的插曲之所以诞生,说白了还是皇权的需要。宦官势力能够坐大,与皇帝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宦官能够满足他私人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变成他与外朝对抗的一个工具。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把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反过来也能伤到他自己。不管怎么说,宦官专权在整个唐朝后期历史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北宋建国之后,对宦官专权的警惕,应该说也是来自唐朝的教训。整个宋朝都没有明显的宦官专权的迹象,这是对历史教训的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