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列举了很多汉代输入中国的外来物品、物种,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隋唐时期有哪些。当然了,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只是拣比较重要的来看一下。
首先是马匹。中国,尤其是中原内地,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地区,缺乏优良的牧场,自然也就缺乏优良的马种。我们的马场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但马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军事力量的保障。马匹在军事上的战略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可是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是缺乏优良马种的,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不断地努力,希望能够获得外面优良的马种来改良本土的马种。据统计,中国从外边大规模输入优良马种,历史上起码发生过五次,而其中的一次就发生在隋唐。
比方说隋炀帝征吐谷浑的时候,他听说青海湖那个地方有一种马——龙马,于是他带着军队攻打吐谷浑的时候,还带了上千匹母马,为的就是到青海湖去寻找龙种进行**,以求改良马种。只是“青海湖有龙种”是不准确的情报,这种道听途说的结果,就是隋炀帝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很多人把这个事件看作是隋炀帝行为不靠谱的一种表征,但是我必须得为他辩白几句,隋炀帝的情报可能真的是不准,但这样做是有合理性的。
《新唐书·五行志》里边说:“马者,国之武备,天去齐备,国将危亡。”说实话,在中国历史上,你要让我说哪两种动物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话,我觉得就两种——马和牛。牛维系我们的农业生产;马维系我们的国防。所以隋炀帝对马种的渴望我是颇能理解的。到了隋朝灭亡的时候,设置在陇右地区的马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据说唐朝政府刚刚接管的时候马场里只剩3000匹马。后来,唐朝政府在陇右等地区设置了很多的国家监牧,也就是国营的马场,鼎盛时期,其中饲养的战马多达70余万匹。
唐代的马很多都是外来的马种,比方说谢弗所写的《唐代的外来文明》就曾经说过,他认为唐朝的雕塑和壁画当中出现的那种非常肥壮、看起来又比较矫健的马,是一种草原野马和阿拉伯马的混血品种。他说:“阿拉伯马的种系在唐朝处于不利的境地,蒙古矮种马就在毗邻唐朝的地区,所以阿拉伯马很难保持与蒙古矮种马相抗衡的地位。唐朝灭亡以后,西方骏马的种系就开始渐次消亡,而随着元、明时代蒙古矮种马的大量涌入,到了近代的初期,西方马的种系就完全绝迹了。”他这个话的意思是说,唐代的马还是草原野马与阿拉伯马的混血品种。所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唐代壁画当中的马,看起来跟我们今天常见的很不一样,既不同于西方的阿拉伯马那样的高头大马,也不同于我们后来常见的那种比较矮小的蒙古马。谢弗认为这是因为唐朝灭亡了以后,中国马的血统当中,西方骏马的种系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方草原的蒙古矮种马。所以后来我们常见的就是这种蒙古矮种了。但唐代当时这个马种的来源,首先一个是国家自己饲养,还有一个仍然是对外交流的结果。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唐王朝把西域地区以及河西走廊都丢给了吐蕃。原先国家的主要牧场都设置在陇右、河西地区,那这怎么办?曾经有“天才”提出到福建去养马,结果马到那儿之后全都死了。自古以来,福建就不是个养马的地方。那么怎么解决马种和马匹的来源呢?后来唐朝政府主要是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回纥进行马匹交易。回纥又叫回鹘,他们与唐朝政府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友好的,他们给唐朝输入了大量的回鹘马。虽然每年买回鹘马,这件事情给唐朝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回鹘马还是缓解了唐朝社会上下对马的渴望。
另外一个隋唐时期引入中国的物种就是骆驼。我们也知道骆驼最擅长的就是长途运输。从先秦那个年代起,中国人就开始接触骆驼。到了唐代,骆驼已经变成了极其常见的动物品种,而且是长途贸易不可或缺的驮兽。因为我们知道骆驼特别能耐饥,而且能耐干旱,非常适合于沙漠运输。因此骆驼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丝绸之路的象征。现在很多人如果说起丝绸之路的话,脑子里边想到的还是大漠孤烟、驼铃阵阵的那种景象。
而骆驼在唐代的远途贸易当中可以说是常见的一种驮兽,需求量相当大,而且骆驼的品种还很多,比方说双峰驼、单峰驼,这都曾经出现过。回鹘、吐蕃、突骑施、于阗都是唐朝骆驼的来源地。骆驼在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国的北方仍然得到广泛运用,甚至一直延续到现代。比方说北京地区,骆驼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消失的。我们不要忘了老舍先生的名篇《骆驼祥子》,用“骆驼”来形容祥子,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熟悉骆驼,才能够用它来做这个比喻。唐代不仅用骆驼来做工具,甚至还用骆驼毛进行纺织,而且还吃骆驼肉。比方说在唐代的宴会当中有一个不可多得的珍馐美味,就是驼峰,往往用来烤着吃。
还有其他重要的物种比方说葡萄。唐代从国外引进的水果、蔬菜品种不少,但是我在这里要将葡萄单独拎出来讲,因为葡萄不仅是水果,它还能带动酿酒行业的发展。自古以来,中国酒主要是粮食酒,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欧洲地中海地区,他们的酒是葡萄酒。喝葡萄酒是外界对我们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首先,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汉代就有葡萄酒,汉代从大宛国引入了葡萄,在长安试植成功,但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许是发生了品种的退化,产量很少。《洛阳伽蓝记》曾经记载,北魏洛阳城里边的人们,如果得到一串葡萄,“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意思就是说,人们得到一串葡萄之后不舍得吃,甲家拿着一串葡萄去看望乙家,乙家不舍得吃,拿着去看望丙家,丙家也不舍得吃,拿着去看望丁家……这样的行为,我相信大家都觉得比较眼熟。可能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这种事,亲友春节到你家来拜年会提礼盒,这些礼盒父母是不让你打开的,因为父母要拎着它们去看望自己的亲戚朋友。这样做足以证明,在当时葡萄很珍贵,以至于后来在《大唐新语》当中还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唐高祖时期的一次宴会上,侍中陈叔达竟然偷葡萄!他一边吃,一边往袖子里面偷偷藏葡萄。唐高祖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偷藏这个葡萄?结果他回答说:“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意思是说,我母亲患病口干,想吃葡萄,我买不到。唐高祖有感其孝道,还给了他很大的一笔赏赐。这个故事听起来挺感人的,可话说回来,高祖时期,贵为侍中的陈叔达,想获得一串葡萄都如此不容易,可见葡萄仍然是很珍稀的。
那么什么时候葡萄变成了大众水果?要知道,如果葡萄一直如此珍稀的话,是促进不了酿酒行业的发展的。其实这个时间一点都不晚,就在距离唐高祖时代很近的唐太宗时代。唐太宗时期,派遣大将侯君集破高昌国,设置了西州,而高昌国所在地正是新疆吐鲁番。吐鲁番自古以来盛产葡萄,一直到现在。结果侯君集在那吃了优良的葡萄之后,就把吐鲁番的葡萄种带回了内地。他带回来的据说是马乳葡萄,也就是今天吐鲁番仍然盛产的马奶子葡萄。葡萄种被带回来了之后,在禁苑种植成功,然后其他的葡萄品种后来也就陆续地进入了内地。葡萄从唐太宗时代开始,便成了一种大众水果,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唐朝就出现了葡萄酒行业,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著名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根据各种文献来进行统计,我们现在能够知道,唐朝的葡萄酒品种至少在八种以上,葡萄酒也大大地丰富了唐人的生活。
除了葡萄,还有蔗糖。在唐朝以前,中国人吃的糖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自然糖,也就是蜂蜜;还有一种则是麦芽糖,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饴。这两种糖都有它的天然的短板。蜂蜜虽然又香又甜,但是蜂蜜有个问题——那年代由于蜂蜜大多数是野生蜂蜜,所以价格比较高。而且那个年代,土蜂即便是人工养殖,产蜜率也不高,所以蜂蜜特别昂贵。而麦芽糖的问题在于它相对来说甜度比较低,而且难溶于水,得用开水泡上之后,搅拌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融化。这两种糖都有它的缺陷,限制了中国甜食的发展。后来这个问题在唐代发展了蔗糖技术之后得到了解决。
制蔗糖的技术引自印度,而且印度有可能是全世界蔗糖的发源国。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作《糖史》,专门讲糖的历史,其实是以糖为窗口,看的是中印文化交流。他注意到很多语言当中的“糖”字的发音都来自梵语,词根都是来自梵语,甚至甘蔗本身其实也是外来物种。而且他注意到在《三国志》中索引的《江表传》当中就出现过甘蔗饧。换句话说,季羡林先生怀疑,三国时代其实已经有蔗糖了,但是不知道什么缘故,并没有流行开来。他认为,这种东西可能是一种用阳光暴晒甘蔗汁提取出来的糖浆,跟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蔗糖、砂糖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么,到了什么年代,成熟的砂糖技术、蔗糖技术才进入中国的呢?答案是唐代。根据《新唐书》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派遣使者前往摩伽陀国(摩伽陀在中天竺),在那儿学习了熬糖法,然后在扬州试制成功。而且据说,中国所榨制的蔗糖比印度本地产的还要好。从此以后,成熟的蔗糖榨制技术就进入了中国。而蔗糖甜度高,价格适中,又很容易溶于水。这样的几个特点使得它在烹饪这个领域内一下子大行其道。
除了吃的,我们下面谈一谈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技术,坦白地说,不如中亚和西亚。因为中国工匠的主要注意力在青铜器和玉器,尤其是玉器。到现在,最喜欢玉器的仍然是中国人。西方并不重视玉器,而西方自古以来特别重视的是金银器。所以地中海地区,甚至是西亚、中亚等这些地区,金银器制作技术相当高超。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外来的金银器就大量地涌入了中国。中国自古以来是不缺乏金矿的,以中国本地的黄金,结合外来的技术,那就能催生出璀璨的金银器文化来。
中国人找金矿还是很有一套的。中国人很早就总结出寻找各种矿脉的经验,比方说,地面上多姜属植物的,那么地下应该就有铜矿或者锡矿;地上多野葱的,地下可能有银矿;如果冬青比较多的,那地下可能就是金矿。唐代的金矿主要集中在巴蜀、岭南、安南等地。金矿多,又有外来的金银器制作技术的熏陶,再加上我们也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所以,不久以后,也就是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的各个阶段内,中国的金银器制作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代的金银器制作技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浓厚的中亚、西亚风格,尤其是受到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巨大影响。比方说何家村金银器,它们大概是唐代金银器当中最有名的一组了。这套金银器出土于西安的何家村现场,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在它上面有浓厚的外来文化的特色,有可能是直接从外边输入的,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工匠按照外国输入的技法来进行制作的,总之,它们受到了外来文化巨大的影响。比方说这组金银器当中著名的那个兽首玛瑙杯,这是一件玛瑙加黄金的绝妙工艺品,线条优美,制作技艺高超。它原本就是一件酒器,原型就是古希腊的来通杯(来通意思是流动)。这种酒器在地中海地区的考古当中是屡见不鲜的,而在遥远的东方,它又出现在了这个何家村,所以它也是受到外来文化巨大影响的一件典型器物。有关唐代的金银器,我推荐大家看一看北大齐东芳先生关于唐代金银器的系列研究。关于何家村金银器,也请大家关注一下他的一本新著叫作《花舞大唐春》,专门说的就是这个何家村金银器。如果你打开那些何家村金银器的图片,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美轮美奂。
当然了,影响唐人生活的外来物种实在是多得不得了,由于篇幅有限,不允许我们一一叙说了。举凡食品、金银器、宝石、药物、纺织品,甚至连宠物都有引进。唐朝的开放、包容,使得这些东西与中华文明有机融合,后来变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