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考古发现可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北方草原的东西交通线路非常活跃,因为魏晋南北朝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阶段。草原的游牧民族像柔然、嚈哒、高车,以及后来兴起的突厥,变动非常大。

北匈奴西迁以后,东胡的鲜卑族就移居到了匈奴的旧地,逐渐变得强大起来。魏晋时期,中国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因为鲜卑是个大名称,它的下面有好多部落,学术界一直有这种说法)。鲜卑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个名字的产生是相关的。换句话说,西伯利亚的得名大概就是来自鲜卑族。西晋末年我们知道变乱很多,在中学教科书上还提到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由于北部中国非常空虚,鲜卑族就趁机南迁。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北朝的各代统治者都是鲜卑人,或者是鲜卑化了的其他民族的人,包括汉人。鲜卑各部和西方各国、朝鲜半岛,还有中原地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个考古发现非常多,我们在前面也讲到过。我们举一个单独的例子。东亚地区整个的马具系统,主要是来自鲜卑,这个是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的。马具当然不仅是马鞍了,还有马镫、缰绳等,这些明显都是鲜卑的。

鲜卑拓跋部南迁建立北魏,东胡的柔然势力又在草原上崛起。柔然曾经长期和北魏为敌。所以它实行的政策非常巧妙。北魏南迁后,建都洛阳。在北方,柔然居然经过青海、西域等通道,跟南朝联系,一度形成了南北夹击北魏的局面。柔然在历史上用过几个年号,都是汉文的年号,反映出它跟汉文化之间还是有关联的。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亲自率领大军,分东、西两路奔袭柔然,柔然可汗大败。当然这种攻击也不止这一次,所以此后柔然就不断地有部落往西方迁徙。这一迁徙很重要,不仅牵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还影响到了民族分布,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到了今天的民族格局、世界格局。柔然被北魏太武帝打败后,一部分部落就来到了欧洲。到了欧洲以后,当地的人称它为阿瓦尔(Avar)。阿瓦尔鸠占鹊巢,又把斯拉夫人给赶走了。于是斯拉夫人又迁徙到以前日耳曼民族所遗留下来的空地上,由此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国遍布东欧。

历史上一度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势头,就是遍布东欧的斯拉夫人可能会合建出一个自己的大帝国。然而公元9世纪末,马札尔人又占据了多瑙河流域的中部,和匈奴的后裔合流,于是将斯拉夫人分隔为南北两半。此后,这两部分斯拉夫人的文化发展就各走各道了,实际上他们原来都是斯拉夫人。这个对今天的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由于柔然的扩张,又迫使匈奴的余种——嚈哒,我们也称其为白匈奴,开始往西迁移。当时的很多北方草原的民族,比如高车(也就是铁勒),包括再晚一点的、原来被柔然征服的突厥,都逐渐地兴起。北部草原呈现出一种你来我往的景象。这个当然会对中外的文化交流带来直接而剧烈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草原之路,近来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考古发现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对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草原的民族迁徙和变动,而导致或者促使产生的文化交流有进一步深刻和鲜明的认识。

[1] 本章中,自“传说中的‘黑暗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至“长歌当哭:士族政治的僵化与衰落”为复旦大学仇鹿鸣先生所作(第278页—315页);自“有‘胡’自远方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征”至“曾经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去哪里了”为复旦大学钱文忠先生所作(第315页—第364页)。——编者注

[2] 详见《诗经·郑风·风雨》。

[3] 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宋江,别号“及时雨”。

[4] 出自谭嗣同《狱中题壁》。

[5] 又称六镇起义,指南北朝时期,北魏正光五年(524),由六镇的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和升迁不如洛阳的鲜卑贵族而引发的六镇“反汉化”的动乱。

[6] 即《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古国。

[7] 当时的西域大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等区域。

[8] 当时称为疏勒国,是龟兹的西邻。

[9] 吐谷浑(tǔ yù hún)是中国古代居住在西北部的民族,原是鲜卑族的一支,唐后期为吐蕃所灭。

[10] 楼兰人使用的官方文字。

[11] 奥林匹斯山十二神是古希腊宗教中最受崇拜的12位神,包括宙斯(众神之王)、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雅典娜(战争和智慧女神)、阿波罗(太阳神)等。

[12] 斯塔特即stater,是古希腊的金币单位,也被古代中亚地区所采用。详见林梅村《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一文。

[13]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我国古时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

[14] 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

[15] 即扁都口,位于祁连山中段,甘肃省境内。

[16] 即巴列维语,是一种中古波斯文。

[17] 一般指释迦牟尼佛的牙齿舍利。

[18] 又名《西域志》《西域诸国记》《西域传》《四海百川水源记》等。

[19] 包括现在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

[20] 这种工艺充分利用了金、银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

[21] 斗战神有10种化身,包括一阵猛烈的狂风、一头长有金角的公牛、一匹长有金耳和金蹄的白马、一匹**的骆驼、一头公野猪、一个15岁的青春少年、一只Vareghna鸟、一只弯角的公绵羊、一只尖角的野山羊和一个武装的战士。详见王小甫《拜火宗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

[22] 阿姆河,中亚流量最大的河流,注入咸海。

[23] 锡尔河,中亚最长的河流,注入咸海。

[24] 古代中亚民族国家,西汉时称作康居国,位于锡尔河至阿姆河之间。

[25]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城市,位于乌兹别克斯坦。

[26] Marc Aurel Stein,汉译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英国籍犹太人,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创始人之一。

[27] 即Bukhara,乌兹别克斯坦城市,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28] 指古代到中国经商的胡人,多指粟特、大食商人。

[29] 南安王高思好,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从子——上洛王高思宗收养的弟弟。

[30] 指胡人的乐工。

[31] 康阿驮、穆叔儿是北齐时的富家子弟,后文的曹僧奴、曹妙达、何朱弱、史丑多、何海、何洪珍等人大都是当时著名的胡人乐工。见唐代李延寿《北史·恩幸·齐诸宦者传》。本段可参考李建栋《北齐时代的西域胡戎乐东渐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32] 即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

[33] 开府仪同三司,官名。开府,指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的行为。得授仪同三司加号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之待遇。开府仪同三司一般是魏晋至元朝时,朝廷对有功大臣功劳的重赐。

[34] 指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

[35] 即姑臧,古时也称雍州、休屠,今甘肃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

[36] 东晋时期后秦高僧,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37] 佛学术语,与“旧译”相对,旧译指旧时的翻译,新译则指唐以后所译的经论。

[38] 梵文Bodhiruci的音译,也译作“菩提流支”,佛经翻译家。

[39] “永平”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三个年号,从公元508年8月—512年4月。

[40] 指公元534年10月—537年。

[41] “无著”和“世亲”都是菩萨的名字,即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二者都是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也称唯识学派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

[42] 即《楞伽经》,全称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43]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观是大乘佛教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中观思想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般若”在佛教中是“智慧”的意思,念bō rě。

[44] “驻锡”意为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驻”即车马停住,或止住、停留之意;“锡”是指僧人所用锡杖。

[45] Bodhidharma的音译,即民间常说的达摩祖师,禅宗的创始人。

[46] 也译作昙柯迦罗、昙摩柯罗、昙柯罗等,意译法。

[47] 指昙摩迦罗所译的《僧祗戒心》,这是佛教戒律在汉地最早的流传,后世也因此奉昙摩迦罗为律宗始祖。

[48] 指年满20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49] 《道行般若》《小品般若》以及后文出现的《放光般若》《大品般若》都是佛经名。

[50] 法显(334—420),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卓越的革新人物,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51] 简称《伽蓝记》,是东魏杨炫之所著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

[52] “大乘”“小乘”都是佛教的主要派别,“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属于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

[53] “经”“律”“论”都是佛教文献的组成部分,“经”即“经典”,是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的汇编,也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所制定之律仪;“论”是对经、律等佛典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作。

[54] 中国佛教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55] 即Darius I the Great,公元前521—前485年在位。

[56] 贝希斯敦是个山名,位于今伊朗克尔曼沙汗省,大流士一世用多种语言将自己的事迹刻在了此处的大石崖上,即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57] Barabar Grottoes,位于印度比哈尔邦格雅城北。

[58] Ajanta Caves,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

[59] 即Bmyn Caves,是位于阿富汗兴都库斯山中的佛教遗迹。

[60] 犍陀罗(Gandhara的音译)原本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地名。犍陀罗艺术是指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今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细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希腊式佛教艺术。

[61] 即Tirmidh,西域古国名,今译为泰尔梅兹。

[62] 即Kara-Tepe, Tepe在波斯语/突厥语中意为“墩”或“小丘”。

[63] 即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

[64] 古希腊三大柱式之一,即Ionic Order,特点是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

[65] 该理论认为,原始之初就存在着善与恶两大本原,存在着以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代表的光明势力与以阿赫里曼为元凶的黑暗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66] Magus麻葛是祆教的专职祭司阶层,也称玛哥斯僧。

[67] 古代中亚民族国家,我国西汉时期称之为“康居国”。

[68] 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

[69] 我国古代始于汉末的一种棋类游戏,由国外传入。

[70] 也称伏臈,指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即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71] “花郎”是朝鲜三国时期新罗封建贵族阶级的青少年团体组织。

[72] 也称《高僧传》,南朝梁僧慧皎所撰。

[73] 古代朝鲜半岛南部有三个小部族,它们分别是马韩、辰韩、弁韩。

[74] “景初”是魏明帝曹睿使用的年号,从公元237年3月至239年,共使用三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