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一共做了56年国君。公元前250年昭襄王去世,儿子孝文王即位。昭王做了50多年国君,等轮到孝文王的时候,他也50多岁了,结果只做了三天国君,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死了。之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即位。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他也去世了。庄襄王名字叫异人,他的经历有点像垃圾股蹿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是昭王不起眼的一个孙子,有好多兄弟都比他有资格继位。正是因为不受重视,所以他后来被送到了邯郸做人质。在那里,他遇上了一个大商人吕不韦。传说吕不韦看上了异人,觉得他“奇货可居”。这个商人有政治眼光,他把异人当作了一个政治商品,不仅给他钱,还给了他一个媳妇。于是吕不韦买了一个邯郸的美女,先跟她发生了关系。这个美女怀了孕,肚子里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这个说法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大家不无怀疑。后来,昭王死了以后,这个异人就意外地咸鱼翻身,上位了。实际上这也是吕不韦帮忙运作的结果。当时有个华阳夫人很得秦王的宠爱,身份很高,但是没儿子。所以,吕不韦就在她身上投资,在她面前给异人说好话,最后异人就上台了。没多久异人死了,他儿子嬴政继位。嬴政上台的时候才13岁,到他22岁亲政,中间八年就是吕不韦在台上执政。

这里面还涉及一件事情。据说秦始皇的亲妈跟吕不韦老是藕断丝连,吕不韦后来忙于政治,就找了一个大阴人——嫪毐。嫪毐在宫内主内政,吕不韦在外面主外政。

不知不觉,嬴政就到了22岁,该亲政了。公元前238年,嫪毐作乱,结果这一作乱,嬴政显示出他雄才大略的一面,手段极高。他任用昌平君和昌文君平定叛乱,杀死了数以千计的人。实际上嬴政这样做不单是因为嫪毐秽乱宫廷,可能还带有亲政清洗的色彩。这件事还让嬴政找到了铲除吕不韦的借口,将他发配到蜀国,后来吕不韦就自杀了。吕不韦这个人,他在主政8年间,编了一部书——《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这部书,按照学术分类,属于杂家著作。这个时候,百家争鸣已经经历了200多年,从春秋到战国,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即将结束。于是就有人开始总结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政治的一些思想,以指导未来。吕不韦编这部书,也是花费了很大心血的。读一下这部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吕不韦实际上是想调整一下自战国以来崇尚军功的这种暴力政策。天下统一的格局,在荀子、应侯范雎那个时代就已经明晰了。《荀子》里面保存了一篇文献,里面记载了荀子到秦国去,跟应侯谈论一些军事及政治上的事情,荀子已经感觉到了,秦将统一天下。但是,荀子委婉地批评“秦国无儒”,称秦只有霸道,没有王道,夺取天下用霸道可以,但统治天下,还用那一套,结果肯定不会好。结果确实如此,秦国统一天下后15年就乱了套了,崩溃了。

吕不韦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思想,《史记·秦本纪》就讲,吕不韦主政的时候,“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有罪的,赦免他们的罪;过去有功劳的,应该给他们修一修庙,做做纪念,以收拢人心。“施德厚骨肉”,这是儒家主张的,不要一味地用刑法,而要“布惠于民”,争取民心。另外他还主张黄老政治,主张君主要无为,由大臣们来做事,君主不要处处显示自己聪明,而是要集中大臣的聪明,这样的话就不至于被自己蒙蔽。在这一点上,他正好和雄才大略、刚愎自用的秦始皇形成了冲突。秦始皇之所以要收拾他,这一点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汉代人,比如说贾谊就提出“秦不能更化”。什么意思?你凭借武力征服天下,但你不能用武力治天下。这个道理,到了刘邦那个时候,陆贾也跟他讲过,劝他要实行德政。刘邦就说:“你老子我是马上得天下!”陆贾说:“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刘邦比秦始皇要灵活得多,他就接受了劝谏。当然,刘邦是因为接受了秦国的教训,他才变得这么灵活。

秦始皇没有这样的历史经验,他一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以自信能靠武力统治天下。秦始皇这个人是非常傲慢的,他得了天下以后,有一次到湘水,一阵风惊扰了他。他起初很害怕,但后来听说舜的妻子娥皇、女英是这个地方的神,他勃然大怒,把山上的树全部砍了,然后把山涂成赭红色(赭红色是罪犯服装的颜色)。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后,有一帮溜须拍马的人,说他的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舜不是三皇五帝之一吗?舜的老婆跟他闹事,所以他当然要生气。

这就是一个靠强大的军事集团进行统治的代表人物,但他忘了,比军事力量更强大的是民众的力量。实际上,统治者的小船说翻就翻,秦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吕不韦被干掉,使得秦国一种新的可能性被掐灭了。崇尚军功,试图用拳头、用暴力打天下,进而统治天下的这个势头,反而得到了加强。后来有个军事家尉缭子,在他的军事著作里面就提到,打仗不是为了杀人,没有抵抗的城市不要进攻,没有罪的人不要杀,这个应该是有感于秦兵的作为提出的。而且,他还说,秦始皇这个人,长得像豺狼,双眼狭长,是要吃人的,我赶紧离他远点。秦始皇是不是长得那么丑,未必。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对秦的灭亡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将秦皇汉武并称,但秦皇跟汉武不一样,汉武帝这个人有一股子理想主义精神,**澎湃,到了晚年还知道悔过,下轮台诏书罪己。在这一点上,秦始皇是远远不如的。

接着我们就要讲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一开始也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有个赵国横在那儿。我们知道战国进入倒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秦、赵形成了对峙。长平之战秦人虽然把赵国人打得很惨,而且夺取了战略要地上党,但是赵国依然有很强的抵抗之力。赵国最后一代王叫迁,他不信任廉颇,廉颇无奈之下只得离开赵国。失去了廉颇后,赵国还有名将李牧,以及一个叫庞煖(xuān)的将军,庞煖在最后还组织几个国家进攻秦国。赵国接近北方,经过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它的军事精神起码还在。另外,它经常跟匈奴打仗,所以它的国防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凭借过硬的军事基础,李牧曾经两次把秦国的将军打败,令秦人很是吃了些苦头。但是秦国人办不到的事情,人家赵国人自己可以办。后来,李牧就被郭开他们害死了。这之后,秦一统天下的脚步便无可阻挡了。

公元前231年,秦灭韩,正式拉开了秦统一天下的序幕。

公元前229年,王翦破赵;公元前222年,又是以王翦为首,攻打燕国,到了公元前226年,攻入燕都。当时的燕王叫燕王喜,燕王喜有个儿子叫太子丹。公元前227年,王翦攻燕国的时候,太子丹想了一个招,派刺客荆轲去杀秦王。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但是就对历史的影响而言,比螳臂当车还不如。公元前226年,燕国就被攻破了,当时的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了辽东。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燕王喜被抓,首级被献给了秦国人。

公元前225年,王贲用水淹大梁的方式,把魏国灭掉了。接着到了公元前223年,将军王翦开始进攻楚国。在这之前,攻打楚国的将军是李信。当时秦始皇问李信:“你用多少人能打下楚国?”李信说:“20万。”秦始皇回头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得60万,而且需要很长时间。”秦始皇一听,心想:我为什么不用只需20万人的将军呢?于是就让李信去,结果李信无论如何也打不下楚国。后来秦始皇没办法,只得又去请王翦,说:“你要60万,我就给你60万。”王翦说:“你还得多给我些良田美宅。”这是给秦始皇传递一个信息:我这个人没大志向,我就是贪图富贵。就这样王翦在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是齐,是谁灭的呢?是王翦的儿子王贲。公元前221年灭掉了齐王建,打齐国是最省事的。

这就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不到十年,秦始皇就摧枯拉朽地把这些残余的六国势力**平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败军不经扫帚扫”。前面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去做准备,又是合纵连横,又是远交近攻,结果最后十年,就像拿簸箕撮垃圾一样,六国一下就被撮掉了。于是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如果秦始皇用了吕不韦的观念,秦国可能有“更化”的机会,但是它并没有。于是,一个靠着武力胜利的皇帝,要君临于万民之上了,他的政治情绪和政治感觉,对秦国的政治、国祚是有影响的。那么这个新的王朝所确立的新的传统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