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交流篇_周谷城:论中西文化的交融(1 / 1)

周谷城:论中西文化的交融

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也只是损益,总的结果是双方都有提高,不会出现下坠的情况。

一、所谓文化

(一)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一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二十世纪新物理科学多少也暗示我们这样称呼,甚至支持我们这样称呼。

(二)梁漱溟先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谓西方文化的特征为“向前进取”,印度的为“向后倒退”,中国的为“调和持中”(大意,非直录原文)。泛泛地讲,当然可以备一说,但严格地讲起来,横说吧,每一种里都可能包含此三者的成分;竖说吧,每一种都可能经过此三者所经历的阶段。

二、中西文化的交流

(一)今天所谓文化交流,只能是相互渗透,决不会由一方取对方而代之,换句话说,即谁也不能吃掉谁,彼此可能有消长升沉,但也决不会同归于尽;如果同归于尽,便是又一种新东西。有人认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会向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复归,我看这是机械论。今后世界文化的发展,不会是纯粹的东方模式或西方模式,而是会走向综合。

(二)自对方流入的文化因素,当然以需要大而能容者,流入多而快;如今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之流入中国即是一例。来多少,来什么东西?你需要多少,又用得了,它就来多少;你完全不需要,它就不来。比如今天引进科学技术,这是最需要的,它来得就快,来得就多。那么西方呢?(这里的西方指西欧、北美、日本等)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哲学、文艺,如《老》、《庄》、《周易》、诗、词、书、画、雕刻,乃至盆景、园林设计等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流到西方,也是实例。据说美国朋友很欣赏这些中国文化精品,他们把一些中国园林搬到美国去,这正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向西方流,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流的双向过程。

(三)上面所说的这个交流过程,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不是几年几个月所能完成的。当双方的差距不太大的时候,这种交流就会减少而略趋于平衡。这种平衡即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平衡是古希腊人讲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发展。但在古希腊那里,这个意义只限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现在,生态平衡这个名词用得比较广泛,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历史、文化学上都已使用。一般认为,人类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态平衡过程。有位美国学者,著了一本书,叫做《Perspectiv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作者认为,所

有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态平衡过程。这个意思讲的很好。

三、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一)西方文化到中国来,中国文化到西方去,其结果如何呢?我是乐观派,在我看来,只会使双方的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更为进步,不会有消极的结果,不会破坏或有损于各自的固有文化。文化的发展,用损、益这两个字最为妥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决不是谁吃掉谁,而是损益者有之。孔夫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文化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损益。

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也只是损益,总的结果是双方都有提高,不会出现下坠的情况。中国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及法制精神等是提高;西方吸收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如《老》、《庄》、《周易》、诗、词、书、画、盆景、园林设计等,也是提高。当然,提髙的程序、性质不一。

(二)中国过去以为旧的精神文明如儒家学说等,实为生产进步的阻碍。今则不然,因补上了生产技术一课,生产发达了,可能用得着一些固有传统的文化中之精华。中国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不会完全消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如文学、诗词、绘画、雕刻、建筑等一类东西,决不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衰退,恰好相反,它们将越来越活跃,比任何时候都发达。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就喜欢作些诗,他的诗与过去的士大夫诗一模一样,只是内容好一些。

不久前在日本过世的华罗庚先生,所填的词用宋词的腔调,韵用得非常好,一点都不走样。毛主席原来认为旧诗是坏透了的东西,是毒药,要把它们消灭掉。然而他自己的诗照样印。

我当初也是这个讲法,现在我放弃这个主张,我自己也写歪诗,而且批评了毛主席的主张。我作了一首诗,其中:“莫再谦称传谬种,敢将敦厚育英才”,就是说不必客气地讲谬种了,要敢于以诗教育人,这是一个好办法。可见封建士大夫所享受的诗词歌赋,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衰退,而且越来越多。在现代化条件下,今天的文化不同于封建时代士大夫所享受的那种文化,但这些文化形式和好的传统都不会泯灭。作为科学的东西,都会得到发扬光大。西方的科学很发达,但仍把中国的诗书字画拿去,我大胆地说,他们这样做决不会损害科学技术,不会影响他们的现代化,只会丰富他们的现代化生活。总之,损益者有之,一个代替一个很少,同归于尽者更少。

西方向来生产技术发展较快,伦理或人生观,比较起来,似乎不如中国的突出。今天因为国际的社会关系较密切,可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过去更感兴趣。

(三)凡此种种,可以视为今后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的优势之一。这样,大家就要问,中国文化究竟是什么?我告诉诸位,我没有下定义,我只是说文化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这个综合整体究竟是什么?在座诸公可以展开百家争鸣,或自由辩论,仔仔细细地研究。我等着我们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出一百种,至少出五十种的时候,当我再有所得,我就来告诉大家。本人自己则以为儒家的礼、乐之类的精神,可能优先活跃(详见拙著《礼乐新解》,收在《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中)。

四、文化交流之后民族主义问题的变化

(一)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民族问题过去几度紧张。今后,我们的精神文明有人欣赏,他们的科学技术,我们也十分地欣赏。久而久之,到了一定的时候,双方的发展就能达到一种接近状态,民族紧张的问题必然趋于缓和。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生态趋于平衡,中西对中国文化或儒家学说,似乎都比过去有兴趣,民族主义问题的严重性可能逐渐减少。

(二)另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民族关系可能一度继续紧张,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因自卑感转而为自豪,努力迎头赶上先进者。至于发达国家,他们虽然科学技术先进,但他们也晓得自己的经济与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一下子分开,也会采取缓和。这是我的乐观态度。

(三)至于中国的民族问题,我以为民族有三个因素,即血统、宗教信仰、语言文学。三个东西也不是钢板一块。我们过去没有基督教,现在它来了。过去有教案,现在没有了,这说明它们相安无事,宗教信仰的冲突可能逐步减少。

在语言文字方面,现在英语差不多成了世界性通行语言,同时中文也很发达,整个世界尤以英语的学习及汉语的学习为特别盛行。上几个月北京开的汉语国际学术讨论会,我以为都是中国人,哪知道一大半都是西方人。西方学汉语的多得很,今天在座的德国学者傅敏怡先生的汉语就比我讲得还要好,还要准确。英语的发达,有其历史原因。而汉语现在在东南亚一些地区特别兴盛,这是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字少、辞多,便于速成。有人以为不改变汉语,采用拼音文字,是阻碍学术发展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不然,他指出,你们不要把汉语的作用看得那么厉害,它并不是科学的阻碍物。比如日本文字并不是拼音,日本的科学技术就不能说不发达。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

关于血统问题,随着文化的交流,也将有些变化,中西通婚之事当逐渐加多。中国青年与外国小姐结婚的多得很,人家反对,我不反对,也不提倡。我的话讲完了。

(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编《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