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划定:《雅尔塔协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面上看,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致丧失了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曾经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当长时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但是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欧亚大陆强国。
在大战末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二战末期的一系列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标志,其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也因此得名。
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此后,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
格局的形成。
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经过60 年代世界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急剧变动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分崩离析。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行径。中苏关系的破裂,并发展为敌对关系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重要表现。
资本主义阵营的解体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了两个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战争工具。战后开始的东西方冷战逐渐演变成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持续了40多年,随着东欧剧变,两个德国实现统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而宣告终结。在此期间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美苏争霸, 力量互相削弱;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但上述挑战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
的挑战。
一、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军已经攻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又称克里米亚会议。这也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国外长莫洛托夫、斯退丁纽斯、艾登,三国军事部门领导人及其他顾问。三国首脑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英国由于受大战的影响,实力下降,无法与美苏分庭抗礼,因此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美国,寻求美英联盟一致。美国和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居于主导地位。
会议期间共开了8次首脑全体会议,4次工作午餐或晚餐会,多次双边会谈,多次外长会议和军官会议。会议最后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的议定书》和《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