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构建长效的党群联系互动机制
一、完善党群联系的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新型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主要是围绕如何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等内容来逐步向前推进。健全体察民情的制度,就是要在制度上督促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掌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健全了解民意的制度,就是要在制度上督促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断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群众意愿,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健全集中民智的制度,就是要在制度上保证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摆正同群众的位置,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认真汲取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健全珍惜民力的制度,就是要在制度上确保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求真务实,力戒浮躁,反对和防止干那些劳民伤财、劳而无功的事情。
在党的执政过程中,推动联系群众制度的建设,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决策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要建立健全党内党外的监督制度,保证群众利益不受侵害。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新时期改善党群关系,提高全党坚持群众路线水平的关键环节;要不断改进各类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使党同群众联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拓宽党群联系的渠道
无论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还是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在实现党的领导的各个环节上,都需要建立一定的途径和渠道,一方面使上情能顺畅地下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及时地为广大群众所了解;另一方面使下情能顺畅上达,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求和呼声能够及时地得到反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群众联系的渠道。”应当说,疏通和拓宽党同群众联系的渠道是新形势下明确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使人民代表大会发挥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了解民情、解决矛盾的主渠道作用。广泛代表民意的人民代表,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具有与群众天然的亲和性,在加强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应当起到联系群众的主渠道作用。为此,一是要加强党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工作,人大中的党组织和人大代表中的党员,要密切联系非党代表和广大群众,经常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二是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加强调查研究,紧扣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紧扣群众密切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深入群众去了解民情,使人大代表成为向党传递人民意愿的重要通道;三是要支持和鼓励人大做好信访工作,建立人大机关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制度和机制,让人民的声音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传递上来,与党的意志一道成为国家意志的重要来源。
二是要使民主党派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特殊利益,成为党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是加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提案的征集和办理工作,加大提案联系人以及政协委员深入群众的力度,使政协的提案更能代表民意。二是鼓励政协委员成为社情民意的代表,鼓励他们积极反映社情民意,认真参政议政,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一定的管道反映出来。三是支持民主党派利用其智力密集、成员知识结构合理的优势,对一些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严密论证,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四是支持民主党派利用其联系广泛的优势,把更大范围内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愿望整合到体制内,努力扫除联系群众工作出现的盲区。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加强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住宅持有的多样性,闲暇时间和休闲内容日益丰富,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再加上许多“单位人”走出来成为自谋职业的“社会人”,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都给党组织密切同这部分群众的联系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为此,一要增强工会组织在企事业单位中对职工群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一些党组织仍不健全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中,让工会起到表达职工群众意志的作用;二要增加共青团和妇联的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群团组织来连接思想活跃、变化频繁的青年群众,来表达这部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三要提高行业协会、城市社区内群众团体的凝聚作用,比如各种协会、俱乐部、业余文艺团体等都可以吸引一部分群众,组建成一个能覆盖所有散居各处的“社会人”条块交织的网络,从职业、爱好、兴趣等不同角度来聚集这些分散的人,从居住地的范围来组织这些人,让他们也有传递自己意愿的渠道,与党和政府建立联系。
四是要努力开辟和创造联系群众的新形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开辟联系群众的新渠道,就是要在联系群众的思路上有所创新。一是要在联系群众的渠道上有所创新,比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相结合,把密切联系群众寓于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之中,因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过程,本身就是党和政府机关同群众频繁接触、密切联系的过程,可以说发挥人民民主的渠道有多少,相应的联系群众的渠道就有多少。二是要在联系群众的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如有些地方开通了专门的市长热线,有的地方专门设置了县长信箱,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直接传递上去。有的地方把调研会、决策会、群众工作会合三为一,甚至把办公会开到群众中间,通过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三是要在联系群众的手段上有所创新,比如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运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手段,既可以建立联系群众的资料数据库,把每一个人的相关资料都与个人身份证链接在一起,便于随时掌握和联系各种分散的、流动的人群,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网站和政府专业网站,通过网上论坛、虚拟社区等带有交互功能的网络渠道来沟通群众、联系群众。
五是要提高领导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成为群众的知心人。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中结交一些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朋友,培养党员干部同群众的个人感情,通过他们听到群众的心里话,听到基层干部的呼声,来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到人民中间去,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去,鼓励群众反映真实情况,对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和采纳,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不正确的意见也要做出解释并加以引导。机关干部也要推倒心理上的围墙,让群众能走进党和政府的行政中心和办事机构,搞好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机关服务质量,进一步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以优良作风凝聚人民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都是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败坏党的形象的。特别是党执政以后,滋长蔓延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已经成为改善党群关系的重大障碍,如果执政党不注重自身的作风建设,听任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恶化,最终就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因此,党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必须坚决反对各种不正之风,当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作风不正,沾染上形式主义习气的人,不是把精力放在扎扎实实工作上,而是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做表面文章,有意无意地同群众拉开距离;他们高高在上,整天泡在会议室或文件堆里,不下基层。即使下了基层,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深入群众;他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缺乏感情,不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和有什么意见。作风不正,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的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定,不同群众商量,不重视下级和专家的意见,甚至个人独断专行,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决定时,不是说服教育群众,而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强制压服,只知道发号施令,听不进不同意见,
不接受来自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这两种习气都严重疏远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损害了党群关系。
当前,从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领导干部弘扬新风正气,改进工作作风,关键要体现在狠抓工作落实上。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效地推动工作落实,必须坚持和发扬以下几种工作作风:
一要始终把以德资政作为改进思想作风的持久核心,凝心聚力抓落实。德为世重。中华民族素来崇养好德,并将道德教化视为做人之本、为政之道,强调“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修身以齐家、齐家而治国”。崇德、重德也是我党历来培养、选拔、重用干部首当其冲的标准,要牢记“两个务必”,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八个良好风气”,贯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转变作风“八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落实一系列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先进理论等。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加强思想改造、不断完善自我的共同道德和行为准则。
二要始终把倡行能谋善断作为改进学风的基本要义,务实创新抓落实。崇尚能力,崇尚水平,崇尚本事,说到底就是崇尚学习,是一种学习态度,是学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法制经济,其本质是竞争经济,是一个尚能赛能的经济,更是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经济。所以,尚能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需要。辩证地看,尚能要尚学,即首先要改进学风。学习是增能提质的唯一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学风、文风实质都是党风。首先一条就是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各级干部要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说到底,学习其实也是党员干部的一项工作,是各级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三要始终把矢志勤务高效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躬身实践抓落实。如果说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渎职,在其位而不勤其政就是失职。不是按时上下班、守够八小时就算勤政,不是圈圈画画、抄抄写写就算勤政,不是开个会、讲个话、发个文就算勤政,不是到基层、到工地、到田间地头去打打招呼、散散心、透透气就算勤政。解决问题是干部的本职、本分、本能。工作中有问题、有矛盾,而不去研究、不去解决,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甚至煽风点火,这样的干部贻误发展、贻误事业,最终必然会贻误自己,必将被组织和群众所唾弃。所以,务勤就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谋发展上,放在既定的目标责任书的落实上,放在敢创、敢冒、敢为人先,创造性地落实工作上,最终勤出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勤出老百姓的粮囤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勤出城乡面貌的大变化,勤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好局面。
四要始终把永恒追求实绩作为改进领导作风的一大主题,建功创业抓落实。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所以,改进领导作风,强调实绩,就是从真抓实干中追求真米实曲的实绩,而不是写出来的“数字政绩”,不是吹出来的“泡沫政绩”,不是秀出来的“面子政绩”,更不是劳民伤财的“工程政绩”。如果是那样,不仅不是绩,反而成为债,是欠下党和人民的债。各级干部理应以终身追求实绩为履职之要,时刻不忘以口碑检验政绩、以成本核算政绩、以实效考量政绩、以条件类比政绩、以法纪规范政绩,以实为上,干事创业。社会和谐,民生为大,科学发展,民生至高。民生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有多重。
五要始终把艰苦奋斗、廉政高效作为改进生活作风的根本准则。作风是最大的环境,是最直观的形象,是最真实的品德,是最现实的生产力。干部作风建设已经把孝敬父母、婚姻状况、生活作风等纳入干部考评范围,这是对干部生活作风要求的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总认为生活作风方面有些不足是小事小节、无碍大局,这是极端错误的。一个人的蜕化变质往往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都是从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情趣爱好开始的,最终积小成大,聚少成多,导致理智决堤,腐化堕落。领导干部手握权力这把“双刃剑”,用好了,为人民披荆斩棘,造福众生,用不好就会伤己伤人。各级干部都要始终保持公仆本色,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严格按照党纪政纪和从政道德办事,坚持原则,行使职权,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下属,令行禁止,不折不扣地履职尽责;要自重守信,信守承诺,取信于民;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时时警醒,处处在意,谨防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风正好扬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抓作风建设,体现出新风格、新思路,为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制定规定仅仅是一个开端,落实怎样还需要实践检验。这需要全党行动起来,按照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督促广大领导干部树立良好作风。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八项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办法,狠抓落实,切实抓出成效,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近期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作风的重要抓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是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问题十分尖锐,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因此,必须在加强常规作风建设的基础上,对突出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参与者,要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教育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作风就抓住了从谋划到落实的中枢环节,转变了作风就转变了工作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激浊才能扬清,惩恶才能扬善。投机钻营者无所遁形,不能得逞,老实正派的干部才能扬眉吐气,整个干部队伍才会始终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因此,要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如何重温光荣传统的历史话题,更是一个如何完成艰巨使命的现实话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更是一个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永恒课题。
案例链接
“直接”才能“密切”
——云南省“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创新
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直接联系群众,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项重要课题。云南省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近50万干部走出机关,住村联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情恳谈,撰写民情日记,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各级干部要轻车简从、不打招呼、直接到村,不层层陪同,不劳民扰民,不蜻蜓点水、走过场。掌握真实的社情民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及特点
云南省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主要从领导带头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帮扶、开展“四联户”活动、省直系统示范、强化配套保障等五个方面展开。
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省里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部门职能职责,抓住重点工作、难点问题,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省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1个月;州市、厅局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县(市、区)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3个月。调查研究要直接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并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能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
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基层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最好课堂。云南省提出,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工作组织夯实在基层,把工作资源充实到基层。从2012年开始,用5年时间,每年从省、州(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5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帮助工作,每年轮换一次。
通过“四联户”形式,加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力度。采取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的“四联户”形式,在全省县以上机关全面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目前,近50万名干部共联户364.5万户,约占全省999.5万农村家庭户的36%。
省直系统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县(区)看州(市),州(市)看省直。省直系统在开展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来,云南各省直机关带头执行,普遍实施“四联户”制度、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省委组织部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在执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过程中,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推出了武定县“插甸经验”,示范和带动全省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落实到位。省委成立了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从经费和人员上予以保证。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率先垂范,认真负责。省直部门对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干部提出具体要求;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对本级干部提出要求。省委巡视组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纳入巡视工作范围。各级督察部门开展专项督察,跟踪问效。
组织部门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内容,采取组织考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重点考核深入基层、驻村蹲点、直接联系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考评结果将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此外,组织部门还推出“随机调研”制度,直接向基层单位和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二、初步成效与启示
云南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来,取得了多方面阶段性成效,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思想得到洗礼。自开展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以来,云南各级干部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走、看、讲、听”,晚上“读、写、想”,直观地了解了群众的所想、所盼,直观地了解了群众对干部的要求和期盼,受到了一次直观的群众观念教育。
二是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云南省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挂县包乡、挂乡包村、挂村包组联户,为基层协调项目30000多个,帮助落实资金近36亿元,解决实际问题35000多个。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共为基层协调项目10000多个,涉及资金6亿元,工作队队员个人捐助资金42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20000多件。
三是锤炼了干部作风,提高了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开展以来,云南各级干部认真践行“三同”、强化“直接”,真正做到身入群众、心入群众,真心实意帮群众解决困难,思想和作风更加踏实。实践证明,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不仅没有影响机关工作,反而提高了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云南省委组织部为例,截至2012年8月,部里的会议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1%,文件减少了29%,编书出书减少了77%,简报减少了44%,会议减少了33%。文山会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逐渐消除,求真务实抓落实的风气正在形成。
四是完善了决策机制,各项事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归根结底,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云南在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前,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凭经验决策,对群众的意见关注不够。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后,通过与群众的深入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多个部门对以往的决策机制进行了调整、完善,使之更加科学。
五是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党在群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8年“7.19事件”之后,孟连县的干群关系势同水火。对待干部,村民表示,“如果我有刀嘛我要用刀砍、有枪嘛要用枪打!”他们不明白干部在做什么,不相信政府,看到干部就恨。经过几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孟连县的干群关系有了明显好转。当年“带头闹事”的傣族村民表示,“现在干部不像以前了。以前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我们很难见,现在干部到村里带着我们干活。以前有困难找不着干部,现在是干部主动来找我。”也有村民表示,“现在好了,政府管我们,干部关心我们。干部和我们像兄弟一样,我们要一心一意跟共产党走。”孟连县干群关系的变化是云南干群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近些年来,党在探索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干群关系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破解干部脱离群众的难题,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云南推行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具有启发意义。第一,干部联系群众,只有“直接”才能“密切”。第二,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以科学制度和严肃的纪律作保障。第三,解决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持久性问题,须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第四,提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效果,必须聚焦于解决问题,依托于组织整合。干部为群众谋利益,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组织上切实予以协调配合,努力构建起“组织引领、干部带头、各方参与、社会协同”的格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