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媒体访谈
媒体访谈作为传媒领域的会话形式,以其特有的话语组织和言语表达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本章将重点介绍媒体访谈的基本知识、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媒体访谈的分类,并以电视访谈为重点分析访问者和受访者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关的技巧。
一、媒体访谈的基本知识
1.媒体访谈的定义
关于访谈的定义,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访谈是为公开发表而获取信息的一次谈话或提问;也有人认为:访谈是以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对话为形式,以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为目的的话语形态。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访谈是一种特殊的会话,即访谈者与受访者在特定时间与地点以获取信息为目的围绕特定话题所进行的谈话。
“媒体访谈指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指主持人、记者等)参与的,以通过媒介公开发表(向第三方受众提供或传达特定信息)为目的的,话回模式较为简单、单方控制力较强的会话。其本质上是大众传播和话语互动,其中广播、电视、网络中的专访、谈话节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现场采访、连线以及报纸期刊发表的口语访谈笔录等都属于本研究之列”。
媒体访谈是专门为受众设计的谈话,受众不但是读者、听众或观众,实际上还是潜在的参与者,这种潜在参与的直接表现就是媒体记者或主持人经常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代表他们向嘉宾提问。
2.访谈的六个基本要素
媒体访谈的六要素包括访谈者、受访者、访谈目的、访谈内容、访谈时间和访谈地点等,具体来说:
(1)访谈者,是具有特定目的的谈话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一般是由一个人充当,也可以由多人共同分担角色。
(2)受访者,是指应邀或者是配合访谈者的访谈对象,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
(3)访谈目的,访谈前准备的要达成的预期和目标,可以依此制定访谈提纲,是访谈者与受访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4)访谈内容,围绕访谈目的所进行的谈话的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5)访谈时间,与媒体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一次完整访谈进行的时间,一般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长短的变化和调整。
(6)访谈地点,预先约好的地点,室内或室外,访谈者和受访者可以在同一地点,也可以在不同地点,通过电话、卫星连线等联系起来。
3.媒体访谈与日常会话、其他领域会话的比较
第一,从发生时空来看,日常会话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领域会话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有明确要求,如法庭问讯发生在法庭,从开庭到结束时间固定;媒体访谈常常发生在特定场合如摄影棚、录音棚或其他事先选定的地点,并且时间固定限制严格。
第二,从交际目的来看,日常会话是会话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领域会话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特定机构的目的,如课堂会话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医患会话是医生为了发现患者病情等;媒体访谈的进行并不仅仅是为了谈话双方的信息交流,它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将节目反映的信息传达给第三方,即媒体访谈的受众。
第三,从参与者地位来看,日常会话中一般由参与者之间的身份、地位等决定了谈话中的地位;领域会话则是代表机构的一方起主导作用,如医患问答中医生起主导地位,面试问答中招聘方起主导作用;而媒体访谈中访谈者一方始终起主导作用,引导嘉宾和观众共同完成预期的访谈目标,访谈者是会话中的引导者、评价者,而受访者一般采取合作态度,是访谈中主要讲述者。
第四,从话题选择和变换来看,日常会话一般是天马行空,话题内容不固定、话题转换次数频繁;领域会话中有固定话题范围,如课堂会话中围绕当堂课的授课内容,医患会话中围绕病人病情;媒体访谈一般由访谈者提供话题,并且话题转换次数相对较少。
第五,从会话回合形式来看,日常会话中一般是会话双方就某一话题的平等交流、有来有往,通常以相邻对话为主,一般话轮较为简短;领域会话中话回模式相对简单;媒体访谈主要形式是主持人的提问与嘉宾的回答,主持人起控制作用,嘉宾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访谈“话轮的绝大部分”不是“只有一个单句构成”,媒体访谈中如果不出现主持人的打断或抢话轮的情况,嘉宾的回答以句群的形式出现的情况较多,而且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句群。
二、媒体访谈的形式及其特点
1.媒体访谈的形式
媒体访谈的形式包括:广播谈话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现场采访,答记者问,报纸、期刊访谈,电话(卫星)前方记者连线,专访。以上访谈形式主要表现为访谈者的控制力由弱到强,口语化话语风格由通俗到庄重,由非正式到正式。
访谈形式越靠前,访谈者与嘉宾、现场观众多为群言式的讨论,参与人数较多,信息的交流范围广,现场观众和嘉宾各抒己见,双向交流的互动性强,即兴性强;访谈形式靠后的,多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一问一答,类似于专访,以访谈者问、受访者答为主,信息的传递相对单向、固定,信息交流的渠道狭窄,谈话的双向和即兴特点不突出,采访提纲一般嘉宾提前会看过。
2.媒体访谈的特点
第一,预先准备性与即时性的统一。媒体访谈的访谈目的明确,一般访谈前便设计好访谈进程和目标,参与者由访谈者、受访者(有时也有观众)组成,话题围绕预先设定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经历展开,访谈者会依据访谈提纲在指定的时间开始访谈、推动访谈进程、并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结束访谈。同时媒体访谈从开始一刻起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会话又具有即时性,是访谈提纲既定思路基础上的即兴发挥,“往往呈现前言引动后语,一个思想火花引燃另一个思想火花,一个形象激活另一个形象的场面”。
第二,表现形式多样性与表达符号多元性的统一。形式上可以是电话连线、卫星连线,可以是面对面访谈,可以是广播访谈、电视访谈,也可以是网络访谈;手段上以语言交流会话为主,报纸期刊访谈可以通过图片,广播电视网络访谈在此基础上还会使用录音、录像等符号作为访谈的辅助手段。
第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统一。媒体访谈中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会话交流,是一种人际传播,同时媒体访谈“承载着大众传播的特定的探讨社会、人生问题,阐述新闻事件或背景,加强社会沟通、实现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或者为观众提供知识、咨询、帮助等社会功能”,具有以人际交流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话语特征。其话语目标是受众,话语的建构和理解受大众传播机构框架的制约。
第四,话语互动性与访谈者控制性的统一。访谈话语以互动交流为特点,以访谈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回答为主要话语特征,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以电视访谈为代表,试图在荧屏上再现自然环境中的随意交谈。在以访谈者提问和受访者回答为主要特征的互动话语中,一问一答的话回模式构成访谈话语互动的主要特征。访谈者和受访者在互动过程中对问题的恰当性、回答的必要性、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双方的话语权等进行磋商,并在磋商的过程中实现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交流。互动过程要求固定时间完成,要求信息量大,高效;访谈者在话题选择、话轮分配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访谈过程中访谈者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入、转换话题、控制话题,通过重组话语、打断、插话、忽略、认可、支持、鼓励等方式控制访谈进程。多数情况下访谈者的提问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话语。在话语的准备、组织过程中,不仅考虑到访谈的进程和目标,还始终意识到观众的存在,意识到观众是访谈话语的最终接受者。因此,访谈者的访谈话语不仅要让观众听懂,还要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一目标不仅决定整个访谈的进程,同时自始至终制约着他们对语言手段、话语策略的选择。访谈者把握着整个会话的开始与结束;访谈者的话语基本上是以提问为主,而受访者则是对访谈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所以说访谈者掌握着整个会话的进行。
第五,真实性与表演性的统一。媒体访谈力图为受众呈现最真实自然的会话,还原和再现日常谈话,访谈中虽有访谈提纲,但更多的是临场发挥与应变,访谈者和受访者在进行访谈之前,一般会避免接触或谈及相关内容,因而具有真实性,但同时由于媒体访谈的实质依然是大众传播,因而访谈者
和受访者的交流不太可能达到真正日常人际传播中的全信息传播和信息的完整有效。又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存在,访谈双方不太可能像日常人际交流那样无拘无束,表现出真正的自我,需要基于双方在媒体访谈中的角色呈现谈话,不可避免地夹杂表演成分。
综上,媒体访谈具有访谈中“谈”的性质,有随意交谈的话语特征,同时又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制约。媒体访谈言语表达相对正式,因而媒体访谈的大众传播目标及其力图再现日常谈话的话语风格也决定了嘉宾的话语兼具比较正式的书面语和随意的谈话语体的话语特征。
三、媒体访谈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方式决定了认识的角度,分类越细则得到的认识结果越精确、科学。本书将从以下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媒体访谈进行分类,以便于对媒体访谈中提问与应答规律及其特点进行分层次论述。
1.从表现形式划分,分为访谈口语和访谈书面语。访谈口语指面对面的、连线的(如电话访谈、直播热线、前方记者连线等);访谈书面语指平面媒体(报纸、期刊)、口语笔录(笔语)对话体。
2.从参与人数划分,分为两人访谈和多人访谈。
(1)无现场观众:一个访谈者和一个嘉宾,如《杨澜访谈录》, 《面对面》,新闻现场连线,报纸、杂志访谈等;两个访谈者和一个嘉宾或几个嘉宾,如北京广播电台《一路畅通》等。
(2)有现场观众:一个访谈者和一个嘉宾或多个嘉宾,如《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两个访谈者和一个嘉宾或多个嘉宾,如《超级访问》、《康熙来了》;多个访谈者和一个嘉宾或多个嘉宾,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
3.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新闻话题类、社会话题类、咨询服务话题类和娱乐话题类。
(1)新闻话题类。相当于“电视时评”中的《央视论坛》、《国际观察》,以新闻背后、新闻之外的背景与观点的讨论见长,发表议论的多数是“本台评论员”、“特邀评论嘉宾”的媒体身份;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以“辩论”为卖点,辩论者一般不代表媒体身份。此外还有对政策或新闻事件释疑解惑的专访,例如央视《中国报道》、《新闻夜线》、《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等。
(2)社会话题类。范围广泛,包括社会热点、人生感悟、个案故事、名人访谈,如《我们》、公益性谈话以及情感心理“一对一”热线谈话等。
(3)咨询服务话题类。注重服务性与知识性,市民控诉以及政府“现场办公”、“热线办公”的政策性、咨询性、上下沟通性对话,如常州广播电台政策性的《市民服务热线》;对医学专家或法律专家、股评专家的现场访谈加现场电话、网络咨询的,如央视的《健康之路》、《今日说法》、《中国证券》等。
(4)娱乐话题类。凸显娱乐风格和专访娱乐界名人的谈话节目,如《超级访问》、《艺术人生》,娱乐风格的专题讨论,如《非常男女》等。
4.从拍摄场地划分,分为演播室谈话节目与外景谈话节目。
5.从播出方式划分,分为现场直播型和录制播出型谈话节目。
6.从受众的定位划分,分为女性谈话节目,如《天下女人》;老年谈话节目,如《欢聚夕阳红》;青少年谈话节目,如《1020会客室》等。
7.从媒介类型划分,分为报纸访谈、期刊访谈、广播访谈、电视访谈、网络访谈等。
8.从表达方式划分,分为资讯(讯息)类,如《中国证券》;议论(评论)类,如《国际观察》;叙述类,如《艺术人生》;报道类,如《时空连线》等。
四、媒体访谈的角色定位
在媒体访谈中,访问者(主持人)及受访者(嘉宾)双方在谈话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1.访问者角色定位
访问者(主持人)主要的角色是听话者、谈话控制者、背景介绍者、提问者、话题制造者和总结者。
听话者(倾听者):这是访问者(主持人)所表演的基本角色,而隐藏在这个表演角色之后的才是其真正意义的角色。
谈话控制者:是访问者(主持人)重要的角色,其他的谈话角色都是由这个控制者角色所派生的。
背景介绍者:即谈话开始前需要对受访者(嘉宾)以及访谈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主持人直接介绍,还有一种在广播媒体或电视媒体还可以通过编制好的声音或视频的背景资料来介绍。
提问者:在谈话中,访问者(主持人)负责提问,并适时地转换话题。在媒体访谈中,提问是专属于访问者(主持人)的权力,通过提问制造话题,引导受访者(嘉宾)说出希望得到的有关信息。这种提问权力其实是读者、听众或观众授予的,是借助访问者(主持人)之口向受访者(嘉宾)提问;而嘉宾之所以认可访问者(主持人)提问的权力并给予配合,其实质仍然是对观众的权力的认可,其目的是希望借由媒介宣传或解释自己。
话题制造者:话题制造者这一身份是与提问者身份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访问者(主持人)拥有提问的专属权力,他(她)才能通过提问开始话题,通过新的提问转换话题。
总结者:总结谈话也是访问者(主持人)的任务与权力。这种总结有两个功能,一是标志着谈话结束;二是为读者或听众、观众总结这次访谈。这种总结从内容上看未必概括全部的访谈内容,但是所概括的是访谈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部分,访问者(主持人)往往力图营造一种意犹未尽,让人回味不已的效果。
2.受访者角色定位
受访者(嘉宾)主要角色是话题陈述者。
从信息提供的角度来看,受访者(嘉宾)在大多数时候是体现自由意志的“说话者”,但是政府官员、组织负责人、企业领导作为嘉宾时往往在谈话过程中体现的是自己部门的“传声筒”。
受访者(嘉宾)是“媒体(节目)邀请的客人”和“话题陈述者”。由于谈话基本是在访问者(主持人)的安排和控制下进行的,所以受访者(嘉宾)是客人的角色;但与普通客人不同的是他还是问题的回答者和话题的陈述者,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讲自己故事的人。当然,他的陈述是受限制的,时间、话题与话题转换都由访问者(主持人)来控制。
受访者(嘉宾)有一定的主动性,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多谈,对自己不想提及的话题则尽量回避,回避的时候,则更多运用一些消极礼貌原则的手段。
受访者(嘉宾)一般都是“有备而来”,因为,在访谈之前,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沟通,或受访者事先看过访谈的提纲,对提问是有所准备的。这点从电视节目中可能会感到嘉宾回答问题比较冷静、沉着,甚至感觉说话有些做作。
五、媒体访谈中受访者(嘉宾)的应答技巧
由于访谈节目最终目的是向广大受众传播有效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聊家常。所以话题的选择、话题尺度的把握及话题的应答技巧都很重要。
1.在接受访问之前,受访者(嘉宾)对于谈话可能涉及的范围要有充分的分析,对于该话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同观点看法都要在事先有所了解。
2.对访谈中涉及的大量事件提炼出精华的部分,整合成一条整体线索(如时间线索、人物线索、地点线索、事件线索),帮助受众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和接受你要传达的观点和信息。
3.对待电视媒体的访谈时,有几点特别注意的事项:
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丰富基础素材,如准备照片、图像、题板,增强视觉效果,有助于引导受众的思维方向。
在30分钟(或更长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有意识设计一些亮点或悬念的地方,以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回答访问者(主持人)的问题与之交流互动中,应闪现出即兴智慧的火花,避免访谈的模式化,或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稿件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这样会失去很多即兴发挥的闪光点。
六、采访回顾
正确的媒体策略:转“危”为“机”的关键——访奥美公关中国区总裁柯颖德
1980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奥美公关是世界十大专业公关公司之一,它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设立分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公关企业。正是因为奥美公关国际经验的优势,国外品牌抢滩中国时,很多都选择了奥美公关作为自己的公关代理,比如BMW、IBM、诺基亚、辉瑞等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奥美公关在中国的长期服务客户。
柯颖德
奥美公关中国区总裁柯颖德是奥美公关中国两位创始人之一,是一位拥有20年公关经验的资深人员,他为众多世界知名品牌提供危机和相关问题管理,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咨询,提供市场和传播战略建议等。他同时为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化提供咨询。
柯颖德对于政府或企业如何处理公关危机、政府或企业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危机后,请主动一些
问:作为专家,请您总结一下,危机处理的关键是什么?
答:当出现危机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主动去传播信息,立即制定传播策略,与此同时去查明事情的真实情况。危机发生后,公众都是急于知道事情的相关信息,但是政府和企业往往会在危机发生之后选择沉默,他们害怕披露信息,或者觉得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以前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你要记住危机发生后,我们采取的第一步行动其关键就是制定传播策略,即使是站出来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也要说“我们一旦有进一步的消息就会公布给大家”。
例如,昨天我让我的同事给我一份文件,我等了2个小时,他还没有送来。我就电话催问,他说还在准备中。对我来说,写不完没有关系,但是应该提前告诉我,让我知道。如果他能够提前告诉我,他还需要2个小时才能完成,我也会觉得好一点。
因此危机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你怎样说”, “你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说”。及时传达信息,能够帮助公众了解情况。要查找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公众,而不是追问是谁的责任。但是我们一定要表明我们的态度,就是对公众和客户的关心及我们对此有负责任的反应。
问:危机处理的时候我们的其他步骤是什么?
答:第一步,发表声明,无论是口头声明还是书面声明,要尽快披露信息。公众需要更多的信息,如果他们不知道,流言就要开始滋生和蔓延了。第二步,进行深入的事件调研。第三步,组建一个应急工作小组。这个团队的领导者不应该是公司或者政府的一把手,应该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选择,一般来讲是二把手、高级运营官一类的人物。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比如写新闻稿、对媒体发言、进行事件调查的应该有专人负责。第四步,策划危机方案,包括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例如举行新闻发布会。比如,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来我的饭店吃饭,结果小孩吃完了之后生病住院了。在媒体与这位母亲之间,我首先应该对谁说?我所应该做的,是在第一时间向这位母亲表示慰问,表达我的关切。要去饭店调查情况,要去对方家庭调查,在尚未查明原因的时候,不妨把责任承担下来。媒体的危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是这位母亲。我们应该做正确的事情,与这个家庭沟通,对他们提供帮助。在这个时候,每一个人的眼光都在注视着你,关注你到底是好还是坏,可能每个人都会觉得这是饭店的错误,这时你需要做正确的事情。
问:如果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饭店的饭是符合卫生标准的,您该怎么说服媒体改正错误报道呢?
答: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明确,谁是你的朋友。政府和企业自己说自己是正确的,媒体未必会采纳,但是如果邀请权威中立的第三方替你说话就会有用。例如NGO,学术机构等。
当然,如果真是企业犯了错,就要勇敢承认,说真话,讲事实。而在第一步,我们还是强调要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有错没错,都应先回应,这样是赢得媒体和公众信任的前提。
比如雀巢奶粉碘超标的案例,如果我是公关经理,我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推卸或者否认,我会说:“我们公司的标志是一个温暖的鸟巢,我们公司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为婴儿提供最温暖和精心的呵护。我们一定会彻底调查此事,了解更多的情况让你们知道。”然后组建我的团队,制定我的方案,寻找我的朋友来帮助我。你应该在你说“没有/不”之前,做好充分的调查。
如果公关经理已经说错了话,我在补救的时候会说,我们为先前所说的话道歉,我们会调查更多的信息让大家知道。人们需要知道真相。要告诉人们,我们在做什么,可以请一些专家来帮助我们调查。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可以吸引大量媒体关注的好机会,化“危机”为“良机”。利用媒体的关注,告诉媒体你在做什么,利用媒体的关注,增加与媒体接触的机会。也可以邀请记者来关注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不要只展现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媒体喜欢追踪报道,你要持续地告诉媒体,你在做什么,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如果你平时向媒体介绍你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内部的质量控制程序是怎样的,媒体是不会报道的,但是这个时候,记者会倾听这些。
问:对那些持有偏见的媒体,我们该怎么办?
答:媒体不总是正确和公平的,世界上总有追求耸人听闻效果的媒体,但更多的是追求事实、追求理性的媒体。我们不需要对每一个媒体都详细地披露信息,对于那些不合作的媒体、态度消极的媒体,我们就不用理睬。我们要做的是随时准备好同消费者和公众直接交流。你可以对记者说:“想了解我的观点,就上我的网站。”
问:就是用自己的媒体来与公众交流,免去被媒体断章取义的可能?
答:对,当媒体对你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有可能会断章取义,只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改变你的意思,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编辑逻辑。这时候,你需要有一份完整的录像,可以自己录制一段采访,告诉公众,如果想知道你真实的想法,就来看你录制的完整的采访录像。而且如果你平时与媒体交朋友,就更能避免断章取义了。
问:怎样才能与喜欢负面报道的媒体做朋友呢?
答:与媒体交朋友就同跟任何人交朋友一样,对朋友我们要说实话。记者的任务是讲故事,你要对他们讲真话,帮他们写故事,多同他们对话,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与人交谈。
问:政府危机和企业危机后有一种迅速有效控制危机态势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替罪羊”,来消除公众的愤怒,你怎么看这种方法?
答:这种做法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犯了错误就要有人承担责任。但是,诚实和坦率公开是最重要的。例如安然事件,公司的CEO本来是一个不错的人,并不是犯罪行为的主导者,但是他对公司的业务关注太少了,以至于没有发现公司的致命错误,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他也因为压力过大,心脏病突发而死亡。
如果发生危机的是政府,那么作为政府官员,你本身是有力量有能力为公众服务的。但是你没有行使好你的权力,而使别人受到了伤害,你就不配再使用这样的权力。
当然,危机处理不是仅仅找到责任人就可以了,在公司内部,你需要评估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不会再发生事故;在公司外部,你需要告诉媒体你做了努力和改进来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而且有的时候不是每个危机都有明确的责任人。
问:那么如何再一次吸引媒体注意来报道你的改进,进行形象修复呢?您觉得企业去做一些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会对此有所帮助吗?
答:做慈善很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保证产品质量。有时候做些慈善工作会让媒体觉得流于形式,媒体更喜欢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策划来吸引媒体的关注。比如黑龙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一年后,是否可以策划一个新闻主题——“中石油吉林石化爆炸一年后”。企业可以带领媒体参观新建的厂房,了解更加先进的安全生产措施等。
问:2008年奥运会时中外媒体记者集中在北京,您对抓住机会来塑造政府和企业形象和声誉有什么建议?
答: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良机。过去的十几年来,中国的形象改变了很多。但这种形象的转变依靠的并不是媒体,而是中国的企业。企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旅游者们也起到了作用。人们看中国与媒体看中国是不同的。媒体有它自身的作用和角色,并不是不好的角色。奥运会使得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来亲眼看,亲身体验,这让他们开始了解中国,体验是更为重要的。
要使得人们获得良好的感受,除了交通、设施等硬件以外,软件更重要,也就是人们对奥运会的感受更重要。奥运会是一个全世界的节日,应该让人们体验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狂欢,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奥运会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展现它们风采的机会,向世界展示它们的存在;对在华的外企来说,也表明了它们正在融入中国,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