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本章导读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申请入党的高校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领会党章的规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新华社2016年7月1日)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剖析,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预测,至今仍鼓舞和指导着共产党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1917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他们没有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本世纪,我们仍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当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要有一个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处理社会现实矛盾问题。不应该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别结论,更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个别结论去否定社会现实中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东西。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对有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或者不予承认,或者不敢肯定,对某些过时的结论或者抱着不放,或者不敢突破,这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式”理解的一种表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就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它本身也要求发展,否则便失去了生命力。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并加以总结和概括,这一过程也就是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只有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赋予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新的内容,用事实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地得到加强。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毛泽东化名李得胜
关于毛泽东为何化名李得胜,一直的说法是:1947年的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的目的。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毛主席、党中央决定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
为了保密,中央军委化名“昆仑纵队”。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
毛泽东表示赞成,笑着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得胜。”(离得胜的谐音)
周恩来接着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名字呢?”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
还有解释是中国人民理应得胜。
(来源:西部网)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其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不仅是革命的理论,而且是建设的理论,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的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一系列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组成部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独立自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
首先,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其次,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而且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的学说。在成为执政党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复兴之路》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长期展出。图为从东北来的96岁老人久久伫立在毛主席开国大典的照片前不愿离去。(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社)
最后,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过去是我们的事业取得巨大胜利的指导思想,今后仍然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毛泽东的许多重要著作,仍然是我们必须经常学习的,因为这些著作中包含着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新的问题,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邓小平档案
中文名:邓小平
别名:邓先圣(原名),邓希贤(学名)
出生地:原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出生日期:1904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97年2月19日
自我评价: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座右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最痛苦的时期:“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的时候。”
业余爱好:打桥牌、看足球赛、游泳、看地图、翻字典、看书、散步
最喜欢喝的茶:龙井茶
最爱吃的菜:川菜、淮扬菜、乌鱼蛋汤
常喝的酒:五粮液、二锅头、绍兴酒、干白
爱抽的烟:熊猫香烟
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该说的都说过了。”
最有影响的著作:《邓小平文选》
(来源:地球城纪念园邓小平专题)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多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59 — 60页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总而言之,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在坚持执政为民。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指明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道路。十八大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贯穿着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五)申请入党的高校学生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国家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申请入党的高校学生必须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这是高校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思想前提。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申请入党的高校学生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通过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目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学生应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第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第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第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第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大学生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总之,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大学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