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建设_忆支部组织活动二三事(1 / 1)

忆支部组织活动二三事

刘静宜

已停止活动10多年的农工党成都医卫综合支部于1979年8月又恢复了组织活动。当时支部共12位成员,分散在市一门诊部,

一、二产院,市传染病院,市防疫站,市结核病院,市中医医院,铁二局医院,成铁中心医院等9个单位。由周时锷任支部主任,杨云书、王季槐、周福田、陶世英任支委。这个支部具有成员单位多、院级领导多、名医多的特点,而且均是1956年以前加入农工党的老党员。支部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统战系统先进支部。1983年支部主任周时锷曾去北京参加农工党中央基层支部经验交流会。

“十年浩劫”结束后,这些老党员犹如枯木逢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在工作中出成绩,业务上出成果。支部的组织活动也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支委们总是提前安排活动内容,落实中心发言人,提前通知成员,人人心中有数。支委们说,要打有准备的“仗”。

记得1980年春天的一次组织生活像是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心发言人赵棣华同志谈“当归四逆汤治疗子宫颈肌瘤的体会”、王季槐讲“稻田养鱼灭蚊”、刘振华交流“枯痔疗法”。大家准时从四面八方赶到市一门诊部

周时锷同志的办公室,就连在北京为中央领导治病摔断了腿的名医高诚宗也没迟到,10多人挤在那间小屋里,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是那么认真!

1981年7月,成都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退水以后遍地死畜、死鼠、粪便、污泥,臭不可闻,恶劣的环境很可能招来一场大瘟疫。整个医卫系统全面出击,奔赴灾区除害灭病,防疫站更是一马当先,他们夜以继日地坚持在灾区进行饮水、环境消毒,杀虫、灭病。有经验的老站长王季槐坐镇指挥;消毒专家高鸿烈亲自跟车60车次到灾区喷洒药物,以办公桌为床睡了半个多月;流行病学专家王吾在灾区坚守10多天,走遍了金堂的几十个区、乡,指导群众服药、防病,调查疫情,不分白天晚上,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写出简报上报给政府。由于全民齐努力,终于打破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历史定论,并为灾后灭病总结了一整套经验,从而受到省、市政府的嘉奖。高鸿烈同志还被评为四川省劳模;王吾同志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高鸿烈同志被选派参加全省抗洪英模报告团,在省内作报告20余次。医卫综合支部也在抗洪的关键时刻,委托干部代表支部为一线同志们送去了慰问信、慰问品。这时的一封信、一瓶饮料犹如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收到一封亲人的家书,让人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温馨、那么使人激动,使周围的同

事们都受到鼓舞。抗洪结束后,支部还为评为先进的高鸿烈、王吾、唐力六等同志开了庆功会。这次活动使刚恢复组织活动不久的农工党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市防疫站的组织发展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原来只有两名成员的市防疫站于1982年12月单独成立了支部。

1981年10月,医卫综合支部还利用周末的下午走出去,把支部活动安排到青城山。他们夜宿天师洞,晚上在天师洞客堂认真学习、讨论叶剑英副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第二天大家又谈笑风生地一起登山。大家不但饱览了名山风景,更增强了成员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为四化服务的责任心。66岁的周福田老院长还登上了青城最高峰“呼应亭”,他高兴地说:“我的身体还壮得很,再为党工作15年不成问题!”他没失言,古稀之年后还为市委会创办了“名老中医门诊部”,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20多年过去了,医卫综合支部的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组织活动场面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些老党员的精神极大地鼓励和鞭策着我,始终督促着我不敢在工作上懈怠。这些年来也促使我和广大党员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增强了我对党派专职工作的热爱。

(作者系农工党成都市委副巡视员,已退休。本文成文于2005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