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民主党派干训班的日子里
周上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充实西南三省民主党派专职干部队伍,由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帮助,重庆化龙桥西南革大二部设立了干部训练班,每期学习半年,由西南各地抽调中共党员、青年团员、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学习。当时,我在川西列五中学教书,由组织派遣与韩仲达同志一同去学习。那次学习后,我的生活道路发生了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民主党派机关做专职干部,一干就是三十来年,直到离休。
西南革大的前身是抗大,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长由刘伯承兼任,是西南党政机关培养干部的摇篮。而民主党派干训班,还具有自身的特色,除学习革大一般课程外,还要学习统战政策、民主党派知识等等。半年的学习生活实在紧张,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对我来说也觉新鲜,大有振聋发聩、茅塞顿开之感。同学之间充满团结友爱之情,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我们关心备至,革命大家庭的温暖终生难忘。
进城
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成都还有黄包车,我们坐了两天半的长途汽车,在重庆两路口下车。地处大溪沟的西南局统战部没有公共汽车直达,我们只好叫了一辆黄包车拉行李,自己跟在后面走。殊不知重庆是一座山城,坡坎很多,那黄包车从七星坡就走下坡,带着惯性,跑得飞快,我们走惯平路的川西人赶得上气不接下气,所幸到达终点时,没有发生意外,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这大概算是学习的序曲吧。
学习
在革大,首先必须学习革命理论,建立起劳动观点和阶级观点。从小册子中我们学到了“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认识到劳动的伟大,进而建立起劳动人民的感情。此外,还学习列宁的国家学说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大家在思想感情上起了较大的变化,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统战部多次约请党政领导干部和高层民主党派人士到校演讲,提高大家对“三大法宝”的认识。时任重庆市市长曹荻秋、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廖井丹、统战部副部长程子健、西南局组织部副部长陈野苹、重庆大学校长何鲁、考古专家裴文中教授、西南团委书记康乃尔、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杨松青等曾来校作演讲,很受学员欢迎。以后民
主党派负责人李紫翔(民革)、楚图南(民盟)、徐崇林(民建)、郭仲衡(农工党)也向我班作了关于各民主党派党史的报告,使大家对中国各民主党派的产生、发展、性质、任务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今后做好党派机关工作大有裨益。庆“五一”和“七一”
那个年代的节日游行,对大家很有教育、锻炼作用。在重庆革大学习期间,我们过了一次“五一”节。那天,重庆各单位、街道的群众数十万人,从不同地方出发,浩浩荡荡开到指定地点列队站立,通过有线广播,收听中心会场(解放碑)庆祝实况,完毕后,开始游行。西南革大的队伍有数千人,天不亮就从郊外出发,走到苍坪街附近,就已算是进入分会场了。各色游行队伍、红旗队、彩车队、秧歌队、腰鼓队、狮子、龙灯等蜿蜒曲折,次第通过解放碑,锣鼓喧天,歌声响亮,热闹非凡。重庆的5月初,已是摄氏30多度,轮到我们的队伍游行时,已是下午时分,头顶骄阳,挥汗如雨,既热且渴,但大家心头很乐,始终保持高昂情绪。游行归校时,已近傍晚。整天庆祝活动使人疲惫,但大家都能坚持,不以为苦。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的日子,胡乔木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全国发行,各单位都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西南革大在复旦广场举行大会,校领导给大家传达了西南局书记邓小平的报告,回顾党的光荣历程,其中在谈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时,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一段故事作譬喻:希腊英雄安泰,英勇无比,因为大地是他的母亲,大地给他以神奇力量,使他能战胜任何强敌。但在一次搏斗中,由于对手探知了他的奥秘,在交手时,设法把他举到空中,使其脱离大地,失去力量而把他扼死了。报告用这个故事来警示全党:紧密依靠群众,就能无往不胜;一旦脱离群众,就要招来失败甚至灭亡。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历久难忘。“七一”晚会上演出了《白毛女》,故事动人,许多同学为之泪下,散场良久,心中都还不能平静。
校园生活
同延安的抗大一样,革大上课也没有教室,没有课桌。开大会、听大课就在大操场,到时,每人拎个小板凳,夹着记事本,翻坎下坡赶去听报告。小规模学习活动和讲演会就在食堂举行,那食堂实际是一片地上用竹子及篾席搭的凉棚而已。小组会、写学习总结都在寝室里
。对这种开放式的课堂,大家很快都习惯了。
革大校舍在半山腰,可俯瞰嘉陵江。每班都有一个用石头砌的蓄水池,抽水机用长长的管道把水汲上坡,蓄入池中备用,供吃用的水都在其中。天气再热,每天早晚,只能用洗脸盆打水洗脸洗脚。要洗澡嘛,没有热水,没有浴室,只好免了。实在耐不住了,逢礼拜天,便到附近小茶馆老板家,花两毛钱,打半盆热水,擦擦身子,凑合凑合。每逢下大雨,江水暴涨,打上来的全是浑浊的黄泥水,洗脸、烧饭、烧开水,也都照用不误。
我班宿舍附近,有一个两亩见方的坝子,可以在此打球、做早操,课外休息时,班上也在那块坝子上组织唱歌、跳舞、打腰鼓、扭秧歌等活动。有同学倡议,我们搞统战工作的,将来联系群众,参加国际舞会也是一项重要交际活动,现在最好学会跳舞。于是能者为师,互教共学,没有音乐伴奏,跟着鼓点子,那穿着草鞋的脚板,在泥地上踏着踏着,慢慢就学会了。我就是在那时被扫了“舞盲”的。
班主任
西南局统战部派一位科长做我班副主任。他叫王玉琚,约三十来岁,山东大汉,嗓音洪亮,脸上时露笑容,毫无架子,能与学员打成一片,有时还开点小玩笑,因此大家和他特别亲近,肯向他谈心里话。他有时也批评人,是真正的与人为善,使人乐于接受。他算是我生平少见的一位优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了。他的诚恳、坦荡,谁见了都会予以信任,实在难得啊!这位同志不幸于20世纪60年代早逝。他的生命虽短,但他的风范长留人间。度周末
重庆临江门山坡上有一幢小洋楼,那便是农工党重庆市委的办公处(当时叫临工会),每逢礼拜天,都有不少农工党成员到那里聚会,颇为热闹。成渝两地农工党员当时在革大学习的共有10人,逢假日都到那里玩,颇像是回家的味道。川大助教石柱成、丁贻庄两位在革大训练班临近结束时,加入了农工党,临工会为此特别开了一次欢迎晚会。以后,由于教学工作离不开,他们虽未在农工党内干专职工作,但都为农工党、为成都的农工党组织做了许多工作,他们都参加了农工党成都市委组织的整顿工作,并为农工党川大支部的建立与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作者周上明,已故,原系农工党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兼组织处长,离休干部。本文成文于1985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