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位弟子端木赐建议他们到卫国去。
端木赐,字子贡。出身于卫国商人世家,善于货殖,贸易住来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子贡年轻有为,举止仪态丰神俊秀,办事通达,有干济之才。
鲁国的贵族叔孙武子与子贡经常打交道,听说子贡拜了孔子为师,就对人说道:
“照我看,子贡比那个孔子强多了!”
另一个贵族子服景伯听到后,有一次在与子贡交谈中,把叔孙武子的话转告了,想听听子贡的想法。
子贡看了看子服景伯,郑重的回答道:
“我的学问本领好比一座有着很矮院墙的小院,墙内有些什么,大家都能看得见,所以人们会觉得好。”
“但我的老师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有高大院墙的宫殿,里面的一切规模宏大,辉煌无比。”
“但一般人无法了解到高墙后的景观,甚至就连能找到高墙之门的人都很少,正因如此,叔孙武子和其他人才会有这样谬误的认识!”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他喜欢和夫子在一起探讨问题:
有一次他问夫子:
“如果乡里的人都喜欢某个人,这个人怎么样?”
夫子回答说:
“不行。”
子贡又问:
“如果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夫子说道:
“也不行。”
“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一定相反,小人憎恶君子也就象君子憎恶小人一样。要想探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
有一次子贡在听到夫子对其他弟子的评论后,就特别想听听他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坦然地向夫子请教道:
“老师,您看我怎么样啊?”
夫子笑了,说道:
“你是可以成器的人啊!”
子贡很高兴,又问夫子:
“是哪种器用呀?”
夫子回答道:
“庙堂之上,瑚琏之器!”
子贡明白了夫子的话,瑚琏之器用于祭祀,祭祀时,装满五谷供于庙堂之上,它虽然只有一种用途,但尊贵而不可或缺。夫子说过“君子不器",但许他以瑚琏之器,就是他虽然还没能达到不器之境地,但认为他有专才,有大用。
这次,夫子听从了子贡的话,向西,一行人去往卫国,开始了流亡之途。
这是一个动**不已,变化频仍,礼崩乐坏,裂变与整合交互进行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欲望丛生,思想疯长,竞争激烈,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
艰难的流亡之途,他们将以天下为课堂,用思想为教化,去教育更多的人,希望将人还原为人,培养出独立的人格,用充满理想,积极献身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真理,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心胸和胆量,去完善自己,改造世界。
一天暮色将临时,他们走到了卫国边界,一个叫仪的地方。
管理边界的封人听说了他们的事迹,要求见见夫子。夫子同意了。
封人和夫子谈了很久,出来后,对等在外面的夫子弟子们说:
“你们的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天下纷乱,文化凋零。但是有了你们的老师,天下的文化就有救了,是上天降生了你们的老师,让他的学问道德去影响后世,也让他去作警醒世界的木铎,成为世人的向导。”
弟子们听了都觉得,夫子正是如此!
他们告别了封人,继续前行,当走近卫国的国都帝丘的时候,他们被卫国的人烟鼎盛所吸引,夫子禁不住感叹:这里真繁华呀!
正在赶车的弟子冉求听到了夫子的感叹,就问道:
“老师,这样繁华了,下一步该做什么?”
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夫子沉吟了一下,回答道:
“下一步是要让更多的百姓能分享到这种繁华的成果,让每个家庭无论老弱都能够富足安康。”
冉求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弟子,他听夫子的回答,接着问道:
“当百姓都富足安康了,下一步还需要做什么?”
夫子将自己心中憧憬的答案告诉了他:
“富足了,安康了,下一步就是办好教育,发展文化,让人们可以追求到,享受到精神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