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屠龙术(1 / 1)

陆渊嘴角一抽,老朱虽然没什么文化,但骂起人来,真的狠。

说起来,这首名为《骂文士》的诗,陆渊在后世还看过,刊载在朱元璋的《御制文集》中,其中还有他创作的100多首诗词。

陆渊认为,老朱的文化水平还是比乾隆老儿高多了的。

朱元璋道:“这些人咱自然是不将他们放在眼中。”

“但今日还流传着另外一首歌谣。”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陆渊眉头微皱:“陛下,这像是一首唐诗?”

朱元璋道:“不错,这诗乃是李太白所做,名为《秦皇扫六合》。”

“那儿歌不过是一些宵小编排咱,咱可以不理会!”

“但这诗却是大有深意啊!”

朱元璋的一双虎目,隐隐泛着冷光。

这首诗,表面上来看,说的是秦始皇横扫天下,统一六合,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像兽中之王老虎那样窥视天下,何其霸道!

但令朱元璋在意的是后面两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老朱已经知道了,大明历经十六位皇帝而亡。

而自天启帝开始,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了!

这便是明断自天启!

而建奴号称后金!

崇祯帝聚集军队去平定关内乱贼,以至于关外的建奴势大,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后金日益强最终入关席卷大明!

“这是有奸逆,想要断大明龙脉,窃取神器!”朱元璋冷声说道。

屠龙术!

恰在此时,天色一黑,窗外银蛇狂舞。

电光照亮了朱元璋那冷峻的面庞。

屠龙之术,正用之则断一朝之龙脉!反用之,则可扶龙,兴盛一个王朝!

传闻,张角正是用屠龙术断汉室之龙脉,虽然没有以黄天换苍天,但也让汉室衰败,让魏晋代汉。

朱元璋听闻,大元国师刘秉忠便学过屠龙术,这才辅助忽必烈入主中原。

而刘伯温也曾经学过,还为朱元璋斩杀龙脉!

大明刚立之时,一日,朱元璋在龙榻小憩,酣然入梦之际,忽然远方天际一条金龙身带流云向他直冲过来,朱元璋蓦然从梦中惊醒,他睁眼环视左右,侍卫、宫娥站列两班,一切祥和如旧。

这才知道刚才妄像乃梦中虚幻。

不过老朱是个疑心病重的,他转眼一想,我本为真龙天子,竟有金龙亵渎宝座,此梦必然不祥,他连忙派人找来刘伯温,让他测解梦中吉凶。

刘伯温掐指一算:“龙者,天之骄子也,金龙扑殿,意寓草龙觊觎圣上江山。金者,庚辛之属,当指西方,意指真龙降生之地应在西方,不过,从卦象来看,祸患还只在孕育期间,未成气候,只要斩断龙脉,真龙失去阴阳二气滋养,其根必断,灾祸必除。”

朱元璋虽然对于风水之说并不完全相信,但宁可信其有,何况,这是神机妙算,精通谶纬之学的刘伯温说的。

朱元璋便派刘伯温斩杀龙脉!

刘伯温测算龙脉走向,发现凡中华龙脉皆源自昆仑,由西向东分南北中三大支系迤东至于大海。

沿中条山系秦岭主脉,寻龙来到陕西,继而找到甘肃天水。他俯查江河,仰观天象,发现陇右之地,山环水汇,群山眉聚之处,皆有龙脉博动的迹象。

而位于甘谷、礼县、武山、秦州四县交界处的朱圉山乃陇右龙脉之祖,龙脉王气皆源于此。

他通过龙、穴、砂、水、向堪舆判断,金龙者,黄龙也。黄龙诞生于成纪,金龙定然藏身于秦州西部。

最后找到了秦州西乡马崖峡。

峡口之间相互交汇。水出峡口,如泼玉撒珠,峰回路转,似蜂腰鹤膝,旺气团聚,层层落帐,别有洞天。

非金河水分阻相隔,假以时日,天地之气相融,地气龙脉相通,死脉变成活脉,飞龙在天之日将不远矣!

刘伯温最终用秘法斩去龙脉。

除此之外,刘伯温还在无锡龙山,发动百姓挖掘山脉,以作泥人,又山头打下了一口“锁龙井”以镇压龙气。

无锡龙脉解决以后,刘伯温又马不停蹄奔赴兰州,意图斩断黄河龙脉。

然而,黄河龙脉气势太足,又多年孕育,难以将其直接截断。

刘伯温只能选择在山势上动手,先是在山中挖了一个大坑,接着又在其中钉了好多困龙钉。加上后来又修建伏龙亭,以此镇压黄河龙脉。

陆渊道:“陛下,屠龙术之说,不过虚无缥缈!”

“传说,祖龙也曾经派方士斩过龙脉。”

“那方士说,金陵有王气,恐生真龙。”

“祖龙便派方士毁掉金陵龙脉。”

“紫金山龙盘虎踞,是王气的一个来源。而术士对付这情况的方法就是斩断龙脉,杀死猛虎,所以一定要挖断紫金山。”

“这块地方王气太甚,只靠断龙脉的方式,怕是杀不死这条龙。于是术士就想办法让王气自己慢慢的卸掉,秦淮河的作用正是可以“泻”掉这里的王气。”

“但陛下不正以金陵之地,一朝龙举云兴,化为真龙吗!”

“是以,在下以为,此说不过虚妄!不可偏信!”

“在下以为,真正的屠龙术,乃是数学、物理、化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朱元璋身子一震,他隐约感觉到自己把握住了一个关键,但却好像隔着一层迷雾。

他急切道:“陆渊,你且详细说说!”

陆渊道:“陛下以为,夏何以会亡?”

朱元璋道:“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

“夏朝中期,蛮族迁徙。一些部落发明了青铜器,他们因此而壮大。甚至具备了与夏朝一较高下的实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部落。”

“这就是生产力的进步,让商能养活更多的人,是以商朝代替了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