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有时是很不负责任的,他们没有勇气对孩子说“不”,是因为他们手头还有没有完成的工作。他们为了避开孩子们的捣乱,就满足了孩子们无理的要求。可是当我们以后发现孩子们一系列的坏习惯之后,并没有意识到正是我们自己的放纵行为提供了他们坏习惯滋生的土壤。
“我要吃泡泡糖。”三岁的胖胖嚷嚷着。这个时候妈妈正在忙着洗衣服,说:“上次不是告诉你了,你不能吃,你总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里,或者是随便乱扔。”胖胖走过来,大叫“我要吃”,并使劲拽着妈妈的衣袖。然后她使劲地在地上跺脚,并把妈妈的衣服都扔到地上。“好了,好了,给你。”忙碌的母亲无可奈何地给胖胖递过去一块泡泡糖。
四岁的泡泡和妈妈一起去玩具店。“你喜欢什么?”妈妈问他。“我要那个。”泡泡指了指一个塑料制成的“动力别动队”的长剑。妈妈知道这把剑是电视“动力别动队”里的武器。“不,泡泡,你有了那个会天天学电视里的画面,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的。我们挑点别的玩具吧?你看积木怎么样?”可是泡泡开始大嚷大叫,“我就是要那个、那个,别的什么东西我都不要。”周围的人都在看他。妈妈不好意思了,只好说:“别叫了,小祖宗,拿上吧,走我们去交钱。”自从有了这把剑,小泡泡天天在家里学着电视里的场面,喊杀啊,冲啊,有时还把小朋友当成敌人,乱比乱画打一通。妈妈一点办法都没有。
许多孩子还有可能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用破坏的行为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维持秩序,而不是屈服于孩子们的压力。如果没有勇气说“不”,不及时制止他们这种无休无止的行为,不纠正他们的这种想法,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这样一个认识:只要给爸爸妈妈捣乱,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还有的家长没有勇气说“不”,是因为怕孩子生气,在大庭广众面前撒泼打滚,给自己丢面子。这个时候家长们常常采取包容的态度,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便明知这样做的后果如何,也还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以避免麻烦。其实没有什么原因使大人们必须给孩子买他们喜欢的、想要的每一个玩具。商场里以及玩具商为了赢利,总是设计一些让孩子们喜欢的冒险性强的玩具,但它们不一定有教育意义,有的甚至是一些教唆孩子产生破坏性行为的玩具。没有必要每次都给孩子们买玩具,这样会惯坏了孩子,让他们以为要玩具是他们的权利。或者孩子会认为,如果不买就闹,一闹什么都有了。
关心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一味地满足。要培养孩子们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常常只是对孩子糊涂地爱,在孩子的无理要求下步步退让,坚守不住原则的阵地,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我们时常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孩子长大了就能自然而然地控制他们自己的情绪。这其实大错特错。世间有什么魔法可以在长大的一瞬间突然改变孩子们的恶品性呢?没有这样的魔法存在,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因为怕眼前的麻烦而把这些问题全部堆积到明天。
心灵语思
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要怕麻烦,不要怕没面子。你今天对孩子说了“不”,孩子明天就可能少走一段弯路,多明白一个道理,所以,不要吝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