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井里的青蛙(1 / 1)

自我和扩张型的人,是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超估,偶有一得一见,便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现实中的“我”,开始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

自大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内容。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些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但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客观性与正确性还尚不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于青年的独立意识、自尊心的发展,常常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自负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现出来了。他们特别喜欢寻找和评价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长处,同时,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总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是肯定的、令人喜爱和有希望的。

与读书年代的成绩好、踏入社会初期的顺利有关,由于这些人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他们从小就成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为中心,因而养成了一种不懂得迁就别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对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评价和估计,将自己从“自以为是”的陷阱中拉出来,并且重新学习与人相处。否则,在当前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是难以立足的。

那么,怎样纠正自大心理呢?

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别人的需求。

长期坚持对他人的了解之后,自大者就会由自我世界中走出来,随之他的“自以为是”也会慢慢地消逝。

心理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优异标准的愿望,是个人认真去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正是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在各种行业里奋发图强。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奋斗目标。

有一天,海上刮起大风,海浪掀起有一丈多高。住在海边的青蛙被大风刮到离海老远的一口枯井里。

井底下住着一只青蛙,它听到“牯呱!”一声就问道:“你是谁?从明6里来的?”

大海里的青蛙说:

“我也是青蛙,我家住在大海里,是大风把我刮到你这里来了。”

井里的青蛙说:

“你想回去吗?”

大海里的青蛙说:

“我想回去,就是路远,我又迷失了方向,现在只得请你迁就迁就,让我和你在这井底下住些日子吧!”

井里的青蛙一听,觉得自己是天下的英雄,应该可怜可怜它。于是答应说:“行。”说完了就把井底分一份给大海里的青蛙:

“我把天大的地方让给你一块,你就在这儿住下吧!”

大海里的青蛙谢过井底的青蛙之后,它俩就唠起嗑来:

“你住的大海,有多大呢?”

“很大很大!”

“能有我现在呆的这块地方大吗?”

“比这要大得多呢!”

“什么?难道还能比这井大吗?”

“是的,比这井底要大得多,大海是广阔的,是无边无际的。你要是能跟我到大海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井底的青蛙从来也没出过井,不知天多大海多大,一听大海里的青蛙说住的地方要比这口井大,就恼怒了:

“你说大海比这井大,我不相信,这准是你在向我夸口。我明白了,你这是小看我,瞧不起我这个地方。那好吧,对不起,请你回到大海里去吧!”

井底的青蛙终于赶走了大海里的青蛙。

井底之蛙就这样把井当做天,把自己当做天下惟一的英雄,在这口枯井里生活一辈子。谁都不是生活中的太阳,谁都应看看广阔的世界。

心灵语思

瀚海不言大,崇山不言高,自高自大的恰是精神侏儒。跨进自大的滑道,最终只能跌进无所作为的泥潭。虚心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然,谁都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万事皆通的全才,然而,如果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必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