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失常常互转,荣辱不必挂心(1 / 1)

前清科举时期,民间相传一则笑话。

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都不中。他已经步入中年,心中十分着急,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那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被录取,赶快回家报喜。老童生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父亲,我已考取了!”老童生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喊大叫!”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取了!”老童生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没来得及穿上。

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没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得意忘形。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才是宠辱不惊。得失的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荣辱毁誉不放心上。

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在官场、商界和情场上是最明显的。以男女的情场而言,众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宠爱的是梅妃,后来梅妃被冷落在长门永巷之中,要想再见一面都不可能。世间多少的痴男怨女,因情而不能解脱,构成了无数哀婉的文学作品。

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荣誉宠禄面前经得起考验。

人只有卸下捆绑于心的精神枷锁,才能轻装上阵。这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安详。当能认识到幸福的本质,看清自己、看懂别人、看明因果、看轻得失、看透善恶、看淡荣辱、看破生死后,我们就拥有了慧眼。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这位运粮官真正拥有了一颗平常心。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是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对一切事物的态度应是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阮籍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为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值得留恋。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也会长久地受良心谴责。当你放弃利害保全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自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人格纯洁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的心境则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看淡看轻看开,就不会被世间的烦恼困惑缠缚而难以自拔,能够看破事物的表相而超然物外,化解险境和忧烦,也不会陷入拿不起放不下的两难处境。看淡看轻看开,就不会身心俱疲、活得拘谨和痛苦,而是容易获得自由和解脱,拥有旷达的人生。

感悟淡泊:

得失的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荣辱毁誉不放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