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财乃身外之物,如果你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你将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相反,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必将受人敬仰,美名流传。
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人,顺治十八年(1661)以前朝副贡身份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处在万山之中,县衙设在树丛中,于成龙“插棘为门”,虎白昼行庭中,“成龙累土为案,旁置爨釜一、盂一,召吏民从容问疾苦,皆感至诚,益乐就,争输田赋。初邻瑶岁率三四至,杀掠人畜,成龙严保伍,勒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自投,不敢复犯界,数遣子女问安。每春时,命两瑶舁竹舆,行田野中,见力耕者,辄呼与语,相劳苦。民率妇子罗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欢如家人。奖勤扶惰,民大劝。”由于他“悉除诸禁”,“民益得尽力耕耘”。于成龙“诚意恻恻感人”,民众也非常关心他。
到罗城不久,仆人或死或散,百姓见于成龙生活太苦,就凑钱给他说:“知阿爷苦,聊供盐米资。”他笑着谢绝说:“我一人何须此?可持归,市甘旨,奉若父母,一如我受也。”有一次,人们听说他家里来了人,“罗人则大喜,又进金钱如初”。于成龙仍“笑谢曰:‘此去吾家六千里,单人携货,适为累耳。’”百姓感动得哭了起来,他也掉下眼泪,到底没有收下。
于成龙在罗城7年,“招流亡,建学宫,创设救济院,县大治”,被总督荐为卓异,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离罗城时,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
康熙初年,四川正值乱后,合州剩下的百姓才数百人,可是“供役繁重”。于成龙“请革宿弊”,“一仆一羸马自随,贷牛、种,招集流亡,旬月间得户千计”。后任黄州知府时,吴三桂煽动湖北数处叛乱,叛军号称十万,逼趋黄州,“时援军皆赴湖南,黄州吏民才数百”,有人建议退守麻城。于成龙说,黄州是七郡的咽喉之地,“弃之则荆、岳瓦解”,表示誓死不去。他采取先破贼首何士荣的战术,集中了五千名乡兵,分路御敌,率兵拼杀,“贼斗益急,火燎成龙须,或劝少避,公叱之曰:‘今吾死日也!敢言退者斩!’”他曾“驰谕有能擒贼献者重赏,投诚者待以不死,胁从归者但闭门坐,家无军器,即从贼概不追问,藏兵仗者即良民亦诛死”。于是擒住了贼首何士荣,焚毁贼众名籍,瓦解了贼众,仅用了二十余天,“以乡民数千破贼数万,不费公家丝粟”,有力地支援了平叛战争。第二年秋天,黄州大饥,于成龙“发廪赈恤,全活数万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后来,他又任江防道员,旋升福建按察使,在赴按察使任时,“民遮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湖相乱”,表达了人民对清官的无限依恋。
在按察使任上,他多为民众着想,协调任内的官民矛盾,被巡抚吴兴祚荐为“廉能第一”,任布政使。他力减民夫劳役,对“满兵掠浙东子女,役为奴者数万,为赎归之”。他要求征收赋税一定要按时按量进行,不增铢黍。他自己则节俭为怀,“署中薪米不给,至无衣可典,日或不再食。随征满汉大臣朝使者有时来过,径入卧内,或绕署周行几案间,蛛丝鼠迹、文卷书册外无长物。感叹曰:‘于公清苦,天下一人而已!’”遇有海外进贡使者送给礼品,“悉屏之,或呈样香,一嗅即持去。贡使啮指作礼曰:‘天朝有此清官,吾侪未闻见也。’”
康熙十九年(1860),于成龙迁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1861)升为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864)春四月,于成龙病故。于成龙病逝后,将军、都统暨寮吏入其寝室,“见周身布被,袍一袭,靴带各一。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盅而已”。市民闻之“罢市聚哭,家争绘像祀之”。江宁、苏州和黄州纷纷建立于成龙的祠堂。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赐太子太保,谥清端。
于成龙一生清廉,处处为公,他对人慷慨付出,自己却十分清苦,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却从来不向朝廷邀功请赏,他的情操为后人所敬仰。
如果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社会若发展至此,国家将没有希望可言,一个失去奉献精神的国家,其子民也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