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感受产生的主体,每个人都与感受进行着博弈,这场博弈的结果就是胜出者占据主导地位,控制对方。那么,到底是我们控制感受,还是感受控制我们呢?其实不必为这个问题过于纠结,因为这两种可能性都会发生。如果我们被感受控制,那么我们就会表现出行为冲动感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感受,那么我们就会变得理智稳重,能够控制好自己。显而易见,很多人都希望做到后面这一点,但是本能却往往驱使我们倾向于前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所控制,并且以此作为拙劣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恶劣言行开脱。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我们不能主宰和驾驭感受。真正好的做法,应该是用心感受,倾听接纳,并且在感受中获得学习和成长,这样我们才能慎重地思考,谨慎地行事,即使在面对最困难的状况时,也依然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婚姻破裂之后,我们与对方一起拥有孩子。为了孩子,我们还会常常取得联系,那么如何才能给予孩子适度的爱,也给予孩子更好的帮助呢?这就需要我们正视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够掌控自己的感受。
和丈夫离婚之后,小米一直带着女儿生活。女儿非常依赖小米,离婚的时候女儿才3岁,在小米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女儿渐渐长大了,现在已经步入了小学一年级,成为了一年级的小豆包。看着女儿小小的身影倔强地走向学校,小米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知道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果。
每隔一个周末,爸爸就会接女儿去住两天,这是小米与前夫约定好的。虽然她怨恨前夫婚内出轨给她带来了伤害,但是她知道自己不能剥夺女儿享受父爱的权利。自从上了一年级之后,小米发现女儿与爸爸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原本女儿只要离开小米两天,就会非常想念小米,但是这一次,爸爸带她去了上海迪斯尼玩,所以小米周日晚上去接女儿的时候,女儿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迫不及待地扑到小米的怀抱里,这让小米有些不安。
小米带着女儿回到家里,女儿第一时间就吃了一个大大的冰激凌。小米问起女儿在外面玩得是否开心,女儿也只是沉默地点点头。整个晚上虽然一切如常,但是小米却感觉怪怪的。终于到了洗完澡讲故事准备睡觉的时候,女儿迟疑地对小米说:“妈妈,我想我很愿意和爸爸再住一个晚上。明天是周一,如果爸爸能送我去学校,那就太好了。”
听到女儿的话,小米的心猛地跳了一下,她不知道女儿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她甚至第一时间就想打电话给前夫,质问他是否在女儿面前说了一些什么话。但是她抑制住了自己的这种冲动,她问女儿:“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女儿的眼眶红了,说:“每天,班级里其他同学都有爸爸送他们上学,我却没有。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说我没有爸爸,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也有爸爸。”听到女儿的话,小米的眼眶也红了,她当即答应了女儿的请求,说:“好的,妈妈这就送你去爸爸家里。不过,妈妈需要先跟爸爸通一个电话。如果爸爸不方便,我们就等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候,再在爸爸那里过夜,让爸爸送你去学校,好不好?”小米不想女儿因为被拒绝而伤心。
女儿懂事地点点头,小米打电话和前夫说清楚情况,前夫当即对小米说:“天黑了,你不要过来了,我会开车去接女儿的。你给她穿好衣服,准备好周一上学的东西。”很快,爸爸就风驰电掣地来到家里,女儿看到爸爸高兴极了,她开开心心地和小米告别。小米呢,心里却空空落落的,她想:也许,我就此失去了女儿。
事实证明小米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星期一傍晚放学的时候,女儿才刚刚走出校园,就扑到小米的怀里,给了小米一个大大的拥抱。后来,小米和一个好朋友说起这件事情,好朋友对小米说:“你应该感到庆幸,女儿会把她真实的感受告诉你,这样你才知道她在想什么。孩子大了,你要学会和孩子分离,将来孩子会更有主见,选择如何度过她的每一天。”小米郑重地点点头,她知道好朋友说的是对的,而且经过这一次的事情,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改变。
作为单亲妈妈,小米当然是非常敏感和焦虑的,她独自把女儿从三岁抚养到六岁,期间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艰辛。正是因为如此,在得知女儿想和爸爸度过周末,让爸爸送她上学的这个请求时,小米才会感到失落。然而,失落毕竟只是小米的感受,小米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却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处理这样的感受。如果采取消极的方式对待这样的感受,那么小米有可能做出冲动的举动;如果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感受,那么小米就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由此可见,最重要的在于在面对感受的时候能否保持理性,能否选择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情绪非常强烈的时候,我们要想处理好情绪,要想改变以习以为常的方式处理情绪,显然需要很强的自控力。最重要的是,有的时候我们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了,却未必能够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去做,要尝试着做到最好。因为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言谈举止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感受,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即使心中有很多负面情绪堆积,即使我们预见到事情的结果不会很好,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到最好。父母只有以身示范,孩子才能在最艰难的时候绝不放弃,感受到父母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