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盛世大唐朝(1 / 1)

唐朝的疆域、人口以及开放的社会风气无不彰显着其国力的强盛。繁华的大唐首都长安城更是成为世界历史上璀璨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1.唐朝的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众所周知,大唐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皇帝想要牢牢把控地方政权,就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划分合理的行政区划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唐朝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内都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

唐高祖李渊登基后,在618年改郡为州,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地方上实行以州领县制。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共有385个州,1551个县,然而“州县”制度随着唐皇帝的更迭而经常变动。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州为郡;758年,唐肃宗李亨复郡为州。因此,在唐朝的前期,州、郡这两个名称经常交替使用。

但是,州领县制不足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那时全国上下州的数目多且辖地小,人口仅仅几万至十几万,非常影响地方建设,也给中央管理带来了麻烦,因此统治者想出了全新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两级制向三级制转化,在州之上划分了一个全新的行政区划,减少中央直统地方行政机构过多的弊端,从而促使“道”应运而生。

627年,统治者为整治地方行政区划,根据山川自然形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分别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山南道、剑南道、岭南道、陇右道。政区单位“道”的设置,是我国疆域史上的新创举,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起初,道的设立也仅是一种地理区划名称,并不设立长官和机构,和地方行政无关。到了758年,唐肃宗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并兼理民政,道遂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且十道也改为十五道。

值得一提的是,道与方镇的关系。关于方镇《新唐书·兵志》有云:“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即节度使所辖区域称为方镇,因此方镇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区。安史之乱后,全国分为四十余道,此时的方镇节度使位高权重,行政区划的道便形同虚设了。

接着,再来看看唐朝的州与府。道下辖府、州,设立依据是地理位置、辖区重要程度以及人口分布情况,府与州成为并列的行政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京都府和行在府。唐玄宗为提高京都、陪都所在地的地位,升国都所在地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此举改州为府,与州同级,地位高于州。第二类是都督府。唐玄宗在国内重要地区置都督府,这是从军事性质很浓的总管府转化而来,多掌本府军务,但纳入地方行政区划系统,地位高于州。直到711年唐都督府废置。第三类是都护府,唐玄宗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安史之乱后周边民族分裂势力高涨,都护府逐渐废置。

除了府之外,州分为上、中、下三等,基于人口数量以户数定级别。3万户以上为上州,3万户以下、2万户以上为中州,2万户以下为下州。州设置刺史,掌管全州政务。特别要提出的是唐朝为方便统治少数民族而专门设立了羁縻府州,按照部落的大小,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立了上百个,直到中唐以后逐渐废置。

唐朝县城也是分三等,同样是基于人口来划分的,5000户以上为上县,5000户以下、2000户以上为中县,2000户以下为下县。每个县分别设有县令,掌管全县政务。据统计,大唐共有1500多个县城。

唐朝鼎盛时期,国土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户口最多时即755年达到890多万户,5290多万人口。其地方行政区划较前各朝代也较为复杂,其中很明显的特征是行政区划是以人口来划分的。隋末唐初的战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唐高祖登基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口数量才逐步开始增长。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户数615万,约达3714万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达960余万,人口数达5280余万,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安史之乱是唐朝人口变化的重要分水岭。在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而安史之乱后,人口数量便不断减少。

到760年,整个大唐王朝的户数已经不足200万,和天宝十三年的961万户比较起来差距甚大。据《通典》记载:“大唐贞观,户不满二百万。”“开元二十年,户七百八十六万。”由此可知,唐朝户数、人口总数呈现波浪式的变化态势。到了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晚唐人口峰值达6000万左右。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年),因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人群的存在。如果依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大唐的人口,那么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达1.4亿,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在那个与外来人**流频繁的年代,大唐人口只多不少。

综观大唐人口与行政区划,二者之间必然有着深层次的联系,然而唐朝的实际统治情况更加复杂,由于对外交流、民族往来、文化习俗、政治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成就了当时的大唐。我国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系统更加科学,但总体上还是以前朝的历史为鉴发展而成。

2.唐朝的官话与方言

大唐全盛时期的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若是每个地区的语言都不统一,想必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举个例子,武则天是山西人,杨贵妃来自四川,贺知章在江南长大。别说古代了,就是在现代,东西南北彼此的口音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实现全国各地更好地交流,现代人发展了普通话,就是现代标准汉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设定的。那么,唐朝呢?在没有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的唐朝,天南海北的人凑到一起,很可能会因为口音问题而闹出不少笑话。所以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地人想要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普通话”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的“普通话”是什么样的呢?很多人觉得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首都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其实大错特错。当时标准的唐朝长安语音叫作“关中秦音”,这种关中秦音虽然和现代普通话比较接近,但是在唐朝就算是“首都本地土话”,普通劳动人民日常交流就使用这种“秦音”。然而到了正式场合,例如官场上通行的“普通话”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确切点说叫“官话”,也叫“正音”。假如操着一口乡土气息的方言和一群官员在朝廷讨论政务会有以下的效果:

官员甲:“最近由于天气灾害饥民增多,我建议鼓励街坊邻居拿出自己的余粮,救济饥民。”

官员乙:“这是可以采纳的好办法,以民为本,这是顺应天子的号召。”

官员丙:“我认为从今年的收入数据来看,务农人口有所增加,赋税是否可以适当减轻,减少徭役,有助于稳定社会发展。”

官员丁:“对头,我们那旮旯今年人儿都可使劲儿地干活,村儿里发展良好哩!”

全员参会官员:“……”

皇帝:“乖臣子,你可弄啥呢?”

当然如果经过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关中秦音”,那么混在东西市买买东西,了解一下乡亲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既然如此,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准呢?严格地说,它跟当时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都不大一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隋代陆法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中的金陵音《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也就是说唐朝的普通话不是首都长安的本地语言,而是由陆法言等学者参考南北语言,确定的一套“复古风汉晋洛阳音”,并记录在《切韵》这本书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唐《切韵》残本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平”“上”“去”“入”是中国古代的四声,跟现代汉语的四声并不完全相对应。

唐朝李涪也说过:“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可见当时唐朝人对中原及洛阳的认可程度。得到现在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是:《切韵》就是理想中的汉晋洛阳语发音。但事实上,当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记录唐朝人的语言,跟历史上真实的汉晋洛阳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符,那真是谁也说不准。更何况,从古到今的语言系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洛阳语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也会是另一番面貌了。随着《切韵》成书后,很快便得到天下文人士子的普遍认同,以及官方机构的承认。最晚到唐贞观年间,官府的教育机构已经拿着《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用书,要求全国各地学生写文作诗的时候都以《切韵》为准。

再往后,《切韵》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历朝都有增补修删。然而宋、元、明、清各朝官方都承认这一系的语音才是读书作诗的“正韵”,所以它也深刻地影响着百姓生活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直到近代白话文兴起,文言文读书音才日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唐的方言又都有哪些呢?唐朝初期,民众才开始普遍区分南北方言的概念。经过南北朝、隋、唐的长期发展,北方汉语进一步融合,北方话作为大方言区才开始逐步形成;同时,以吴音为代表的南方话也逐渐形成。唐宋时期,以洛阳音为标准的北音被视为正音,吴音仍受到北方文人的轻视。《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在这个时期,人们感到南北方言有很大差异。

那么为什么南北方语言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首先,由于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经常有封建割据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产生了差异,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方言。尤其像唐朝这样疆域广阔的朝代,是一定会出现多种方言的。其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动**和战乱所迫,发生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最后,还有一个语言学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文白异读。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是最为纷繁复杂的。

因此在唐朝,从北到南,语言一定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融合了北方胡音的洛阳音到江南保留了上古音的吴语,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伴随当地生活的习惯,所以推广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方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印记。

3.唐朝的首都——长安

在古代,首都是最能展现皇家风范以及彰显国貌的地方,是民族精魂的凝聚。当时世界上有一定规模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前者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枢纽;后者则是当时气势如虹的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但是如果把这两个都城加起来,不管是面积还是人口,还不到大唐首都长安的一半,可见大唐首都长安当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当时的长安有108坊,也有学者认为是110坊。正是这些规矩整齐划分的坊,组成了长安城。长安到底有多大呢?对比今天的西安,大致是三环内所有的区域皆为长安,周长可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3个城门,贯通12座城门的6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中轴线,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分属万年、长安两县管辖。外郭城的全部区域被分为若干坊,坊是城市居民的集中居住区。据考证,朱雀大街宽155米,比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还要宽30多米。街道两边都安置了下水道,下水道边上种了榆树和槐树,边上还有1米多宽的人行道。

此外,皇城位于长安城的正北,皇帝及其家眷住在城市北部的宫城内;宫城不对公众开放,而城内其他地方都是开放的,百姓居民区则集中在南部。城市中的人口可能达到100万,其中约50万住在城墙之内,相等数量的人住在城墙之外。对比罗马的人口数,其人口已经不足5万,即使罗马还没有衰落的时候,它在面积上也只有长安的1/7。长安城内南北有11条大街,东西有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整整齐齐的108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其中108坊有大有小,小一点的大概有0.6平方公里×0.8平方公里,大一点的大致是1.2平方公里×0.8平方公里至1.0平方公里。这些大小不一的里坊其实也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个街区或者社区,每个坊周围用土墙围起,叫作坊墙,坊墙上有门。

建立坊是出于治安目的。官府为每个坊都编了籍,他们以此为依据收税征兵。坊与坊之间有坊墙相隔,坊门依宵禁令规定启合,地方官维护着一套复杂的用钟鼓报时的系统,当时还有专门管理坊门晨启暮合时间顺序的规定。当暮鼓响起时,所有的坊门都紧闭上锁,没有人可以外出上街,街上有骑马的士兵巡逻,不过每天坊门关闭后,坊内还是可以自由活动的。除了东市、西市这样的大型购物市场外,坊内有自己的配套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转。每年正月十五全城解禁联欢,此时人们便可以打灯笼走街串巷了。

东市、西市相当于大唐长安城最大的经济活动中心,占地面积为两坊,位于朱雀大街东西的第三条街,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东西市也是周围筑墙,方形的四面每面都设有一道门,内里为井字形的街道,将里面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临街而设商铺。因为是经济活动中心的缘故,东市里面的住户主要是商户,还设有邸、店、肆、铺、行等。这些店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显而易见,卖什么就叫什么。比如,茶肆、酒肆;也有珠宝店、瓷器店、帛行、药行、铁行等;波斯人做买卖的地方叫作波斯邸;除此以外还有和现代社会非常相似的旅馆、钱柜、木头市、骡马市;还有买卖劳动力以及买卖奴婢的市场,据统计共有二百二十行之多;西市则有手工业作坊、杂耍艺人、善射人等。东西两市周围、城门四周以及大明宫前的坊市都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一般坊内有巷,巷内有曲,四通八达,店面商铺遍布街曲,也有推着小车的商贩在街头卖力叫卖,好不热闹。因为有宵禁的缘故,要等到天亮的时候,街鼓敲响三百声之后,坊市开始,商业活动才正常进行。市吏主掌管度量器衡、财货交易,和现代是一样的,若有虚报斤两,抬高物价之人,会受到处罚。

街市和商业区也经常会举行宣市活动,如贞观年间的迎经像和咸通年间的迎佛骨,有天街的祈雨活动,还有贵族平民的娶亲迎亲,也能看见白事的送葬车,甚至能看到罪犯游街示众,穿过东西两市最终到达长安城西南独柳处问斩。长安城是历来最大的商业都会,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市可以通往西域、波斯、中亚、欧洲,因此这里聚集了不少外国的商贩以及西方的珍奇宝贝。东起日本,西至罗马,南到印度,各国使者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抵达长安,彼时的长安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在此络绎不绝,长安城中也有专门的寺庙用来接待外国使者。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国,其他国家的特产也迅速来到长安城。在长安城里,见到各种各样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国人,听见不同国家的语言,看到稀奇古怪的进口货,也是非常平常的事。除此以外,通过长安扩大影响的还有佛教,玄奘自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城出发,至贞观十九年(648年)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亲自去洛阳迎接玄奘,并在长安城修建大雁塔藏经。纵看大唐长安地图,寺观林立,著名的有大慈恩寺、大兴善寺等。在盛唐时代,文化交融,儒释道并行,足以说明唐朝的包容性。

除商业、佛教和各类学术方面长安城都有所成就之外,唐朝在文学艺术上更是造诣深厚,有2000多名诗人,还有5万多首诗歌流传至今,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作品,正是这些诗歌成为唐朝社会的见证,也为长安这座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做了铺垫。

4.唐朝的开放风气

一提到开放的盛唐风气,就要从公元7世纪开始说起,那时的大唐以前所未有的气魄迅速崛起,长安不仅仅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唐朝社会也有着封建王朝中难得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唐朝当时对内和对外的开放政策上。对内的开放主要表现在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的开放则主要体现在对商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视上。

首先要提及的就是女性地位的崛起。历史学家宁欣在《唐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指出,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她们有更多的社会活动空间和自由,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也更为活跃。在女性也能当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女性采取了一系列挑战传统和男权的行动。在大唐能够看到一些女性穿男装、打马球,崇尚和追逐各种外来的风尚。服饰上面,**装成为一种时尚,女性不但将脖颈彻底暴露,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但是这里要注意了,这样的穿着只限于贵族女性,普通百姓家的闺女穿着相对还是保守的。女性不光可以以才艺抛头露面,也可以参政议政。尤其是在武则天当政以后,女性参政的例子更多。而这些女性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更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对于婚姻爱情和性的自由度,唐朝的开放风气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绝无仅有的。就从皇室的婚姻来看,武则天一开始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又成为他儿子李治的妃子;杨玉环一开始是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才成为唐明皇的贵妃。在唐朝肃宗以前的公主中,再嫁的就有23人,三嫁的有4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社会的统治阶级对于女性的自由权有着开放的态度。除了皇室,当时的上流社会对女性婚姻也抱有宽容的态度。韩愈的女儿嫁了两次,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了当时的刺史王琰,韦济的妻子在他死后又做了王缙的妾室。当时的官宦世家也对女性的婚姻自由抱着开明的态度。

唐朝民间的女性地位的提高离不开法律的作用。《唐律》中对于妇女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另外,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除此以外,唐朝更普及文化教育,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女性也能够习文读书、接受教育,这为她们冲出封建礼教的禁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也是盛唐开放风气的一种表现,当时女性抛头露面并不会成为一件被人诟病的事情。能给社会带来美感、乐趣的女性,比如歌姬、舞女等是受到肯定的;能够挥笔作诗的女才子也是受到尊崇的。唐朝的妇女们经常外出,男女同席共饮也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大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还体现在民族政策上。据考证,唐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至少任用了23名胡人宰相,除了西边的大胡子,东边的日本人也是唐朝官场的一道风景,日本向唐朝派出了19批遣唐使,不少人来到大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其中著名的人物就有阿倍仲麻吕,他不仅仅成绩优异,进士及第,还当上了“大唐国家图书馆馆长”。

那时大唐长安街头的外国人非常多,数量占总人口的2%。单单留学生就有3万多名,而且留学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就能做官,确实也有不少留学生在中国做官,更难得的是,朝廷对他们非常重视。其中有一位波斯人叫作“阿罗喊”,居然被唐王朝派遣到拜占庭帝国做大使。可见大唐对于外来民族的宽容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出土的大唐雕塑中,总有各种奇怪面相的外国人,其中有一种人特别瞩目,那就是昆仑奴。他们当中有肤色较浅的,也有肤色较深的,有些来自东南亚,有些则来自非洲。总之是阿拉伯人把他们带到了大唐。

从女子的名字中,也可以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唐金仙公主的名字就是李无上道。隋朝大臣杨达的孙女,她的名字就叫作杨无量寿。可见当时的开放风气已经影响到本土居民。

此外,开放风气的代表还有大唐的宗教。当时的长安城,儒、释、道三大宗教并行,没有出现排挤现象。大唐皇帝还曾动用国库资金支援国内僧人去印度研习佛学,还有比较小众的宗教传入。

唐朝时期,大到商贸,小至饮食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得出当时人们对于外族的包容,侧面也承认了大唐的开放与先进。譬如毕罗、胡饼等深受大唐人民的喜爱。毕罗就相当于今天的咸味八宝饭,由米饭、肉或者蔬菜拌在一起煮成;胡饼类似于烧饼,分有馅料和无馅料两种,撒上芝麻叶成为胡麻饼。最早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是在唐初由西域传入大唐的,在唐太宗时能够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此外还有波斯的三勒浆酒和龙膏酒。

文化方面,唐朝基本没有文字狱。连宋人也承认唐朝“略无文禁”。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写道:“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这一点就非常厉害了,诗歌、文字传颂历朝历代皆有所避讳,唯独大唐比较开明。

到了唐朝中后期,宵禁制被打破,开始出现夜市。也就是说,在唐朝的中后期,可以在晚上喝小酒、吃胡饼、逛逛夜市,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大唐的开放风气是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贸易、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5.唐朝的强盛国力

大唐,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共持续289年,历经21位皇帝的统治,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璀璨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繁花似锦的大唐,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时代,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探这个闪耀王朝的究竟。

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朝是最强大、最文明、最进步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提道:“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皮特·N.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第三版)》中写道:“从市场化程度、海外贸易的数量、平均面积产量及其手工业工具和技术的复杂程度方面看,中国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是从唐朝开始。”这是一部分外国学者在研究全球文明的发展史过程中提到的对中国大唐的评价,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实例能够佐证大唐的影响力。

唐朝对外的巨大影响,导致后来到了宋代时,“唐”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海外的华人也称自己为“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最早是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写道:“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英语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这些与大唐密不可分的称谓一直延续使用到今天。

大唐疆域广阔,而且人口就占了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说:“(天宝元年)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声教所被之州,可通俗理解为华夏文化区,羁縻之州则是为控制周边少数民族而设的州。

天宝年间,唐朝将天下划分为十道,其中有一道名为关内道。听这个名字,有人可能以为关内道就是今天陕西的关中地区,但是唐朝的关内道大概有这些地方(含羁縻州、都督府、都护府辖地):泾州(今陕西泾阳)、灵州(今宁夏灵武)、龟林都督府(羁縻州,今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坚昆都督府(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也就是说,从今天的陕西关中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那一大片地方,都被唐朝看作“关内”的土地,除此以外还有其余九道,所以可以感受一下唐朝疆域之大。

661年,唐朝在波斯疾陵城(伊朗扎博勒)设立波斯都督府,任命波斯王子俾路斯为都督,名义上统辖当时刚被大食(阿拉伯帝国)灭亡的萨珊波斯,帮助其抵抗和复国。虽然大唐并没有实际统治过波斯,但这件事证明了唐朝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整个中亚。李白也在诗中写过“洗兵条支海上波”,也就是唐朝军队在条支海战斗过,所谓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在这么广阔的土地上,到处散布着唐朝的羁縻州和藩属国,商旅、使者和军队可以畅通无阻,让人不得不惊叹唐朝的影响力已经弥足深远。

这么大的疆域不免招来外族人的觊觎。得天独厚的资源遭到觊觎怎么办?大唐尚武,武力解决了大部分民族纷争。唐太宗就曾说:“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所有侵略者从突厥到薛延陀,从吐谷浑到高昌,从高句丽到百济,从中天竺到小勃律,从吐蕃到南诏,从突骑施到回鹘,三十余国,全部被驱逐扫灭。从三国内战、五胡乱华到隋末胡尘,无一彻底翻转,直到唐太宗废墟仗剑,六师尽出,全部扫灭。最终大唐“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唐人威声,远播域外,汉族势力,震古烁今”。

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属于古代各王朝阶段里百姓生活比较安稳、物质收入丰富的时期。唐贞观、开元年间百姓生活比较富饶,天宝年间虽然不如开元年间,但是比中国古代其他时期要好很多。宋朝王安石说:“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意思是自己没有在大唐贞观时期出生,贞观时期的居民真的是粮充足、钱有余,且没有战争。关于唐朝开元盛世,有记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表明国家粮食充足,人民生活一派祥和富饶。《通典》卷十五中这样记载:“开元、天宝之中,上承高祖、太宗之遗烈,下继四圣治平之化,贤人在朝,良将在边,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百余年间,生育长养,不知金鼓之声,爟燧之光,以至于老。”这些史料赞誉了大唐统治者的贤能,也以叙述的口吻向人们展示了大唐子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由于对外开放以及贸易发展的缘故,大唐工商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外,夜市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宵禁,但到了大唐中后期,坊市制与宵禁制开始被打破,出现夜市。当时文人记载:“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繁华城市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唐朝之强大,所向披靡,令当时所有国家都无法企及。开明的思想、贤人的统治、科技的发展等一系列先进的因素造就了大唐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