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六年,经过整整两年的平乱,西南夷攻进益州的大部强盗已经被平蛮将军冯茂讨平,可因为长时间向老百姓征收粮食,使得益州虚耗,郡民穷尽。
这结果明显和所谓的“胜利”不成正比。为了回京以后不受王莽惩罚,甚至向王莽邀功,冯茂决定深入敌境讨平句町国。
可他想的太简单了。句町国,大概位置在现今云南广南一带。
现在的云南,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旅游圣地之一,可在古代的时候却不是这个样子。
那时候的云南山高道险,沼泽、瘴气也是时常能见,所以冯茂的军队进入云南境内以后不出意外的,士兵十之八七都因为水土不服,患了瘟疫而死。
这还没进入句町国的领地士兵就死了一大半儿了,仗还怎么打?于是,冯茂就这样带领着士兵返回益州了。
此次不战而大败的战果使王莽极为震怒,他当即将冯茂召回了长安,将其关进监狱,之后于本年冬季再次对句町国发动了超大规模的进攻。
这次进攻,王莽可谓是孤注一掷了。他命廉丹为宁始将军,大肆征发天水、陇西骑兵,并征广汉、巴郡、蜀郡、犍为郡等步兵十万人,加上负责运输的壮丁共二十万大军攻击句町国。
一开始的时候,廉丹大军势如破竹,连破句町诸部,斩杀数千人。
可自从开了个好头以后,新军的噩梦可就开始了。
因为这以后,句町王带领着本国百姓和新军打起了游击,他们躲躲藏藏游离无踪,死死拖着节奏不肯决战。
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新军士兵因为水土不服逐渐患上了瘟疫,句町王还趁此时间截了新军的粮道,使得新军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此消息传到了京城,王莽大为惊恐,遂有放弃句町之念,便命使者前往西南战线让廉丹在损失扩大以前赶紧率兵撤回来。
有了冯茂的前车之鉴,廉丹哪里还敢回撤,他可不想进监狱。
于是,廉丹请王莽继续给他予以增员,并发誓一天不灭句町誓不回国。
王莽有感廉丹作战之心的坚决,便同意了他,并在整个西南方向增加了很多苛捐杂税以供军需。
可就在政府开始强加杂税之时,成都太守冯英第一个不干了,他拒绝让成都的人民给政府钱粮,并上书王莽:“从西南夷叛变到现在,前后已经十年之久了,我西南各郡县从来都没停止过对他们的抗击,说实话,凭现在朝廷的情况,这已经够了。可是陛下却觉得不够,依然任用冯茂为将领率领大军攻击句町,还勉强推行那如同不顾后果的政策,结果使整个西南空虚饥贫。最后怎么样了?没等攻击句町事情就失败了。现在廉丹明知道自己无法彻底消灭句町,却依然请求陛下给予支援,这并不是什么战斗热情,而是因为他害怕步了冯茂的后尘而已。结果陛下您还真的很信任他,还想要从本就不富裕的百姓身上再拿走一半的口粮。臣请问陛下,您还想不想让西南的百姓活了?臣建议立即停止对句町的战斗,并让部队撤回边境,以屯田的方式守护西南边境。”
见了冯英的奏书,王莽怒不可遏,当即便免去了他的官职,并继续压榨西南百姓的私有财产,誓灭西南夷。
而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一战就是六年之久,直到公元二十一年,因为国内起义已经是遍地开花,所以王莽才不得不撤出了这支部队。可等到那个时候,新朝国力以疲,再想反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综合而论,王莽讨伐西南夷和南匈奴之举绝对可以和“乱改革”位列同等级的亡国之因。
公元十七年,随着常年不断的战争以及各种改革的接连失败,新朝的农民们已经没有时间耕种,徭役却越发严重频繁,各种苛捐杂税不断。
同时,新朝还接连发生了旱灾、蝗灾以及水灾。那些为富不仁的官员们在这种时候还利用残忍的手段来建立威信,同时钻王莽“新法”的空子,用残暴的手段来夺取百姓的私有财产,使得穷人不能活命,富人越来越穷。
于是,在这一年,揭竿而起的义军一个接着一个的钻了出来,他们有的占山为王,有的隐藏于大泽之间。地方官府无法制服,只能向长安隐瞒事实,使得新朝虽然遍地义军,但朝廷却一无所知。
因为起义的义军实在是太多,我也无法一一介绍,所以这里面就挑一些重量级的来说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琅邪海曲县(山东日照)的妇女起义领袖吕母。
吕母,海曲县巨富,在年轻的时候丈夫就死了,一直都和自己唯一的儿子吕育相依为命。
吕育勤奋好学善良耿直,长大以后更是做了县吏的巡查官。
新朝时期,因为王莽改革的诸多漏洞,使得全天下官员都中饱私囊,凶狠残暴,老百姓对此已经无力吐槽。可吕育是个异类,他从小就不缺钱,并且熟读四书五经,对老百姓非常的好,乃在当地非常有名。
可到了公元十四年的时候,这所有的美好都破灭了。
这一年,县宰吩咐吕育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苛捐杂税的百姓,吕育可怜这些贫穷的百姓,便没有对他们实施惩罚。
那县宰愤恨吕育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领导贪,你不贪,同事贪,你也不贪,那么好,你再不就滚,再不就去死,谁都不想让你知道的太多),所以直接趁着这次的小事将吕育给弄死了。
吕母失去了唯一的爱子,那种伤心说是天崩地裂也差不多了。可在儿子葬礼那一天,吕母没有掉下半滴眼泪,而是用无尽阴冷的眼神看着自己儿子的墓碑,她要报仇,不杀此县宰誓不为人!
这之后,吕母开了一家大酒店,她暗中购买刀剑甲胄,并救济穷苦的百姓。那些想要喝酒的青壮年手头上不宽裕了,吕母便赊账给他们,并且什么时间还都无所谓。
有的人家穷的吃不上饭了,吕母就会给他们衣服和粮食,还有各种接济。
时间长了,这些穷苦大众都不好意思了,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人家吕母不说话咱们也不能不表示不是?
于是,这些人成群结队的来到了吕母的酒店,询问她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吕母一开始微笑着拒绝了,可是这些人说什么都要帮吕母一些忙。吕母见实在弄不走这些人,便笑道:“既然你们这些人这么闲不住,那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挖一下吧。记住哦,一定要把挖出来的土堆积在一起才行。”
人们听了吕母的话以后拿起家伙式儿就去干活了,并将土堆积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台子。而这,便是以后吕母起义时候的点将台了。
几年以后,吕母所有的钱财全都送光了,自己也成为了贫困户,那些受过吕母恩惠的贫苦农民们相聚在一起,凑了一部分钱打算还给吕母。虽然这些钱比较吕母之前送给他们的说是杯水车薪也不为过了,但好歹也是一份心意。
可让他们意外的是吕母根本不收他们的钱,反倒是在这群大老爷们面前痛哭了起来。
众人忙问吕母怎么了。
吕母哭着道:“诸位,我多次救助你们,实际上不是为了求利发财。诸位都知道,我只有吕育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犯了滔天大罪被杀也就算了,可诸位都知道我儿子从小敦厚善良,只不过是没按照县宰的话去欺负那些老百姓便被县宰残忍的杀害了,我不服,真的不服,所以我请求诸位助我一臂之力,帮我报仇。”
这些穷苦百姓本来就不满新莽的统治,又来了吕母这一出,所以一个个义愤填膺,当即便叫嚣着要杀奔官府,给吕母报仇血恨。
可别看吕母是个女的,但却深知这么贸贸然杀过去只会白白送了性命,所以他和这些百姓们连夜带着家眷逃出了海曲县。
从这时候开始,一支数百人的起义军算是形成了。
这以后,这支小小的起义军专门攻打小村落的官府,将抢来的粮食分给那些吃不起饭的农民们。州郡虽然派出了郡国兵征伐他们,但是吕母的部队神出鬼没,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聚集地,他们有时候躲藏在大山之间,有的时候甚至出海躲避于孤岛之上。所以官兵对他们根本无可奈何,只能被动防守。
当时,全国上下有太多的百姓都活不起了,再加上吕母素有善名,所以很多百姓都慕名投奔吕母,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吕母的队伍就发展到了千人之众。
而到了公元十七年这一年,吕母的队伍更是发展到了三千人的数量。
她感觉力量积蓄的差不多了,便率众来到了当初百姓们给她修建的土山上,然后在此地祭天点将,之后便开始狂攻海曲县。
吕母这次的袭击非常突然,一开战官府便失去了先机,外加吕母部队相对庞大,所以官府虽然抵抗激烈,但最终还是被吕母击败了。
海曲县宣告拿下。
第二天一早,一群起义军农民拖着一个一身是血的官员走了出来,这人不是别人,就是曾经杀了吕育的县宰了。
你还别说,这县宰在其他官员心中还真有一定的威信。那些跪在地上的官员一见县宰被拖了出来,全都磅磅的给吕母磕头,希望吕母能放过这个县宰。
可杀子之仇怎能化解,吕母冷冷的看着这些官员道:“我儿子之前只是犯了一点儿小罪,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处死,可这个县宰却残忍的杀害了他。我怎么可能会饶恕他?我不杀你们,因为你们和我儿子的死没有什么关系,怎么还好意思,怎么还敢为这个县宰求情?”
话毕,吕母也不再啰嗦,直接将这个县宰斩首示众了,并将此县宰的首级拿到了吕育的坟前祭拜。
这之后,吕母声威大震,前来投靠吕母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可到这问题来了,现在海曲县已经被拿下了,吕母的起义军也算是有了据点,现在的王莽朝廷也和当初的二世秦朝一样,都城方面根本就不知道她的存在,所以她是要像当初的陈胜一样以一个据点为根据地四面开花呢?还是继续四处打游击呢?
这两个,吕母一个都没选。
首先第一点,枪打出头鸟。百多年前陈胜确实闯出了一片大天,可最后的结果还是惨死收场,而吕母非常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毕竟是个女人,没有陈胜的能力以及号召力,勉强学习先人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所以,第一个选择pass掉。
而第二个选择同样不行,以前吕母的部队只有区区几百人,那个时候目标小,便于行动,可现在自己的部队已经有数千人之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目标太大,绝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四处游击。
所以第二个选择同样被吕母pass掉了。
那么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了,便是占据有利地形和郡官府死扛。
那吕母将海曲县的财物席卷一空后立即带领部队撤回了海中孤岛,占据海上之地利。官府虽数次派遣士兵前往征伐,但没有一次不被吕母的海军所歼灭。
并且,让郡太守绝望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饥民或豪杰前往孤岛投奔吕母,使得吕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集结了超过一万的军队。
去你老保的吧,数千人都干不了呢,这一下子又干到一万多人了还怎么整?
基于此,郡太守停止了主动进攻,转而封锁港口,以守代攻。
至此,攻守互换,吕母的起义军在这以后如同深海恶魔,时常于夜深之时突袭沿海县邑,让整个琅邪官府心惊胆寒。
这时候,琅邪太守也知道自己弄不了吕母了,再不请求朝廷的帮忙自己早晚完蛋,便只能硬着头皮将琅邪现在的实际情况向王莽作了汇报。
王莽这个头大,现在新朝已经四面皆敌,西南方向更是拖得王莽筋疲力尽,他现在实在抽不出力量来对付吕母了。
所以,王莽只能派使者前去拜见吕母,许给了吕母N多财富,只希望吕母能解散这个部队。
但吕母也不是傻子,知道现在王莽之所以对自己低声下气,完全是因为抽不出手了,一旦等王莽空出手来,那就是秋后算账的时候了。
基于此,吕母拒绝了王莽的请求,继续率众和地方官府顽抗。
那么这支部队以后又会怎么样呢?他们又会发展到什么级别的势力呢?时间到了自然会说,现在还是将目光瞄向另一波起义军吧。
还是公元十七年,此时的荆州地区正发生大饥荒,N多百姓受不了地方官府的压榨剥削,一个个都逃到了山野沼泽之中成为了强盗。
可这集团一多,就在所难免的会产生利益纠葛,怎么个纠葛法呢?今儿个我抢到粮食了,你没抢到,我凭什么要给你?不给我?不给我我就干你!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野菜产量比较丰富的地区,凭什么分给你们一片?不给?不给我就干你!
诸如此类吧,反正就是为了点利益,这些小集团之间来来回回的不停的打不停的抢。而在这些人中,有两个人却不是这样的莽夫,他们拥有更大的野心,以及更大的智慧,这便是王凤和王匡了。
此二人也是这些小集团其中之一的首领,他们见其他的集团总是在不停的械斗,便生出了一个“以德服人”的想法。
一次,正好赶上两个集团为了一些食物大打出手,王匡和王凤便带领自己的人前去和稀泥。史书上没记载两人是怎么调节纷争的,反正最后这两个集团的首领都非常佩服王匡、王凤,进而握手言和。
这以后,每每有集团发生纠纷,这两个人总会带领手下的士卒前往调和。久而久之的,这一片集团首领全都对二人心悦诚服。
最后大家一寻思,咱们这群人总是这样一群游散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不如整合在一起拼他X一把得了。
那整合在一起就一定要有领导,那么现在谁的威望最大呢?不必说,自然是王匡和王凤了。
最开始,经过整合后的王匡、王凤手下军队也只有区区数百人,但他们和吕母一样,一开始也以游击的方式攻打小的县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匡、王凤的名声越开越大,人数也就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部队就累积了将近一万人。
拥有了一万人的部队,再躲藏在大泽之中已经略显不够了,所以王匡和王凤二人经过再三挑选终是选了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据点,这个地方便是绿林山了。
王匡和王凤的部队也以绿林山为名,从此以后被称为绿林军。
与此同时,琅邪郡。
这时候,正有一个叫樊崇的年轻人走在莒州的路上。
樊崇,琅邪灵门人(今莒之北),他身强力壮,武力高超,因为家乡官吏的压迫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的层出不穷,使得他在本地实在是活不起了,便出行到了莒州发展。
可到了莒州以后,樊崇惊异的发现此地和自己的家乡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此地官员一样剥削老百姓,此地的苛捐杂税一样的层出不穷,此地的老百姓一样的活不起。
那既然活不起了怎么办?再到别的地方去求活?哈!算了吧,到哪不是这个德行?反你X的算了!
于是,就在继吕母造反以后,樊崇又领导了数十上百的贫穷百姓起义了。
而和吕母以及绿林军相比,樊崇的起义更加简单粗暴!这厮聚集百人以后直接在莒州之内起义了,他们攻打官府,抢夺府库,然后率领部队一路转战,凡战必胜!使得部队人数迅速向上飙升。
樊崇能够常胜固然是王莽不得民心以及新朝将士归属感不强,战斗力不高的原因,但樊崇之勇猛也不可忽视。
此人,但凡作战必奋勇于前,手中大刀一轮一个,能给部队大大提升士气,让手下部族奋死作战。
而面对一帮不怕死的亡命徒,你拿什么抵挡呢?
随着樊崇威望日复一日的增加,投靠他的百姓也越来越多,没过多长时间便增加至一万余人。而本次又是在这义军已经做大之时,琅邪郡那可怜又可悲的郡守才向中央汇报情况。
琅邪,又他X的是琅邪,这个地方什么时候才能消停点儿!
这一次,王莽不忍了,也不写什么劳子的劝降书了(写了也没用),直接从中央派出将领,打算带领一部士兵协同琅邪一带郡县共同征伐樊崇起义军,屠了樊崇以后再乘胜灭掉吕母。
一时之间,整个琅邪一带人头涌动,虽然具体兵力不得而知,但我敢保证,正规军人数一定不下两万!也就是说,王莽新朝的部队最少也是王崇的两倍有余!还都是正规军!我就问你樊崇怕不怕!
樊崇:“怕你妹!”
在得到王莽派遣大军征伐他们的信息以后,樊崇根本没有选择游击作战,而是命所有的士兵将自己的眉毛用血涂成红色(这样做一是可以不混淆战友敌人,二是可以有效的提升部队作战的士气),然后迎头直奔新朝军队!
新朝军队,别看人数多,武器盔甲配备齐全,但是他们对新朝根本就没有半点儿归属感,士气极低,所以面对一群眉毛血红的亡命之徒根本就没有什么抵抗力,交战没有多长时间便被杀的大败亏输。
本次作战,樊崇之起义军一举灭掉数倍于己的新朝军队,使得樊崇大名威震东方,人们都敬畏的称樊崇所统帅的起义军为赤眉军,更有N多农民起义军看重赤眉军的前途前来投奔。这其中有逄安起义军、徐宣起义军、谢禄起义军、杨音起义军,合起来有数万人马。
哦对了,年迈的吕母没过多长时间也含笑而去,其部众也在这一年左右投奔了赤眉军。
赤眉军,一举成为了整个新朝义军的领头羊,精神支柱。
赤眉军、绿林军等等等等,这天下无尽的起义军已成风起云涌之势,东南西北边境还有太多少数民族在虎视眈眈,根本无法往中原撤兵,王莽这大脑袋已经快要炸裂了。没办法,只能再行那根本不可能的“缓兵之计”了。
这一年,王莽再遣使者分别前往各个起义军据点,承诺这些首领,只要他们肯解散起义军,朝廷便赏赐他们无尽的财富和各种官爵。可依然不出意外的,这些起义军的首领没有一个答应王莽的“请求”,起义军依然在全国遍地开花。
王莽懵了,迷糊了,在一次朝会之上,王莽近乎恍惚的道:“怎么会这样?怎么能够这样?这天下人不都是以利为先吗?为什么我都给他们许了这么大的重利了他们还是不遵从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话毕,下面有一名官员实在是忍不住了,他站出来道:“陛下!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出在您改革的制度上啊!现在我新朝的法律又多又苛刻,老百姓动辄就会稀里糊涂的触犯法律,进而被官员弄死。我新朝现在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老百姓整整一年的劳动成果都不够交税的,您这不就是把他们往死里逼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不……”
王莽嘶吼:“闭嘴!你给我闭嘴!是谁给你的权利让你抨击新政?是谁给你的权利在这大放厥词!来人!来人!”
“在!”
王莽:“给我乱棍打出去,并立即罢免官职,此人之后代万世不得录用。”
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官员被打出了皇宫,王莽紧接着用那阴冷的眼神看着下面的官员道:“还有谁,还有谁要说什么?!”
可话音刚落,又有一名官员走出来恭敬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天下那些反贼就是该杀,现在的失败只不过偶然而已,等边境战事结束以后,只等朝廷精锐一到,这些反贼哪里还能翻出什么浪花来?所以陛下敬请放心就好。”
呵~~,这话说的中听,现在的王莽就喜欢听这些恭维的话。
所以,这官员说完以后,王莽当即便给他加封了官职,并赏赐很多的财物。
疯了,现在的王莽彻底疯了,这和当初的秦二世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