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朝覆灭记
1.1王莽改制
公元九年,也就是王莽谋朝篡位后的第一年,王莽将本年的国号改为“建国”,然后,便开始了他的疯狂大改制。
为什么要大改制呢?
其一,王莽要让全国的百姓彻底忘记曾经的汉朝制度,令他的新朝更加“合理合法”。
其二,王莽崇尚古人,崇尚三皇五帝,所以希望能带领新朝回到那“光辉灿烂”的岁月。
其三,还记得之前王莽曾经改过官名和地名吗?当初写这个事的时候我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叙述,原因就是想要在这边重点说明。
当初王莽改革官职名称,改大司农为義和(后又改为纳言),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太守为大尹,都尉为太尉,县令、县长为宰等等等等。
按说这也没有什么,只是换一换名字,你职能不变也就好了。可人家王莽偏偏不!他在原来官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的新官职。比如在中央新设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那么这些官都是什么阶级的呢?位列九卿。
也就是说,这些官职的职能绝不仅仅是辅助三公的工作,他们是有一定权利来削弱三公职权的。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就是,王莽改制以后,整个天下的官员都乱了套,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归自己管的。
这还不算,王莽还模仿周朝制度,大封五等诸侯七百九十六人,附庸一千五百人,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封地,每月只能领取几千钱而已。
所以,大量的官员和诸侯运用手中的职权想尽办法压榨民脂民膏,而清正的受封爵者却穷困潦倒,有的甚至靠给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
另外,王莽还更改地名,今天这个叫那个,明天那个叫这个,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相当的不便,甚至有的官员都弄不明白自己治理的地方到底应该叫什么。
同时,王莽还想取消奴隶制度,他禁止天下买卖奴隶、婢女,想要多年以后新朝再无奴隶。
这事儿乍一听挺合理的,还有点儿穿越,可在当时,这根本和大势不符。
那时候,身为奴隶的人大部分不外乎两种。
第一种,罪人之后或者罪人。
第二种,家中没有钱养活子女进而将子女卖掉当奴隶,亦或者自己直接去当奴隶。
可以说,这是当时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保障。
可王莽这么一搞,让这些人完全失去了他们生活的保障,所以不管是那些想要当奴隶的,还是想要买奴隶的都恨死了王莽。
综合以上,王莽之前的改革是完全以失败而告终了的。
但他身为一个刚刚上任的统治者,是绝对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不仅如此,他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改,继续变,直到将汉家天下从里到外完全变成新朝的,直到一段时间以后,老百姓真正的吃到实惠对他满意为止。
基于此,王莽开始了大型改革改制。
他们分别为井田圣制(也叫王田制)、五均赊贷六筦制以及货币改制。
我们先说说这个井田圣制。
其实,所谓的井田圣制就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那么什么叫做井田制呢?
说简单点儿就是将一大块田地划分为井字九块,将井字周边的八块分给老百姓,让他们自由耕种,收获都是他们自己的。可在他们伺候自家田地之前,必须先将中间那一块最好的田地给弄好,不然他们休想得到一粒粮食。因为一到秋收时节,中间的那块田地所有的收获都归朝廷所有。
井田制,说白了就是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公有的,不管是谁都不可以自由买卖。
此制度妙不可言,因为只要土地公有制,那么这天下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土豪地主来压迫百姓,抬炒地价,可以做到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起义的几率。这也是六百年大商,八百年大周之所以存在这么长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这么好的一项制度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却被废弃了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井田制规定,这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朝廷的,而不是私有的,所以有了地的老百姓就丧失了开拓新地的欲望。
而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军饷钱粮的消耗就像自来水一样哗哗往外淌。诸侯们为了增加自己国家粮食的产量和税收,便改井田制为田地私有纳税制,鼓励百姓们开荒种地,为国家创收。
那如果这么说的话,盛世之时不就应该恢复井田制度吗?
从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可实际上是没有可操作性的。
各位,春秋战国维持了多少年?我们哪怕是不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算,就从公元前453年开始算到公元前221年也有232年了。
这段时间,土地私有纳税制早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深入了那些权贵和土豪的人心。谁要是敢动他们手中的蛋糕,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抄起家伙和你生死相搏。
有的朋友又会问了,那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不趁着这些土豪没有形成之前实行井田制度呢?
之前我已经说过了,井田制度属于消极的制度,只能起到安稳百姓的作用,不利于国家的田产税收,而刘邦统一天下之时,正是汉朝最穷的时候,北方还有凶狠残暴的冒顿单于,所以他根本连考虑都不会考虑这个井田制。
并且,一众大臣,除了那些纯老儒之外也不会有谁建议皇帝改私有制为井田制。因为这属于从天下权贵手中夺蛋糕,谁没事儿闲的嫌命长会建议改回井田制呢?
而时光很快到了王莽时期的新朝。
这时候,中原的荒地已经被开采的差不多了,所以看似正是改井田制之时。从这一点来看,王莽做的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可他王莽知道的事情之前的汉宣帝就不知道吗?崇尚儒家到了极致的汉元帝就不知道吗?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改这项制度呢?
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的可操作性实在是太低,操作之后能不能得到实惠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收到相当强烈的“反响”。而王莽也即将被这种“反响”而淹没。
再看五均赊贷六筦制。
所谓五均,其实就是王莽新设置在大城市的五均官,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他们的主要作用简单来说有两个。
第一是征收各种商业税务。
第二则是管理物价。
他们会在每季的第二个月份来评估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简称市平),如果市场上物价高于市平,他们就会介入,强令物价在市平以内。
再看赊贷。
顾名思义,赊贷就是政府专门建立一个机构借钱给百姓办理祭祀、丧葬和从事工商业等事宜。如果是祭祀借钱的,政府不收取百姓任何利息,不过必须要在十天内还清贷款。
如果是办理丧事的,国家同样不收取任何利息,不过要在三个月之内还清贷款。
如果是借钱办理其他事情的,比如说工商业等,那还钱的时候就需要多缴纳十分之一的贷款,不过可以分期付款。
最后来看六筦。
所谓的六筦,其实就是“六管”。即酒、盐、铁都由国家专卖,铸钱之事也由国家专营,依靠名山大川生活的人也要开始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再加上之前的五均赊贷,所以总和为“六管”。
以上这些措施,单从外表上看,不管是从减轻百姓负担上,还是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上,亦或者是从中央集权来看,都是对国家有利的。
可是事实真的像表面上显示的那么简单吗?答案当然不是。
以上这些政策大多都是需要当地那些巨商富贾配合的。可这些钱多的冒油的家伙根本就不愿意配合政府。
他们利用手中的财富和当地官员相互勾结,用各种办法肥己营私,囤积货物。之前为了防止商人们非法盈利的五均反倒成了那些奸商贪官们谋取富贵的工具。有些边地的赊贷官员更是和太守勾结在一起,乱改利息额度以谋求私利。
结果,上面这些政策非但那没有给百姓谋得福利,反倒是成了祸害百姓大害。
再来看货币的权利。
王莽的货币改革实际上并不是一次性的改革,而是断断续续的经历了四次大型改革。
第一次是在两年前,也就是公元七年。
那一年,王莽令工匠制造三种“大钱”,分别是错刀,价值五千钱;契刀,价值五百钱;大钱,价值五十钱。
看到这各位是不是感觉很熟啊?没错,当初汉武帝也曾经试图制造大钱以促进国家经济,可最后因为造假钱的人实在是太多,所以这个事儿也就宣告破产了。
如今,王莽不信邪,也要来一出制造大钱,这也就重复了当初武帝的故事。
因为就在王莽的大钱令发出以后,这天下有些“手艺”的人都开始制造假钱了。
一时之间,假大钱满地,物价急剧飙升,老百姓痛苦不堪。
见此,王莽只能在无奈之下废除错刀。
但人家汉武帝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王莽是他X的撞死了也不回头。
因为就在废弃了错刀以后,他于公元九年,也就是我现在说的这一年再改货币。
这回更牛13,他直接弄了二十八种货币,并且最大面值的货币照之前的刀币也是相差无几。
因为假冒伪劣的“大钱”实在太多,再加上货币的种类也太多太多,这让百姓苦不堪言,所以百姓们私下里都还用五铢钱来进行交易。
王莽得知此事以后非常愤怒,竟强令全国官员挨家挨户的搜查。只要发现谁家有铜、炭的,都会被指为私铸货币,进而斩杀。
并且,王莽下令,只要有一家发现私铸货币的,他的邻居们也都要被连坐,所以哪怕是被全天下的百姓痛骂,他也必须要把货币改革进行到底。
可就是这样,依然无法使新币流通,老百姓们依然私下用五铢钱来进行交易。
无奈之下的王莽只能在一年以后再行第三次货币改革,那就是只留下两种小钱(一值五钱,一值五十钱),算是自己改革成功了吧。
按说到这你就别再折腾了,消消停停的平稳度日吧。可人家王莽就是不滴。他又在公元十四年再行第四次货币改革。
这次,他废了两种小钱,另外发行货布和货泉,其中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价值比例十分的不合理。
本次改革,非但没有理清王莽所造成的货币混乱,反倒是加剧了混乱。
由于王莽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货币,所以王莽政府毫无信誉可言,造成了物价飞涨,百姓深受其害。有的人甚至在市场之上大声痛哭,跪拜老天,希望上天能让汉朝再回到他们的身边。
综合以上,王莽的这些改革几乎是把整个天下的百姓和土豪都得罪遍了,人们不造他的反还能造谁的反。
当然了,王莽这些改革失败的后果还要等到好些年以后才会体现出来,本人只不过是把这些事提前说出来而已。
另外,王莽还改革音乐、改革漏刻、改革历法、改革度量衡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还是继续介绍主线吧。因为接下来王莽干的事情更加快了他短命王朝死亡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