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前62),就在张安世驾鹤西去没过多长时间的时候,已经销声匿迹好久的羌族多部突然形成了大联盟,并共同袭击汉朝的边境地区。
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羌族不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被打到西海和盐池去了吗?怎么这会儿又开始寇掠起汉朝的边境了呢?
没错,羌族是被赶走了,可人家原本居住的地方是湟中地区,此地不管是气候还是水草都要比西海和盐池强好多好多,所以羌族自从大迁徙以后,这日子便过得非常苦,一直都想重新回到湟中去生活。
为了能够达成目的,羌族诸部每年都要派出好多使者前往长安给汉皇进献贡品,并不停的发誓,说以后再也不会听从匈奴的命令了。
可不管是后期的武帝,短命的昭帝,还是前期的宣帝,他们都没有答应这些羌族人的请求,因为这几个皇帝都信不着这些没有文化的蛮人。
不过在几年以前,因为羌族诸部这些年来实在送了太多的礼物,所以汉宣帝也不好意思对他们不闻不问了,便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前往两地巡视羌族诸部,并让义渠安国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这些羌族一定的许诺或者赏赐。
可义渠安国根本没有领会汉宣帝的意思,于是,灾难来了。
话说义渠安国到了羌族诸部以后,那些部落的头领们使尽全力来招待义渠安国,使得义渠安国在羌族的土地上得到了如同皇帝一般的待遇。
之后,见义渠安国正在兴头上,这些羌族的首领们便开始和义渠安国抱怨,希望义渠安国能答应他们重新回到湟中的土地上。
结果呢,也不知道义渠安国当时是不是喝多了,竟当即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过了好一段时间以后才想起给汉宣帝上奏。
而这些羌族人知道时不可待,他们怕事情拖久了会有变故,便在义渠安国答应他们的第一时间便举族迁往湟中。
因为已经有了义渠安国的口头应诺,所以那些守关的将士们根本不敢阻拦,使得羌族诸部就这样顺利的返回了自己当初生活的土地上。
而等汉宣帝收到义渠安国的奏报以后,这些羌族人已经回到了湟中,汉宣帝碍于大国的威严也就没再管这事。
一开始,这些羌族人还算消停,没起什么幺蛾子,可几年以后,事情就不太寻常了。
公元前63年(汉宣帝大范围回报恩人那段时间),羌族二百余部结成联盟,相互交换人质。
得到情报的汉宣帝感觉事情有些不对劲儿了,便将已经七十来岁,极富作战经验的赵充国叫到身边,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赵充国对汉宣帝道:“陛下,那些羌族人好勇斗狠,非常善于近身搏斗,曾经之所以会被我们大汉轻易制伏,除了我大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外,他们羌族各个部族之间不团结,相互争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羌族二百余部结成联盟,纵观羌族的历史,这也是极其少见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对抗我们大汉!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羌族诸部一旦形成联盟,他们便有可能会在第一时间联合匈奴人共同对我大汉予以打击,那时候,如果我大汉没有防备的话,边境的损失一定无以数计!所以,我建议,陛下从现在开始就多往边境加派守军,并时刻监视羌族的一举一动,做好万全的防备措施。”
汉宣帝觉得赵充国说的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了。
而事实果然不出赵充国所料,一个月以后,据前方探子来报,羌族一个叫狼何的首领秘密前往匈奴,请求虚闾权渠单于出兵配合他们袭击河西走廊,摧毁鄯善和敦煌,断绝汉朝和西域各国外交的通道。
汉宣帝听闻此事以后高度重视,立马将朝中的那些重臣们召集到一起询问办法。
赵充国认为,羌族这样做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只不过没想到这么快就实行罢了,而一旦羌族开始行动,那距离他们真正的反叛也就不远了,具体反叛时间一定不会超过下个秋天。所以,汉朝现在长安方面应该马上开始军事调动,并派遣位高权重的将军前往边境巡视、动员军队,做好一切应该做的战争准备。
同时,长安方面还应该派出对于羌族外交有经验,并且能说会道的官员前往羌族地区分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赵充国认定,羌族二百来部族是不可能做到真正团结的。
而这一次,赵充国又说对了,不过朝廷派出去分化羌族诸部的人不怎么地。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因为不理解领导意图而将羌族放进湟中的义渠安国了。
义渠安国率兵到了边境以后,立即召集了之前和他大吃大喝的那些羌族首领们。
可当初在他的面前都恭敬的和孙子一样的二百来号首领,如今前来拜见他的只有可怜的三十来人。
义渠安国这个恨!他恨自己愚蠢,相信了这些外族的蛮子,使得自己现在成为了朝中众人的笑柄。
于是,义渠安国在一怒之下将这三十来个仅有的支持他的首领全都给杀了,并且带领边境的一些士兵杀入羌族地界一顿疯狂寇掠。
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西羌最怕的是什么?那就是部族之间的不和睦和没有进攻的口实。
好了,你义渠安国这一下子“一箭双雕”了,杀了那些支持你的首领,使得羌族空前的团结。突入人家羌族的领地寇掠,使得羌族百姓对汉朝人恨之入骨,这又有了口实。
所以,也他X不用等到秋天了,羌族诸部在这一年就公然举起反汉的大旗,疯狂攻击在边境上屯驻的汉军。
这其中,义渠安国正是主要被攻击对象。
你让义渠安国这种废物率领几千人杀几个人还行,可你要是让他面对和自己持平,或者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话,那他就是一个狗屁不通的东西了。
咱也不知道这次羌族一共派了多少兵去攻击义渠安国,反正义渠安国手下有三千汉朝正规军,几乎没怎么抵抗就被羌族人给打崩了。
然后,义渠安国率领少数部众逃脱了羌人的追击,回到长安以后将羌族已经反叛的事情报告给了汉宣帝。
汉宣帝心中顿时有万马奔腾(什么马大家知道),真想把义渠安国拽过来就是一顿炮脚,但现在事态紧急,汉宣帝没空搭理他,所以让他赶紧滚蛋以后就马上召开廷议来讨论具体平叛事宜。
此时,未央宫承明殿,所有的大臣们已经就位,在汉宣帝出来之后就要行跪拜之礼。
汉宣帝赶紧打断道:“行了行了,各位爱卿,现在正是紧急之时,这些礼仪就先免了吧。大家都知道,现在西面的羌族已经造反了,武力平叛已经是现在唯一可用的手段。所以,朕想派一名将军前往平叛,不知各位认为谁能够担此重任?”
话毕,还未等众人商议,只见已经年过七十的赵充国迈着方方正正的步子走了出来,声如洪钟的道:“陛下!没谁比老臣我更合适的了!”
确实,论军事资历,现在的汉朝之中,赵充国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论实力,赵充国除了当初在李广利手下为兵的时候败过一次以外也没怎么败过。
所以,虽然赵充国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汉宣帝对他还是信任的。
于是,在赵充国毛遂自荐以后,汉宣帝接着道:“老将军壮哉!不过不知敌情如何,老将军平定叛乱又需要多少兵马呢?”
赵充国:“启禀陛下,兵书上说,‘百闻不如一见’,如今,长安和湟中相去甚远,敌人具体是什么情况老臣也不得而知,不过只要陛下给我一万精骑,我便会在第一时间率领他们前往金城(甘肃兰州稍西北)判断,很快便能向陛下献上详细的军事形势图和作战计划!”
汉宣帝:“一万?老将军,能够吗?不行我再多给你派些士兵吧。”
赵充国:“哈哈哈,陛下多虑了,羌族,不过是一个未开化的小族!羌人,不过是没有脑子的蛮子!我大汉不去将他们消灭就是他们的福气了。如今,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竟然敢触犯我大汉的天威,我向陛下保证,就这一万!过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让他们对我大汉俯首称臣!陛下不用担心,就在长安等捷报吧!”
好一个赵充国!这话说得真叫个提气!!!汉宣帝本来有些不安的心在赵充国一席话以后完全放松下来,遂将平叛元帅之职交给了老将军赵充国。
那赵充国到了金城以后直接面对黄河,而过了黄河便是羌族的地界了。虽然现在在黄河对面看不到羌族的士兵,不过拥有多年战争经验的赵充国极为谨慎。他害怕敌人对他半渡而击,便大张旗鼓的准备休息,实际上在当天夜里却派出了好几支工程队偷渡到河对岸,然后抢修防御壁垒,而等到天明后,简易的防御壁垒已经修好,这些工程兵便拿起武器,抢占有利防守位置,准备迎接敌人。后面的汉军则快速渡河,然后进入防御壁垒协同作战。
可让赵充国郁闷的是,一直到大军全数进入防御壁垒,他也没看到半个羌族士兵,这让赵充国大为不解。
半渡而击这不是兵法上的常识吗?他们羌人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
这种极不协调的感觉让赵充国很不舒服,于是他没有贸然行军,而是让本方士兵继续驻扎在防御壁垒之中,等斥候探明敌情以后再行进军。
可没过多一会儿,突然有一百多号羌族骑兵出现在赵充国壁垒的正前方,可这些人只是在距离壁垒还有很远的地方看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手下的汉军想要追击这些人,可赵充国却断定前方一定有羌人的伏兵,这些羌族骑兵只不过是诱饵而已,所以不准士兵离开岗位,等斥候回来以后再行计较。
可等到斥候回来以后赵充国傻了,为什么呢?因为经过斥候的再三探查,根本就没发现半个伏兵的踪影,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建造防御壁垒还是“伏兵之计”,这都是赵充国多心了。
可赵充国在愣了一会儿之后却哈哈大笑。
他的那些手下见赵充国像个神经病一样,便问道:“内个~~,赵大爷,啊不,将军,之前您怕敌人半渡而击,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来建造防御壁垒,结果白建了。如今,你怕前面有伏兵,又让兄弟们龟缩在壁垒之中,结果您又算错了,还耽误了行军的时机。将军您连续的判断错误怎么还笑得出来呢?”
赵充国微笑着道:“正因为如此我才要笑,因为羌族人根本就不会用兵!各位请看!”
赵充国指着前方的一大片山峡道:“在你们前面的这片峡谷名叫四望峡,此地地势狭窄,四周高峰林立,是设置伏兵防守敌军的天赐之地!如果羌人在此地设置几千人马,那我们就是再多几万人也过不去了!可这些羌人呢?竟然一个人都没派,从此我就可以看出,这些羌人根本就不懂得兵法!同时,他们也不团结,因为一直到这时候我都没有看到大规模的部队对我军发动试探性进攻,这就证明他们还在集结部队,而如果这些羌人真的团结的话,他们的集结速度绝对不会如此缓慢。所以,我知道该怎么对付这些人了。”
话毕,赵充国再无顾忌,直接带领大部队快速经过了四望峡,然后深入羌族之地。
然!就在赵充国深入到一定的范围以后,羌族多部所组成的援军果然来了。
见此,赵充国不再出兵,而是修建了极为坚固的防御壁垒,并在壁垒之内坚守不出,不管羌族士兵如何挑衅,他都坚决不和这些人决战。
羌人只得被逼攻击赵充国的防御壁垒,可防守战为汉军将士的拿手好戏,羌人的攻坚战持续多日都不见半点儿功效,反倒是损失巨大,士气逐渐下滑。
那些部落的头领们也在这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甚至在军事会议上,有的头领直接吼道:“我当初就叫你们不要反叛汉朝,你们他X的就是不听,如今好了,汉皇直接派赵充国来对付我们了。那赵充国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行军打仗一辈子,战阵经验极为丰富,我看你们接下来怎么办!”
而赵充国呢,好像知道敌人的想法一般,在羌人士气低落之时,他将所有的俘虏放了回去,并和这些俘虏道:“这次放你们回去,是因为我知道你们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之辈,而是受到了某些人的蛊惑,这才迫不得已反抗朝廷,我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能够劝说各自的首领,让他们不要再执迷不悟的抵抗汉朝了,不然早晚会送命。如今,我所率领的部队只不过是汉朝的先头部队而已,后面还有持续不断的部队在往羌地行军。现在我的部队你们都对付不了,后面的部队你们能对付吗?并且,我们的皇帝不忍心残杀生灵,所以给了你们很好的政策,希望你们回去以后相互转告。我们皇帝说:‘不管是普通的羌人还是族长,只要能杀了反叛军的大首领,那就赏赐四十万钱;杀死中首领,赏赐十五万钱;杀死小首领,赏赐两万钱;杀死反叛军丁壮一人,赏三千钱;杀死老人、女人和小孩儿的,赏赐一千钱,还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家产’。”
赵充国这招可真是够狠了,这意思很明显,就是想通过羌人的贪财来分化他们,从而使得他们相互攻击,进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赵充国将这些俘虏们放走以后,整个羌族联军都充斥着一种极为诡异的气氛,每个人在看着其他人的时候脸上都有一种不信任的表情。
军心到了这种程度,这仗就没法打了,所以没过多长时间,羌军就撤退了。赵充国因此得以继续行军,兵锋直指这次羌族叛乱的发起部落——先零羌(此部族是现在羌族最强的分支,也是最敌视汉人的部族,大家记住这个族群吧,因为在以后的很多很多很多年,先零羌都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与汉朝为敌)。
可就在赵充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汉朝内部也在此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因为为了防守羌族,汉宣帝在西边境已经多布置了六万多的士兵。酒泉太守辛武贤为此向汉宣帝上奏道:“陛下!现在各地很多部队都被派往西部边境,所以北面的防务空虚。而这种情况绝不能持续太久,我们的敌人可不只有一个羌族啊。不要忘记,更北方还有一个匈奴呢!所以,我建议用最快的速度一举**平羌族!现在,羌族最强大的部族有三他们分别是先零、?和开。这其中最强的是先零,可如果没有?、开二族的支持,他先零就如同秋后的蚂蚱一样,蹦不了多高了!基于此,我建议陛下同时出动几路骑兵,让士兵们每人携带三十天的粮食,然后对?、开二族实施突然袭击,哪怕不能将他们的有生力量全歼,也可以杀光他们的百姓和牲畜,这样他们就再没有活路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倾尽全力来对付先零了。”
汉宣帝觉得这话说得有些道理,便派人将辛武贤的奏策交给了赵充国,让他研究是否可行。
可当赵充国看到此奏策以后却大骂辛武贤白痴,然后直接回了一封奏策给汉宣帝:
“启禀陛下,辛武贤想同时出动两路骑兵袭击?族和开族绝不可行!
第一,一匹马要驮三十天口粮的话,那最少需要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加上盔甲和武器,就会使得战马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根本无法追击敌人。而敌人一定会针对此逐步向后撤退,拖延我军的行军天数,最后在我军无粮之时截断我军粮道。如此,大军定然恐慌,然后在敌军之腹地被全歼!那样的话,羌族从此以后抵御我大汉的决心就会更盛!而辛武贤所谓的夺取对方畜生进食只不过是一句空的不能再空的空话!要知道,羌族人虽然不懂兵法,但也知道探查敌人动向。一旦他们发现辛武贤出兵袭击他们,定然会全线撤退,到那时,试问辛武贤到哪里去寻找敌人的踪迹呢?
第二,武威、张掖、日勒都是西北方的军事要塞,有宽敞的山谷和肥美的水草。而一旦辛武贤出兵攻击?族和开族,这三地势必会空虚无守。一旦这时候匈奴来攻,试问陛下拿什么来守住这三个地方?一旦此三地丢失,我大汉和西域的联系就会被中断!到时候西域诸国一定会陷入恐慌之中,一些国家甚至会因为恐慌而重新投奔匈奴!
第三,羌族此次叛乱主要的策划者就是先零羌,其他的部落都是被迫参加的。因此,袭击?羌和开羌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羌族二百余部更加团结!所以!只有将先零羌这个大头消灭掉才能真正的做到一劳永逸。并且,我可以和陛下打包票,只要先零羌被我大汉所灭,其他的诸羌一定会第一时间投降,如此,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收到赵充国的奏策以后,汉宣帝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满意,因为先零羌在诸羌之中属于最强大的部族,想要将其消灭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成功的,而汉宣帝也确实不想继续将士兵都怼在西防线了,所以有点儿偏向辛武贤一方。
但赵充国是沙场老将,战阵经验丰富,汉宣帝又不敢武断,便召开廷议,和众大臣们一起讨论这个事情。
当时,朝中绝大多数的大臣和汉宣帝心思是一样的,都想快点儿结束这次战争,所以都赞成辛武贤之请。
有了大臣们的支持,汉宣帝就放心了,乃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并给他一万两千余精锐骑兵,共携带一个月的粮食准备按计划出击?羌和开羌。
同时,汉宣帝还致信赵充国,狠狠的批评了他一顿,信上说:“赵将军,您拖着老迈的身躯在外风餐露宿,这些辛苦朕都是理解的,可有些话朕必须要对你说。将军你的计划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功,而那时候羌人的小麦估计都已经成熟了,并且老百姓也早就被安顿到安全的地方了。先不说赵将军你的计划最后会不会成功,单说我汉朝边境百姓就会因为您的决策而遭受痛苦。赵将军您知道吗?现在的边防军为了守护边疆都顾不得种地了,张掖以东的地区每石粮食已经涨到了一百多钱,干草一把也要几十钱,将军你不考虑国家的经费支出,不考虑边境百姓的死活,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来换取一场小小的胜利,我估计整个汉朝除了你也不会再有另外一个人这样做了。”
这只是一封普通的训斥书吗?不是!这不单单是一封批评赵充国的书信,还是对赵充国的警告!非常严厉的警告!
我想,这时候估计换个人都要退缩了,可赵充国没有,非但没有,他还继续回信汉宣帝,更加详细的说明自己策略的必要性。
“我亲爱的陛下啊,您是圣君,您勤政爱民,您无时无刻都在关心百姓的疾苦,这个我是知道的,我也理解您现在的心情,甚至连遥远的羌族人民都知道您的仁爱。可击败先零羌并不是一个小小的胜利!想要拿下?羌和开羌也不是陛下您想象的那么简单。兵法上说,‘如果你攻击的时候没有绝对压倒性的力量,那么就用这些士兵来防守。’兵法又说,‘善于行军打仗的人会让敌人听从他的指挥,而不是反过来被敌人所摆布。’陛下您之前担心敦煌和酒泉被敌人袭击,所以想要快点儿结束战斗,我反而不这样看。这些外族人如果想来,那就让他来好了!我大汉在拥有相当士兵的情况下,于防守战中对外族从来没有失败过,所以如果敌人胆敢来进攻的话,那么敦煌和酒泉的士兵就会用以逸待劳的方法将他们全数歼灭!这样敌人就会国力大降,从而使我方拥有绝地反击的可能。可如果我方首先对?羌和开羌发动攻击的话,那么恕臣直言,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先零羌是这次羌族叛乱的主导,因为力量根本无法同我大汉相提并论,所以才和两羌化敌为友,订立盟约。可先零羌同两羌积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根本无法做到协调统一,我现在的部队已经开到了先零羌的境内,可除了先零羌组织了一定的进攻以外,其他两羌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羌前来帮忙!就是有力的证据!所以,先零羌现在最急迫的并不是我们去攻打他们,而是如何才能和两羌拧成一股绳!可是!如果陛下派出辛武贤攻击两羌,那先零羌势必会举族而援助他们,这样的话,羌族三个最强大势力的联盟就会彻底巩固!到时候,别说是两三年,就是数十年也解决不了祸患了!老臣我承蒙天子的厚爱,父子都身居朝廷要职,我的官位更做到了上卿,还被封为了列侯。够了,真的够了,我现在已经七十有六,上了战场还想要什么呢?我想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大汉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只要能对大汉有好处,我这条老命,就是扔到羌族又能算得了什么?!陛下啊,请原谅我一遍又一遍不胜其烦的对您重复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首先消灭先零羌,因为只要先零羌一灭,那其他所有的羌族部落都会不攻自破!如果先零羌被灭,?羌仍然不投降的话,那么等到明年正月我们不是正好消灭他们吗?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而如果现在就出兵攻击两羌的话,说实话,老臣真心看不到任何好处,希望陛下您能谨慎再谨慎的考虑老臣的话,老臣求您了!”
这一次,赵充国已经把话说到不能再明白了,而汉宣帝也没有再召开什么廷议便答应了赵充国的建议,并将已经准备出击的辛武贤给撤了回来。
为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赵充国说的有道理。但最重要的是,汉宣帝感受到了赵充国那颗一切为了国家的滚烫真心。
好了,后顾之忧终于没有了,我们再来看看赵充国是怎么对付先零羌的吧。
搞定汉宣帝以后,赵充国依然不紧不慢的在先零羌境内驻扎,他始终都是在防守,从来都没有进攻过一次。
而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失败使得先零羌士气大跌。并且,先零羌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断定赵充国不敢派出士兵主动攻击他们的营帐,所以每个夜晚都睡得特别的香甜。
可本年七月的某一天拂晓,正在先零羌士兵睡得最死的时候,汉军防御壁垒却静悄悄的打开了。
紧接着,一批又一批的汉朝骑兵手持着银光闪闪的首环刀慢慢从壁垒之中走出。
又过了一会儿,突然一声鼓响,无数的火把点燃,然后杀声震天,马蹄声震慑大地,汉军好像火海一般杀进了先零羌族的大营。
他们不停地杀不停的烧,先零羌的士兵大惊,遂四散奔逃,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先零羌的首领见兵败如山倒,只能带领少数的亲随返回驻地,并通知所有的百姓,让他们赶紧收拾东西迁徙跑路。
一时之间,先零羌内乱作一团,有的人在收拾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羊畜生,而大部分人根本不敢收拾这些有的没的,而是直接带了老婆孩子往湟水方向奔逃,意图渡过湟水再行安家。
赵充国手下的副将见此就要率军极速追击屠杀这些先零羌人,可赵充国却制止了他的举动,反过来让士兵跟着那些狼狈逃窜的百姓们慢慢追击,就好像猫在戏弄老鼠一样。
那赵充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简单,因为前方是湟水,如果将先零羌的百姓和逃兵们逼急了,他们势必会背水摆阵,然后和汉军决一死战。
困兽犹斗,哪怕是胜利了,汉军也必定会损失不计其数的士兵。所以赵充国就是这样慢慢逼近,意图让这些先零羌的百姓们相互踩踏,然后在仓皇渡过湟水的时候淹死。
而事实确实不出赵充国所料。那些带着牛羊畜生的百姓们全都在逃亡队伍的最后面,他们见汉军距离他们越来越近,无不将自己视若生命的畜生扔掉,然后疯狂的向湟水奔逃。
本次逃亡,虽然被汉军追上杀掉的先零百姓只有五百多人,但在逃跑中相互踩踏和淹死的百姓却无以数计。
并且,汉军所俘获的牛马羊就有十万多头,战车也有四千多辆,这就够汉军吃食好长时间了。
还有,在赵充国继续追击先零羌的过程中路过了?羌的领地。赵充国为了有效分化先零羌和诸羌之间的关系,乃发军令,严令禁止汉军对?羌的百姓施暴,违令者斩!
?羌的首领靡忘见汉军路过他的领地秋毫无犯,无不兴奋的对手下道:“看来我不帮先零攻击汉朝是对的,看呐,汉朝军队果然不对我们发动攻击。”
紧接着,靡忘又沉思了一番,他认为,这次是讨好汉朝的绝佳时机,便派人前往汉军中向赵充国投诚,承诺以后都会臣服于汉朝,永世不叛,希望汉朝能够接纳他们,并让他们回到最早生活的地方。
赵充国口头答应了使者,并在同一时间也派出了使者往长安方面奏请汉宣帝,希望他能答应靡忘之请。
要说这靡忘真是个实在人,那边汉宣帝回复还没下来,他就火急火燎的亲自往汉军营之中拜见赵充国。
赵充国亲自接待了靡忘,并让他放心,说只要他以后一心为汉朝卖命,汉朝不但不会攻击他,还会给他无尽的好处。
就这样,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下收尾,?羌从此宣布臣属于汉朝,赵充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之后,赵充国继续追击先零羌,大概在距离先零羌新聚集地百里之外的土地上又驻扎了起来。
赵充国认为,现在先零羌已经到了末路,如果继续进逼的话,一定会激起他们同仇敌忾之情。所以与其和他们“同归于尽”,还不如改进攻为屯田,慢慢的消磨他们的斗志,并分化诸羌之间的关系。
可就在这时,身在长安的汉宣帝又开始催促赵充国出兵了。
因为赵充国现在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这长期行军打仗的折腾中,小腿也不利索了,肠胃的消化也都不好了。汉宣帝怕赵充国啥时候突然归了,就赶紧派辛武贤到赵充国的军中充当起部将,并催促赵充国赶紧和先零羌决战,早早将这个祸害给灭了。
此决定和赵充国现在准备的方案完全不符,所以赵充国就打算写信反驳汉宣帝的决议。
可赵充国的儿子,现在长安当官的赵卬非常了解自己的老爹,认定老爹一定不会同意汉宣帝的提议,所以几乎是在汉宣帝的命令发出同时便写信给赵充国哔哩吧啦一大堆,说的很多,不过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爹呀!这次你就从了陛下吧,这都多少次了?您总是这么三番四次的反怼陛下,是个人都受不了了,儿请求您这次不要再拒绝陛下的提议了,就从了吧!”
赵充国从了吗?没有,几乎是给汉宣帝写完回信就再回信给赵卬了。
不过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很明显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小兔崽子!之前你说的那是什么话!难道你把个人的生命看得比国家还重要吗?!朝廷如果早点听我的话,敌人还能猖獗到如今这个程度吗?当初派往羌族的使者,我推荐的是谁?是辛武贤。丞相和御史推荐的是谁?义渠安国!结果出现了如今的事情。之后,羌族还没有反叛,那时候金城和湟中一带大丰收,谷子的价钱已经贱到每斛八钱。当时我就告诉耿中丞,让他趁此时机收购二百万斛粮食,这样就有后备,羌族也就不敢动了。可这个耿中丞呢?就他X收购四十万斛,基于此,羌族才有勇气起兵。事情就是这样,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今,不知又是谁给陛下出的馊主意,我要是不制止的话,战局不知道又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了。你小子是我赵充国的儿子!我希望你以后都要一心想着国家,而不是什么保全性命!”
好了,这就是赵充国教育儿子的过程,而赵卬收到这封信以后果然不敢再劝赵充国明哲保身了。
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赵充国是怎么给汉宣帝回信的:
“陛下您圣明伟大,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我知道,您想早点结束战争,以免除百姓们的困苦和劳役。可是陛下,羌人一向好勇斗狠,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和他们硬拼,到最后哪怕是胜利了也会损失我大汉的士兵。我汉人血统高贵,实在犯不上和这些蛮人同归于尽。我认为,只有用计谋来分化他们才是最佳的选择。在我心中,已经有了一套大规模屯田的办法来对付这些羌人,虽然耗费的时间较长,但一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二不需要国家破费,三可让我精锐的汉军重新返回长安执行其他任务,这何乐而不为呢?陛下,老臣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从临羌东面一直到浩亹(门)一共有两千多顷田地,可用于一万多士兵耕种。所以,老臣请求将本军的正规军全部派回长安,只留减刑犯人和民兵一万二驻留即可。这样的话,每名士兵都有田可种,大大节省了朝廷的开支,我就可以任意的使用计谋来分化诸羌之间的关系了。”
汉宣帝,这是个不懂兵的人,虽然对赵充国的奏策不怎么感冒,不过还得遵从老规矩,召开廷议来商讨此事。
结果,大殿之上,文武群臣给赵充国一顿神埋汰,尤其是丞相魏相吵吵把火的和汉宣帝道:“陛下!照赵将军这么整,什么时候羌族之乱才能平息呢?请恕臣直言,臣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见过谁打仗这么墨迹的。”
话毕,其他官员也是一顿附和。可之前已经有过一次经验教训了,所以汉宣帝还是没有致信训斥赵充国,而是比较不客气的派使者前往赵充国处问道:
“皇帝问后将军:
‘你建议撤去骑兵,留下万人来屯田,如果依将军之计,敌人何时才能消灭呢?叛乱何时才能平定?屯田战术,朕听过,但从来没见过,所以根本不懂它有什么好处,希望后将军能够提供详细的报告,不然朕实在无法信服,也无法再让张后将军统军作战了。’”
赵充国回信道:
“陛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因此,作战最该重视的是谋略,而不是战斗!羌族虽然都是一些野蛮人,但他们也不可能不重视自己的礼仪,不可能不怕死。
如今,先零羌已经被我赶出了水草肥美的土地,投降和死亡的人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余人,还有七十多个羌族部落现在也已经脱离了先零羌的联盟。
所以,臣可以保证,臣根本就不用出兵,只需在此防守屯田,先零羌就会自行崩溃!
臣可以断言,一年之内,叛乱必定平息!
如果臣这样说陛下还不懂的话,那臣就列举十二点,把话再说的透彻一些。
第一,……(没啥营养,略过)
第二,屯田战术可以将先零羌隔断开来,让他们回不到富饶的地区,这样久而久之的,先零羌就会因为贫穷而产生内部矛盾,进而激化成血腥政变。
第三,……
第四,军马一个月的用粮就要抵普通屯田士兵一年的用粮量,所以撤掉所有骑兵不但能达到防守的目的,还能节省大量的粮饷。
第五,因为是一万两千余人进行屯田,所以到时候一定会有多余的粮食,我们可以将这些粮食送给先零羌周围的羌族,加速他们联盟的解体。
第六,……
第七,军队在敌方地界进行攻击,那就免不了受到相当的伤害,可如果采用我军最擅长的防守战术,那就再给他两个先零羌也绝不会攻进我军的堡垒,所以,我是稳操胜券的。
第八,……
第九,……
第十,因为我军现在身处的位置只面对先零羌,而长期的屯田就是向诸羌表明我们的态度,那就是只针对先零羌一个部族,和其他的部族没有半点儿关系。这样的话,诸羌就更不可能叛变,我皇可高枕无忧矣。
十一,如果采用屯田战术,老臣就有大把的时间在湟峡中间修建道路桥梁,一直可以修到鲜水。如此,我大军再想攻击羌族的话,部队行军就会像在平道上一样容易。
十二,……。”
《屯田策》,完全是说给军事小白听的,有些墨迹的过分了。可汉宣帝呢,却看得津津有味,还再次召开廷议,和大臣们共同商议赵充国之策。
而这次,有一半的大臣都沉默了。他们不再和魏相声讨赵充国,而是非常仔细的品味赵充国的《屯田策》,然后无不为其策略所打动,进而赞成赵充国。
最后,还是魏相,只有魏相不赞同赵充国的建议,并和汉宣帝道:“荒谬!陛下!后将军此策荒谬啊!一年内结束?呵呵,他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的轻巧,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未必吧。一旦我朝廷正规军撤出羌族之地,这些羌人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来阻止我屯田军进行屯田,我就想问问后将军,这事儿他怎么制止?如果制止不了,那屯田还如何进行?!如果屯田之计失败的话,正规军又不在,大军定然全死于敌境之上,到那时,辛辛苦苦这么长时间的战果就全都没了!还有!?羌虽然臣服,但开羌可从来没有向我们表示臣服啊,如果到时候他们突然配合先零羌从两个方向来攻击我们,试问,到时候怎么抵抗?”
汉宣帝觉得魏相此议很有道理,便原封不动的转告给了赵充国。
结果,赵充国再一次回复了汉宣帝和众多朝中大臣。而这一次,除了有限的两个家伙以外,再也没有人对赵充国的计划抱有疑问了。
赵充国回复道:
“启禀陛下,您不在战场,所以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今,先零羌虽然还有不少人,可善于搏杀的精壮士兵只剩下不到八千人了,只有这么点人,哪怕是在平坦之地骚扰我们也是非常困难的,就更别说我军现在已经占据地利了。
现在,我军屯田之地四周多有高山,我已在这些高山之地建立了瞭望点,随时都能有效的掌握敌军的一举一动。一旦有先零羌的人来犯,我军便可以迅速化零为整,对其予以打击。
试问,一个只有不到八千正规军的势力敢在这时候和我军决战吗?
您还问我,如果开羌这时候进攻我们怎么办?呵呵,这个陛下完全不用担心。如今,随着先零羌越来越弱,开羌不但没有过来帮助他们,反倒是落井下石,不断的袭击先零羌之地,抢夺他们的畜生,掠夺他们的财产。
试问,就这么一个不知道团结的种族,他们还有可能联合在一起攻击我汉朝吗?所以,一年之内,羌祸必为老臣所定!还请陛下不要再担心了。”
这封奏策送上之后,汉宣帝真是没有脾气了,当初跟着魏相反对赵充国的那些大臣们也不吱声了,甚至连魏相听到赵充国的这些回答以后都跪在汉宣帝的面前认错道:
“臣愚笨无知,不懂得军事上的事情,所以一次次的质疑后将军。如今,通过后将军不断的解释,愚臣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现在,愚臣拿生命来担保,后将军一定能成功平灭羌族之乱!”
丞相大人都这么说了,还有谁会唱反调呢?所以一个个全都赞同了赵充国的提议。
可就在汉宣帝准备散朝之时,破羌将军辛武贤却以性命担保,说只要给自己一些军队,自己就能横扫诸羌,给汉朝打下一个铁桶江山。
这已经是辛武贤第二次向汉宣帝请战了,也许是对赵充国还不是很放心,也许是对辛武贤有那么一点点的愧对之情。反正不管咋滴,汉宣帝这一次是给了辛武贤一些士兵,让他带着这些士兵出击先零羌。
而赵充国那头呢,汉宣帝也同意他的战略,老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用意就是想看看到底谁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结果呢,非常非常的明显,因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辛武贤在损失一定士兵的情况下才斩杀了两千多先零羌士兵。
而赵充国呢?不费一兵一卒,前来投降他的先零羌人就有五千之众。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汉宣帝当即便派遣使者让辛武贤赶紧滚回来,之后便再无顾虑的相信赵充国了。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这一年间,先零羌打打不了赵充国,又无法和其他的羌族结盟(因为赵充国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离间之计),并且身处于极为恶劣的贫瘠之地,所以越来越多的先零羌人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前来投降了赵充国(三万一千二百人)。
到最后,整个先零羌只剩下四千来人了,这些人都是极鹰派分子,誓死都不投降汉朝,可也不敢继续留在原地了,便只能迁徙到更遥远的地方以求得苟安。
为了能讨好汉朝,?羌的首领靡忘还带着超过百族的诸羌首领前往赵充国军中,共同发誓从此效忠汉朝,并主动请缨将之前逃亡的先零羌人全部抓获。
赵充国自然乐于这样做。
到此,羌族之乱算是彻底平定了,赵充国因此写信给汉宣帝,请示回京。
公元前60年秋季,四处躲藏的先零羌大首领犹非和首领杨玉被诸羌所擒杀,先零羌彻底完蛋。
之后,羌族诸部N多首领前来汉朝朝拜汉宣帝,宣誓从今以后誓死效忠于汉朝。
汉宣帝非常高兴,只一天的时间便将这些来朝拜他的首领们全都封了侯。并在这些首领回去之后设置了金城属国,创立了护羌校尉这个官职,其主要任务便是管理羌族事物和镇压羌族造反者。
那么应该派谁来担任护羌校尉呢?按照道理来说除了赵充国以外没有不二人选,但赵充国的年纪实在太大了,不适合继续奔波在外,汉宣帝便立辛武贤的小弟弟辛汤为护羌校尉。
可那边圣旨刚刚下来,还没等辛汤上去任命,赵充国就赶紧跑到未央宫劝谏汉宣帝:
“陛下绝不可用辛汤!那辛汤嗜酒如命,并且酒品极差,如果用他来管理少数民族的事务,那就等于是逼着这些人造反,还不如用他的哥哥辛临众,这样才能安全有效的管理羌族事务。”
汉宣帝这时候对赵充国的信任真的是无以复加,所以赵充国那边一说,这边汉宣帝就答应了,立即改任辛临众为护羌校尉。
那赵充国不管是打仗还是推荐贤良,出发点无一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中间没有一点儿私情。可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是这样,而辛临众便是其中之一。
受到任命的诏书以后,辛临众怕家中从此以后不再和谐,便以有病为由辞去了护羌校尉之职,并再三推荐自己的弟弟辛汤为护羌校尉。
咱也不知道这辛汤是太有能量还是天下人都瞎了眼,这回甚至连五府都推荐他为护羌校尉了(五府:三公、大将军和太傅)。
汉宣帝见众人都力挺辛汤,便只能封其为护羌校尉了。
而事情果然不出赵充国所料。辛汤自从为护羌校尉以后整日的烂醉如泥,并且一喝多就开始各种“欺辱”羌人,羌人在他的作用下,对汉朝的好感是一日一日的往下急坠。
可以这么说,羌人以后接二连三的反叛汉朝,辛汤是功不可没的。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儿,我们到时候再说吧,现在还是再将目光瞄向北方的匈奴吧,因为这头本就奄奄一息的苍狼又雪上加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