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6-85年,这两年对汉朝来讲是灾难性的,因为它遇到了连续的叛变。
反观匈奴,这两年是毁灭性的,因为从这时候开始,匈奴走向了内部分裂的道路。
我们先看看汉朝的反叛事件。
公元前86年夏季,大概是因为汉武帝新死,复国的期望使然。亦或是山高皇帝远,益州的官员从来不将老百姓当人来看。益州的廉头,姑缯民众首先反叛,并杀了本地的长史。
这之后,牂牁、谈指、同并等二十四个曾经的方国也在同一时间出兵响应。
一时之间,益州的反叛人数增加到三万余人,本地陷入一片大乱。
汉昭帝闻讯,迅速同朝中大臣商议对策,最终在霍光等人的建议下,汉朝派遣了水衡都尉吕辟胡紧急征调蜀郡、犍为郡的正卒一万余人前往平叛。
在当时,诸反叛势力已经结成了联盟,全都聚在牂牁一带,打算同汉军进行大决战。
他们以为,自己的兵力占据优势,一定能成功击退汉军。
可他们错了。
想我从写书开始到现在,不只一次的说过士兵素质的重要性,“兵不在多而在精”这句话也说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所以,如果是带领一堆作战素质极低的士兵的话,统帅的将领没有超高的能力和凝聚力那反而会拖了后腿。兵法上说的“兵溃于众”就是这个道理。
很明显的,这些反叛军的主帅就没有这个能力。
于是,在战阵之初,他就带领着这些“士兵”们对汉朝的正规军们发动了“野猪式冲锋”。
记得笔者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叫《武经总要》的兵书,这本书写得很明白,在自家的领土上,如果士兵不够精锐的话,一定不要让他们主动发动进攻(因为容易溃逃),应该先采用守势将敌人拖垮,然后再一举反击攻破敌人,这样才有制胜的可能,不然你就是再有兵力优势,也很有可能会被敌人击败。
果然,这一场战役诠释了《武经总要》百分之百的正确性。
战阵一开,吕辟胡立即命众多士兵采用防守方阵来对付敌人。在那无尽的箭矢和坚固的人墙防御下,反叛军根本就没有办法冲进汉军的大阵,反倒是损失不小,士气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反叛军主帅见此,即刻令士兵向后撤退,打算休息一阵再做计较。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又犯了兵家大忌。
吕辟胡见敌军竟然敢临阵撤退,便立即命令士兵发起反击。
咚咚咚的鼓声擂响,汉军阵门大开,近千的骑兵从中杀出,进而冲入了正在向后撤退的人群。
只听惨叫连天,反军大乱。
然后,总攻号角吹响,无数的汉军杀入了反叛军已经混乱的人群。
此时,反叛军没经过系统训练的弱点暴露无疑。因为几乎在汉军发动总攻的一瞬间,这些反叛军就仓皇而逃,不管反叛军主帅如何组织都没有丝毫办法。
结果,汉军在损失极小的情况下便彻底平息了这场叛乱,一众反叛头子皆死于汉军之手。
益州的反叛被平定了,看似也没费多少劲儿,可真正有威胁的却不是这些益州土人,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刘氏亲王们。
当初汉武帝新死,朝廷就立即将盖着玉玺的正式文书发到了一众刘氏诸侯王手中。
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当了大汉新任皇帝,这他X的过家家呢?
众多诸侯王听闻此事后不乏有意篡权者。
而燕王刘旦便是此中之最。
在他收到文书的第一时间便造谣道:“各位!这文书封口处的印记比正常的要小很多,我怀疑京师已经发生变故,这根本就不是我父皇的意思!”
大家也都知道刘旦是啥样的人,也理解他现在的心情,所以就没怎么搭理他。可这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汉昭帝的耳朵中。
汉昭帝刚刚上位,不想发生什么不稳定的事,所以马上赏赐给了燕王刘旦一万三千户食邑。
可那刘旦根本就不领情,竟然当着使者的面儿吼道:“这本就是我应得的,用不着谁来赏赐我!”
这叫什么?这叫大不敬啊。这要是在汉武帝时期,他有九个都不够砍的。
可还是那句话,现在正是需要稳的时候,所以汉昭帝依然没有动刘旦。
可刘旦却不自知,并且越发的肆无忌惮,他竟然勾结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与他密会,打算共同起兵推翻汉昭帝的统治。
可这造反还没等实施,那边计划就已经破产了。
为什么呢?因为刘泽回到齐国以后,打算杀掉青州刺史隽不疑后起兵造反,但消息提前泄露,隽不疑得到信息以后立即出兵攻击刘泽,结果刘泽稀里糊涂的就被隽不疑给生擒了。
刘泽被押到长安以后,受不了廷尉署的严刑拷打,没挨几下子便将刘旦给供了出来。
依然是那句话,汉昭帝现在想要的是稳稳稳,并且,他和他太爷爷一样,不想承担杀亲的舆论。
所以,汉昭帝哪怕是知道这事儿就是刘旦一手策划的,可也没有动他,只不过是将刘泽杀死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匈奴内乱又是怎么个意思。
公元前85年,此时的狐鹿姑单于已经是重病缠身,眼看着就要去见他们的天神了。
那狐鹿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正在担任左大都尉,因为这个左大都尉非常有能力,所以匈奴人都希望由他来继承单于之位。
当时的阏氏很怕狐鹿姑死后将位置传给左大都尉而不传给儿子,便派人偷偷将左大都尉给弄死了。
可这阏氏并不是干大事的人,杀了人以后不知怎么的,竟然将消息给泄露了。
左大都尉的亲哥哥当时就怒了,于是派人到狐鹿姑那里讨说法。
狐鹿姑当时已经是弥留之际,再加上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死后没有母亲的保护,所以袒护了阏氏所为。
此事让左大都尉的哥哥极为不满,便带领自己部族脱离了匈奴。
而这,只不过是分裂的第一波。
这一年的某月某日,狐鹿姑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阏氏本以为自己的儿子这回能毫无悬念的坐上单于的宝座了,可事实和理想总是有那么“一点儿”的差距。
因为在狐鹿姑死前,他将匈奴所有权贵都召集在一起,并和他们道:“各位,我儿子年龄实在是太小,不适合做单于的位置。所以,我不打算让他统治你们,我的弟弟啊,右谷蠡王可在?”
话毕,一名魁梧的大汉走了出来,“哥哥,我在呢。”
狐鹿姑微笑着道:“弟弟啊,我死之后就由你来接替我吧。这些年来,我们和汉朝之间虽然各有胜负,但是我们和汉朝的生活方式有质的不同,相对损失实在是太过严重。所以我希望你继位以后能停止和汉朝的战争,做到休养生息。如果没有什么好机会的话,那就不要和汉朝开战了。只要我们不主动招惹汉朝,汉朝是绝对不会来打我们的。”
右谷蠡王:“恩,我记住了哥哥。”
狐鹿姑:“就这样吧,散了吧。”
就这样,众人走了,可大家都没有发现,阏氏看着右谷蠡王的背影是那么的阴森恐怖。
大概一日以后,弥留之际的狐鹿姑突然暴崩,阏氏勾结卫律,隐瞒了狐鹿姑的死讯,然后假造狐鹿姑之命,立自己的儿子为新任单于,这便是壶衍鞮单于了。
这一幕来的实在是太快、太猛,猛的右谷蠡王根本来不及反应便尘埃落定了。
右谷蠡王和其支持者左贤王因此大怒,便打算反出匈奴,去投奔富饶安定的汉朝。
可现在有两个问题摆在眼前,使得右谷蠡王和左贤王无法安心投降汉朝。
第一,汉朝和匈奴交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民族仇恨特别大,所以他们的部下百分之百不想投降汉朝,如果二人一定要强迫部族投降的话,那样反过来甚至会引起兵变。
第二,如果自己投降别的国家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汉朝那是中央王庭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自己一旦投降汉朝,中央王庭百分百会在第一时间出动大集团军阻击,那时候自己能不能逃出境内也犹未可知了。
所以,经过仔细的考虑分析以后,二人果断弃了投降汉朝的这一想法,转而向乌孙投降。
按说投降就投降呗,你俩直接走不就完了嘛。
呵呵,这俩哥不滴,还要拉上卢屠王和他们一起前往投降乌孙。
人家卢屠王一天天好吃好喝的活的嗷嗷滋润,也不想争什么劳什子的单于,凭什么和你们一起投降乌孙啊。
于是,卢屠王不但拒绝了二人的请求,还把他俩直接告到壶衍鞮那边去了。
而壶衍鞮这小单于呢,也和年幼的汉昭帝一样,他们都是刚刚即位,还年龄这么小,所求的就是个稳,便没有“相信”卢屠王的话,只是派人象征性的询问了一下左贤王和右谷蠡王。
最后左贤王和右谷蠡王也是怒了,我们他X的怕什么啊,我们他X的用得着投降谁啊?我们要兵有兵要钱有钱,我们用得着看别人的脸色活着吗?我去你个X滴吧,我们直接独立了!
就这样,左贤王和右谷蠡王从此以后率领本部人马自成一股势力,再也没有去过中央王庭拜见单于。
并且,两个人还商量好了,中央王庭要是不对他们动武,那就相安无事,可只要攻击任何一家,两家便结成联盟共同抗击中央王庭。
所以,继之前左大都尉的哥哥离去,左贤王和右谷蠡王也相继离开了中央王庭。
匈奴,从此时开始走向了真正的衰落(人口没了可以慢慢修养,牲畜没了可以慢慢养殖,钱没了可以慢慢再挣,可是人心没了,那一切就都没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老娘们儿的缘故,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女人是多么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