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悲哀的开拓者(1 / 1)

大汉一梦 鸟山居士 2391 字 1个月前

故事进行到现在,我们再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大汉的发展史吧,看看现在的大汉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自从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对内打击异姓诸侯王,对外“镇抚”南越和亲匈奴,使得汉朝有了喘息之机。

之后,汉朝开始稳定向前迈进,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有长足的发展,期间萧何制定了基本的为政纲领,曹参则制定无为而治的大管理方针,又经历了汉惠帝和吕雉时期,使得无为而治更加的深入人心,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无为而治已经真正成为汉朝的基本国策了,谁要是想动这个国策,那他就要做好成为全民公敌的准备。

那么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存在!并且他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无所畏惧。

剑,是神圣的、锋利的、冰冷的,它一生要做的只是杀敌和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是百兵之中最高冷的存在。

并且一般身为剑的最终下场都是过刚而折。从我写书一直到现在,形容一个人像剑一样只有《战国》一书中的吴起。

而如今的大汉即将再次出现一把利剑,只不过这把剑不是形容武功,而是文治。

从公元前179年开始,朝中的大臣们便会经常看到一个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总是跟在汉文帝身后,并时常与汉文帝彻夜长谈一些国事。

结果呢,小伙子越来越得到汉文帝的重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从博士升为了太中大夫,其升官之快说他坐火箭往上蹿升也不为过了。

这个人是谁呢?便是贾谊了。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学富五车而闻名当地,大家一提到贾谊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神人。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听闻贾谊才能优异,便将他召到门下为客。

结果,贾谊给吴公提出了很多的合理化建议,让吴公在本地改革创新。

吴公纳其言,在河南郡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最后,他的政绩在全国排在第一位,遥遥领先其他同僚,也得到了汉文帝的关注。

后来,汉文帝听说吴公和前秦丞相李斯是同乡,还和李斯学过很多学问,便将吴公召来京城,让他担任廷尉,主管国家法度。

可自从吴公见到汉文帝以后便不只一次强推贾谊,说贾谊有经天纬地之才,绝对不可埋没。

汉文帝看吴公如此器重贾谊,便给了贾谊一个博士的位置(当时最年轻的博士,没有之一)。

那时候,汉文帝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总是习惯先和博士们议论之后再和大臣们敲定,碰到实在太过为难的问题的时候,汉文帝才会和大臣们商议解决。

可自从贾谊为博士以后,每当有那些令年长博士都支支吾吾的说不出办法的问题时,只有贾谊一人能够一针见血的将问题搞定,并且办法极其简单有效。

所以,汉文帝越发器重贾谊,不到一年便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当时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汉文帝是要重用这个年轻人了。

可贾谊性格太过直爽刚烈,只想着让汉朝大跨步的向前跃进,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可称之为厚黑学问)。

贾谊认为,当时的汉朝已经统一天下二十余年,国家也已稳定,国民GDP也在稳步提升,可国家却依然沿用前朝(秦朝)的很多习惯和旧制,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贾谊劝谏汉文帝应该改变旧习,创造汉朝特色文明。其建议主要如下:

一、改定历法,并起草各种新的仪式法度。

二、提倡国家改国色为黄。

三、更改官职名称,创建汉朝独有的官职体系。

对于贾谊的提议,汉文帝心中实际上是认同的,可他素来都是一个谨慎之人,恐怕突然改变这么多会触及朝中大臣的利益,便没有着急实行。

而众多朝中大臣呢?虽然对贾谊此举不怎么满意,但一是皇帝并没有实行,二是这些改革也没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所以大臣们也没有发飙。

可当贾谊再提出建议的时候,朝中的权贵们就无法再容忍他了。

那么贾谊到底提了什么建议呢?

贾谊建议汉文帝应该马上将留在京城中的诸侯们遣回封地,不让他们继续在京中逗留,因为这些诸侯权贵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地方拥有很大的权力,如果继续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便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诸侯结党,这是什么概念?)。

当贾谊这提议说完以后,朝中的那些大臣们可都炸庙了。以周勃、灌婴为首的“反贾势力”联合起来上书汉文帝,说贾谊这人接二连三的搬弄是非,意图扰乱朝纲,独揽大权,这样的人绝不能留,必须马上赶出京师。

汉文帝本来是想重用贾谊的,可无奈他行事太过刚直,在中央没多长时间就把满朝文武都给得罪了,如果继续让他留在京师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让人给害死。

于是,汉文帝决定雪藏贾谊,让他前往长沙国做长沙王子的太傅,以此来磨去他的锐气,让他能够适应形势,学会腹黑。

可我之前也说过了,剑是什么呢?那是最高冷的存在,宁折不弯。当初的吴起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过自己,如今的贾谊能吗?当然也是不能。

他在前往长沙国赴任的途中路过湘水,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战国时期的屈原,当时悲从心来,便写了一个《离骚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太长,我就不照抄了,各位有兴趣可以度一下,一搜一大把)。

那么贾谊从此以后便要开始他悲催的一生了吗?是的。

那么贾谊从此以后便要一蹶不振了吗?不是。

如果贾谊就这样没落了,那他有什么资格接受“剑”这一称号呢?关于他的事迹以后还有很多,我们不要着急,按照历史进程慢慢的来吧。

现在,贾谊走了,留在京城的诸侯们得意了,可没等他们得意多久,汉文帝就让他们哭了。

就像之前贾谊所说,让这些权倾朝野的诸侯们继续在京城中逗留的话对朝廷始终不是什么好事儿,现在贾谊走了,你们也没什么脾气了吧?

于是,汉文帝动手了,只不过在动手之前他要先等一个病重之人过世,这样时机才算成熟。

这人就是整个汉朝的谋主,整个京城权贵圈儿的主梁,大汉丞相——陈平。

公元前178年10月,伴随着病重已久的大汉丞相陈平离世,汉文帝宣布由周勃继承陈平的丞相之位,继而在一次朝会中宣布:“各位,朕听说古代诸侯建立的国家有一千多个(西周初期),这些诸侯们各自守护着自己的封地,并按时入朝进贡,据说那时候国泰民安,上下舒心,从来都没有什么祸乱发生。

可如今,咱们汉朝的列侯还有很多都滞留于长安之中,离自己的食邑很远,使得运送至京城给养的士兵非常辛苦,所消耗的额外物资也很多,这样的话就会浪费我大汉的资源,列侯所管辖的民众也得不到良好的管理。

所以,朕命令现在还在京城滞留的列侯们迅速返回自己的封国。

哦,当然了,周丞相身为我大汉的丞相,管理着全天下人民的生计,朕离不开他,所以他可以留下。

还有,灌婴为我大汉军界的精神支柱,所以他也不能走,还得在京城辅佐与我,剩下的,今日给我返回封国去吧。”

这话一说,朝中诸侯们全都懵了,他们的带头人周勃和灌婴此时得了好处,当然无法为他们请命,而这些人没了头领的带领,也全都没了脾气,便依了汉文帝所言,乖乖的返回了各自封国。

周勃和灌婴也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羽翼。

这些人走了以后,京城的官职空出了很多,汉文帝便命地方着力推荐各地的贤良、方正(刚正不阿,行为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前来京中任职。朝廷也因为汉文帝的这个政策变得更加正气(因为这是第一次选拔贤良,所以没有什么水分,各地的筛选大体还是合格的)。

好了,我们再将目光锁定在身在长沙的贾谊身上吧。

自从他听说汉文帝将朝中诸侯“赶回”封地以后十分舒爽,因为汉文帝此举正是证明了对自己的信任,和对于自己提案的认同,所以贾谊再接再厉,上了一个《积贮疏》给汉文帝定夺。

还记得汉高祖刘邦那还会儿,对商人抑制的非常厉害,那时候商人没有半点儿地位,几乎和秦朝时候的商人地位是一模一样的。

后来,汉惠帝和吕后为了给国家充盈的财富,乃令商人可以以钱换爵,使得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

直到现在,全国商人基本都用金钱来买爵位,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从商,使得靠种地为生的农民逐渐凋零。

要知道,古代人没有什么高科技,耕地清一色为人牛结合。所以耕地的人力减少就表示着以食为天的汉朝要逐渐走下坡路。

针对此事,贾谊上了《积贮疏》以激励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其大致意思为:

“启奏陛下,春秋时管仲曾经说过:‘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要是充足,天下的百姓便会安定,也会懂得礼节。可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连饭都吃不上,那么谁都不会在乎什么礼节,天下也即将大乱。’

鄙人认为,管子此言为天下至理,老百姓吃不饱饭国家却能安定的,说实话,从古代到现在,我还从来都没听说过。

古人有言:‘一男无耕便有饥;一妇无织便有冻。’

生产是要分一年四季的,可消费它却没有限度,所以社会上的财富肯定会有缺乏的时候。圣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囤积和治农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也很周详,所以他们的粮食储备总是能让天下安定的。

可现在许多人却背弃了他们的本命而前去经商,这样下去的话,吃饭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粮食就会越来越少,这是天下真正的灾难。

并且,现在**靡奢侈的风气在一天天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如果继续纵容这两种灾害繁衍下去的话,国家最后就会走上覆灭的道路。

还记得汉朝刚刚成立的时候,百姓们为了能吃饱肚子每天都提心吊胆,怕不下雨,怕收成不好。

最后朝廷靠卖爵来增加收入、有的百姓甚至靠卖子女来度过艰苦的日子。这些事现在还好像在我面前,陛下怎么能一看天下逐渐安定便忘记了危险呢?

陛下不要以为现在粮食储备还够就放松警惕,岂不知灾祸时常都会突然发生,天灾(旱灾、地震等)人祸(战争)一旦突然发生,难道陛下能够靠着现在的粮食供养那成千上万的士兵和饥民吗?

答案肯定是不能,而一旦陛下无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那么那些胆子大的人便会开始抢劫官府进而导致天下的再次大乱,我大汉皇朝也将再续前朝的命运。

所以,我恳请陛下能够积贮粮食,因为粮食充足便会财力有余,而财力有余做什么都会成功。

用它来攻城,就会有成百上千的重型攻城器械供您驱使,使您攻无不克;反过来用粮食来防守,便能守得牢靠,拖也能拖死前来侵犯的敌人。

如此,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国富民强,使任何人都不敢侵犯我大汉的天威。

所以,我再次请求陛下,请驱使百姓重新回到农业上去吧,让那些从事商业和无业游民也都走向田间,如此定能积蓄充足,天下也会真的安定,这是臣下的真心话,请陛下一定要慎重考虑。”

那么贾谊这番话有没有用呢?非常有用,因为贾谊的文书刚到汉文帝手中没有几天,汉文帝便用行动表明了他对贾谊的信任。

那天,正在朝会中,汉文帝突然对满朝文武道:“各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农业,如果一个国家农业不发达的话,他做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从今天开始,朕要亲自带头耕作,用自己亲手耕种的粮食来供给宗庙。并且,朕宣布,今年只收百姓一半的田租,以此来鼓励百姓们耕种。”

次日,整个长安城都震动了,因为汉文帝换上老百姓所穿的农装,亲自带着百官(也是一身农装)前往耕地。

汉文帝此举如同风一般传遍全国。正所谓上行下效,中央下面的那些地方官一看汉文帝都如此重视农业,他们就更不能落后了,所以一个个的带领手下的官员们前往亲自耕作。有的还亲自带人到乡间、闹市宣传耕作的光荣,还有的官员甚至发布政策,重赏本地耕作最好的百姓,并重点表扬,让他们拥有了无限的荣耀。

那么在汉文帝如此大力提倡农耕下汉朝会丰收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之前很多跑去经商的人都跑回来重新耕作了。

那么提出了根本性问题的贾谊会不会因为此次建议重新回到长安担任要职呢?

答案当然是不会。因为贾谊的能力汉文帝是清楚的,他之所以要让贾谊前往封国,一是为了让他躲过朝中权贵的抨击,二是为了让他能够磨练自己的脾气,所以没把贾谊磨平了他是绝对不会放贾谊回京城的。

贾谊啊,你还是继续在地方磨练你那“不成熟”的性格吧。(一说汉文帝不放贾谊回京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留一个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