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的时候,我最害怕碰见逻辑性混乱的文章。
工作室的新作者,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同一个问题,车轱辘话来回说。哪怕之前已经详细地讲过了思路和框架,他们也表示理解,可落到笔头上时,还是犯了错误。
其实,讨论任何话题,无非都是围绕三大命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写作也遵从这样的思路,比如,写一篇“过分追求完美会导致拖延”的文章,我们首先得把“过分追求完美导致拖延”的现象,借助案例或论述呈现出来,让人知道它“是什么”?解释清楚以后,就要分析为什么有些人非得追求完美,不肯容忍瑕疵?这是什么样的心理症结?知道了“病因”,再对症下药,给出有针对性的、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法。
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文章读起来是很顺畅的。然而,逻辑性不清晰的作者,可能开篇就写了“过分追求完美”的现象,到了该解释原因和给出解决策略的时候,又重复说这种现象如何的不好……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烦琐。遇到这样的稿子时,我会倍感煎熬。
为什么有些人逻辑性很清晰,有些人无论是说话、写作还是处理问题,都毫无逻辑可言呢?这跟智商有关系吗?坦白说,这与智商的关系不大,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结构性思维。
什么叫结构性思维呢?下面有14个字母,你试着在3秒钟内看完并记住它们?
a e f b g j k d c i h n l m
能记得住吗?是不是觉得很费劲?现在我把它们的位置换一下,你再试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同样是这些字母,但凡有过学习拼音或英文基础的,很快都可以记住它们。
这就是结构性思维的原理: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的信息会让大脑感到负荷太重,它更偏爱有规律的信息。上述的两组字母是一样的,但第一组字母是随机排列的,而第二组字母是按照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的,结构上更有规律,更符合大脑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们记住第二组字母就相对容易一些。
想要提高做事的效率,就要刻意训练结构性思维,在此提供两种方法:
·方法1:自上而下建立结构
在处理问题、与人沟通、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框架,把零散的信息放进去加工整合,就能够得出方法与结论,这个框架就是结构性思维。其实,这一方法东西我们很早就接触过,比如学习作文时,老师讲过的“总分总”结构;解答数学题时,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的思路,都属于结构性思维的范畴。
·方法2:自下而上提炼结构
自下而上提炼结构,是一个先发散再收敛的思考过程,目的是提炼出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框架,来帮助我们系统地解决问题、回答问题。
Step1: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Step2:找出要点之间的关系,利用MECE原则进行分类。
所谓MECE原则,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3: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要点。
Step4:补充观点,完善思维。
例如,周二当天,某公司领导预想在下午3点召开一次会议,将此任务传达给总经办助理。但因为需要与会的人员各有公务在身,且时间上有差别,总经办助理思虑后,把开会的时间安排在周四上午11点。她要怎样向领导汇报,才能说清楚这样安排的原因?
罗列要点:
·W经理下午3点钟不能参加会议
·S说不介意晚一点开会,会可以放在明天开,在10:30之前不行
·会议室明天有人预订,但周四还没有人定
·T总明天要很晚才能回来
·会议定在星期四11点比较合适
概括分类:
·明天(周三),T总无法参加
·上午10:30前,S不能参加
·下午3点钟,W经理不能参加
·周四会议室可用
提炼要点:
·会议安排在周四,时间选择10:30~15:00,所有人都能参加。
在跟领导汇报时,总经办助理就可以这样表述:“我们可以把今天下午3点钟的会议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吗?因为这个时间点T总、W经理和S都能参加,且本周只有周四会议室还没有被预订。您看如何?”
这就是结构性思维最主要的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觉得哪种结构能表达你的思考脉络就用哪种。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思考问题时更有逻辑性,说话也更有条理了。总之,告别了一团乱麻的状态,做事的效率和结果都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