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挑选了一些有饥饿感的受试者,将其分成两组,并在他们面前摆放了两盘食物,一盘是香甜可口的巧克力饼干,另一盘是胡萝卜。研究人员告诉第一组受试者,可以随心所欲地食用面前的食物;第二组受试者则被要求,不能吃巧克力饼干,只能食用胡萝卜。
实验开始后,第一组受试者拿起饼干就吃起来,第二组只能吃胡萝卜的受试者却面带苦相,望着眼前美味的饼干却不能碰,简直是一种煎熬。研究人员透过监控发现,第二组中有一位受试者,拿起饼干闻了一会儿,又恋恋不舍地将其放了回去。这足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第二组只能吃胡萝卜的受试者调动了意志力,而第一组可以随意吃东西的受试者,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显得轻松而愉悦。
15分钟以后,研究人员给两组受试者出了同样的“一笔画”谜题,让他们来解答。这样的题目,完全需要依靠意志力坚持做下去。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吃饼干的第一组受试者,在谜题任务中平均坚持了16分钟;而只能吃胡萝卜的第二组受试者,平均只坚持了8分钟。
透过这个实验,你有没有总结出点什么?主动性与自律都需要调动意志力,但意志力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稀缺,我们必须选择性地取用。即使是很小的自控行为都会消耗精力储备,这次主动运用精力意味着下次可取用的精力减少。
所以,不管是抵抗美食的**,还是强制性地完成运动计划,或是咬牙坚持一项困难的任务,都会消耗我们容易枯竭的精力储备。对我们而言,每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精力可用于自控。正因为此,卡内基梅隆大学社会与决策科学系的专家,对于人们喜欢在年初定立目标的问题如是说道:“如果想把新年第一天立下的决心坚持到底,依靠意志力是没用的。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能排除万难、抵御所有**的想法,根本站不住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意志力可能代表着大脑中用来处理紧急状况或意外状况的那一部分;而像运动、减肥、戒烟、戒酒等问题,涉及大脑的另一部分,即习惯系统。然而,习惯系统发展得十分缓慢,它在各种技能的学习中发挥作用,比如骑自行车、开车、游泳。最初,你要一点一点地学,慢慢掌握难度更大的技巧,最后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根本不需要去思考该怎么做。成瘾,就是对习惯系统的“劫持”,所以戒烟或节食才会变得如此困难。
想要依靠意志力去长久地坚持一项任务,或是改掉某个不好的习惯,就像试图用水枪射穿墙壁一样徒劳。与之相比,更加有效的办法是:循序渐进地树立能够成功实现的目标,用良好的仪式习惯去替代坏习惯。当良好的仪式习惯形成后,就不用再花费太多的意志精力去维持它,确保精力消耗与更新能够达到有效平衡,更好地为全情投入服务。
那么,怎样来养成良好的仪式习惯呢?
·要点1:先行动,再思考
人们经常说,做事要“三思后行”。我想,这句话应当区分情境。如果是做一项重要决策,三思而后行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降低冲动或大意导致的失误;如果是要养成一项仪式习惯,特别是对抗拖延问题时,思虑过多可能会成为行动的阻碍。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大脑往往需要反复思考,待消耗意志精力后,才能做成一件事。如果省去这个过程直接去做,最终就会变成一种自发模式,不必调动意志力就可以完成,这是养成仪式习惯的重要前提,也是节省精力的重要途径。
·要点2:让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
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中提出了一个“塑造身份”的概念,他说:“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你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你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当你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时,你就会让自己更容易采取行动养成新的习惯。
以戒烟为例,当有人把一根烟递给你时,你不要说:“谢谢,我正在戒烟。”你要告诉对方:“谢谢,我不抽烟。”这就是塑造身份的转变,你是一个不吸烟的人,那你自然就不会去做吸烟的行为。
·要点3:精准和具体化的计划
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撰写一篇圣诞前夜的规划报告,并在48小时内提交。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明确他们准备写作的时间和地点;第二组参与者则不做任何要求。结果,第一组参与者中有75%的人都按时提交了报告,第二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按时提交。
研究人员要求女性受试者在一个月内定期自查乳腺情况,两组受试者都对这项活动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决心。第一组受试者被要求提交她们为自查安排的时间和地点,第二组受试者没有接到这样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受试者几乎100%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第二组受试者却只有53%的人完成了任务。
以上研究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当计划不够精准和具体化时,需要调动我们的自控能力储备。如果确定了时间、地点、具体行为,即:我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就不必再在大脑中反复思考和记忆,可以有效地节省精力。
·要点4:仪式习惯的养成讲究“小而持续”
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大脑也倾向于储存能量。然而,任何行动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当人们在两个相似的选择之间做决定时,会很自然地倾向于需要最少精力、努力或有最小阻力的选择。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习惯需要调动的能量越少,就越容易实现;需要调动的能量越多,就越难以维持。想要养成良好的仪式习惯,采取细小的、一致的、持续的行动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保存精力,让大脑支持自己,才能建立促进这些习惯的系统。
同时,也不要希冀着一下子养成多个仪式习惯,一次性设定太多的改变,远远超出个人意愿与自律的有限能力,很容易就会退回原形。这不仅会打破原来的计划,还会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欲速则不达,每次把精力放在一个重大的改变上,每一步都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要点5:为所做的努力提供视觉证据
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一书中讲道:“视觉提示是我们行为的最大催化剂。出于这个理由,你所看到的细微变化会导致你行为上的重大转变。”比如,一些专注于健康生活或运动的APP里,会有饮食记录(热量)、运动课程,可以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围度、减脂或塑形目标;记录饮食,每天直观地看到热量摄入;每周固定时间记录体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生成变化曲线,以及完成计划的进度,一目了然,有趣又实用。
·要点6:建立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详细地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总之,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要设立反馈机制,当自己完成了30天、60天、100天的阶段性里程时,不妨送自己一件喜欢的礼物,如健身服、短途旅行、精美的日记本等,获取积极的精力,继续前进。
更重要的是,反馈机制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把注意力从只关注结果转移到享受追求结果的过程中,当某一行为与愉悦建立了条件反射后,这个行为就更容易延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