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人在参观寺庙时,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走进庙门,先看到的是弥勒佛,笑脸相迎;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为什么要这样放置两尊佛像呢?这里有一个典故。
相传,很久以前,弥勒佛与韦陀并不在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着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笑盈盈的,吸引的香客特别多,可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账务弄得很乱,经常入不敷出。韦陀在管账方面是把好手,但他整天阴沉着脸,过于严肃,香客们都不愿意来,最后弄得香火断绝了。
佛祖在查看香火时,偶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庙里。快乐大度的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铁面无私的韦陀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个人的分工合作之下,庙里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盛田昭夫曾经说过:“公司的成功之道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会使企业获得成功。因此,衡量一个主管的才能应该看他是否能得力地组织大量人员,看他如何最有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并且使他们齐心协力,协调一致。”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众人的集合,有才华出众者,有泛泛如众者;有八面玲珑者,有谨小慎微者;有外向热情者,有沉默寡言者,可谓是性格迥异,各有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这些不同类型的人集合起来,组建成一支高效的团队呢?
最合理的安排就是,以每个人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要考虑每个人的优缺点,进行机动性调整。只有让每个人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团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马库斯·白金汉与柯特·科夫曼合著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曼迪被提拔到领导公司的设计部门时,接手了一个叫约翰的员工。他被安排在一个重要的职位上,负责向客户提供概念建议。工作环境紧张而富有个性,同事们争先恐后地为客户设计出最巧妙的方案,只有约翰在苦苦挣扎。其实,约翰是个聪明人,他的才能足以胜任这项工作,可他在这个岗位上却什么也没做出来。大家都觉得,约翰离解雇不远了,如果他不主动辞职,也很快就会被炒鱿鱼。
曼迪知道,约翰不是一无是处的,他有自己的亮点。在升职的前几月,曼迪留意到,约翰曾经一度为一个很看重他的主管做事,且做得很出色。两个人相互信任、默契合作,可惜就在约翰崭露头角的时候,那位主管却被调任新职,约翰故态复萌。
从这个细节,曼迪断定,约翰是一个需要与社会有更多联络的人,他需要得到外部的认可。抓住了这一点,曼迪对约翰的工作进行了调整,把他用在了对公司有重大价值的地方,即开发市场、拓展业务。
此后,约翰变成了一部销售机器。他天生善于和人打交道,询问他们的姓名,记住与他们有关的特别情况。约翰与公司的好几百号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建立了真诚的关系,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现有的客户对公司保持忠诚,潜在客户对公司多了认可。曼迪的这一安排,不仅让约翰找回了工作的**,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在一个团队中,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完美,而是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在执行一项任务时,如何安排人员,直接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把他人的优势转变成团队的业绩。当整个团队的成员都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时,工作效率自然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