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始终提倡一个工作思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克劳士比指出,管理层必须不断地通过找出做错事情的成本来衡量质量的成本,这种成本也被称为不符合要求的成本。为此,他创立了这样一个公式:
质量成本(COQ)=符合要求的代价(POC)+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
所谓“符合要求的代价”,就是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所花费的成本,而“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却使管理层意识到浪费成本的存在,从而确定要改进的方向。
当年,克劳士比先生应一位著名企业家的邀请,去该企业做咨询。这位企业家对克劳士比先生抱怨说,自己平日太忙了,根本都没有时间去赚钱。问及原因,才知道是他的工厂总是无法按期完成生产计划,总是延期发货,客户们为此有很大意见。为了赶工期,他不得不新招聘400名工人加班加点地工作,可生产进度依然赶不上增加的订单。
克劳士比先生到他的工厂进行了一番考察:那是一家非常现代化的企业,厂房明亮,规划整齐,生产设备也很先进,七条装配线能把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且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质检人员就会记录在一张单子上。
然而,几乎每台机器都会在某个环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问题的产品被送到返工站,那里搭建了几个工作间,由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返工的工作,返工之后产品就能够出厂,发给客户了。考察的整个过程中,克劳士比先生一句话也没说。
午餐时,企业家终于忍不住了,他问克劳士比先生:“有什么办法能把返工的次数降下来吗?”说着,他还列举了一些难以规避和解决的问题,如机器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失误;工人们都很敬业,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里12点,已经是极限了;技术上的改进在两年内实现不了,等等。
克劳士比先生笑了笑,说:“实际上,我给的建议很简单——取消返工区,您不妨一试。”
企业家摇摇头说,说道:“取消返工区?先生,您是在开玩笑吧?这样的话,返工的产品在哪里重新修复加工呢?要知道,返工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30%!”
克劳士比告诉他,其实只需要做一件事,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而且以后永远都不会出现返工问题。企业家不相信,称不可能有这样的方法。克劳比先生没有说话,只是拿出了纸笔,写下这样的建议:
·关闭返工站,让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回到各自的生产线当中去,做指导员和培训员。
·在生产线尽头摆上三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
·将出现的缺陷按“供应商的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将机器送回生产线修理。
·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
虽然心里有些疑惑,可企业家还是按照克劳士比先生的建议进行了改革。结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比如:订购零件时只看价格高低,忽略了质量;没有对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很好的培训;有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几个星期以后,他们的生产进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无论订单如何增加,总能按时或提前完成任务。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车间设立了一个标志板,上面写着生产无故障、无缺陷产品的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越来越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而且,他们还学会了检测新产品质量的方法:工人一边装配,一边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解决掉。工人们再也不必每天加班到12点,而是按时上下班,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业余生活。
最让他们高兴和自豪的是,由于企业生产速度很快,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很快他们就占据了本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日本人原本已经进入了这一市场,但因为看到了该公司的领先水平,最终选择了退出。这家企业也成了所属行业中第一家打败日本企业的美国企业。
回顾整件事,在克劳士比先生提出取消返工区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第一次就做好”是一个理想化的状况,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谁也不可能在第一次就制造出零缺陷的产品,尤其对他们这样的企业来说,更是奢望。
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第一次就做好”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此后,他们先后兼并了七家工厂,对这些工厂也都采取了同样的管理办法。即便是那些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也一样做到了“第一次就做好”的要求,且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把事情做对做好有很多机会,如果一项工作有十次做对的机会,第一次没做对,第二次没做对,第三次没做对……到第九次做对了,结果是对了,但相比第一次直接把事情做到最好,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当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且具备把它做好的条件,为什么不一次性就把它做好呢?这才是最节省时间、最高效的做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