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用的人,必然也是重情义之人。春秋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是三让王位于兄长,其明礼有德行,与泰伯、仲雍被世人尊为“至德三人”。司马迁也评议:“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之德,在西汉《新序·节士》里也有一笔。
季札出使晋国时,路经徐国,顺道拜访徐国国君。徐君对季札佩带的宝剑很是喜欢,但始终没敢开口表态。季札心里明白徐君心意,虽想割爱,但是考虑宝剑是使者必备的信物,也只有暗下决定,等任务完成再回徐国,献宝剑给徐君。
谁知世事多变,等季札再回到徐国,履行“心”诺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只得把宝剑致赠徐国嗣君,侍从见状赶紧制止,说:“这把剑是吴国之宝,怎么可以赠送他人。”季札才说明当时情形与内心的决定,并表明:“如果因为徐君已死而不献剑,是欺心。爱剑伪心,非廉者所为!”
然而吴国嗣君以“先君无命”为由,不敢接受。季札只好亲自到徐君墓前,解下宝剑系在墓前的树上。徐国人闻知季札之举,无不颂扬: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挂剑,是因为忠于心中许下的承诺,反观现代的社会,功利主义抬头,夫妻轻言别离,亲友动辄反目成仇,少有情义,实在令人感叹人心不古。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视信义为维系世情伦常的道德,认为守信用的人,必然也是重情义之人。古人以“一言九鼎”、“言忠信,行笃敬”来表示对信义的重视,而在季札心里信义要比千金之剑更宝贵。时下能有几人明白,失信、失情、失义,纵使坐拥一城的财宝,享受一时小利,也不值千古的赞扬与人格的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