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大事者处世看重品行(1 / 1)

品行,成大事者也讲究。拥有大智慧的人是深藏不露的,于是有了成大事者的名。为人处世,不一定伟大,但是一定能做到崇高。一个人的品行应该朝高尚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持久。要学会有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动下,人的生命才会沉重,也因此有了分量。

89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成大事者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人必须有气度,要有从低处做起的精神,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觉得自己很重要,要学会让别人感受到他们是相当重要的。

有一次,一个国王和他的大臣们在狩猎中迷了路,逐渐走到了人烟罕至的地方。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他们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发现一处农民住的房子。国王于是很高兴地对大臣们说:“我们今晚就在这里过夜吧。”

然而有个大臣极力反对,他认为国王到农民家过夜有失尊严,最好还是自己搭帐篷。

农民听到这话,笑着对国王说:“其实您到我家过夜,绝对不会因此而降低您的尊贵,而是您的大臣不希望因此而把我的尊贵提高。”

国王听了开怀大笑,很爽快地走进农民的房子里过夜,第二天早晨又赐给农民一些礼物。就在要离开的时候,农民陪着国王散步,很是恳切地对国王说:“其实您接受了农民,对您的权力和尊贵没有任何损失,而只有当您遮住农民的头的时候,农民的帽檐才永远都没有办法延伸到阳光下。”

大人物能够谦恭地礼贤下士,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更坦**和伟大。

真正求才的人也往往能够摆出很低的姿态。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必然需要有杰出的人才加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

古时候有个君王,他特别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但是整整过了三年,这匹马却始终没有找到。有一位大臣见到国君因此事终日闷闷不乐,就提议自己带上一千两黄金出去寻找千里马。国君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这位大臣在外寻找了三个月,终于得到了一个千里马的线索,然而当他兴冲冲地赶到那里的时候,发现这匹千里马已经死了。这个大臣想了想,用五百两黄金将这匹千里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国君听说大臣买回一具死马的骨头,而且花费了五百两黄金,很是生气。对大臣呵斥道:“寡人要的是一匹活千里马,你却白白花掉五百两黄金,买回来一副马骨头。”

大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其实我们寻不到千里马,绝对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千里马,而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您会出重金来购买,因此几年您都一无所获。现在,我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就是想让天下人知道您是特别珍惜千里马的。只要这一消息传开,自然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来卖给您的。”

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就买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古时候,还有一个国王经过战乱后继承了王位。继位之后,国王发现人才凋零,于是十分渴望求得天下贤才。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由于国王刚即位,又经过战乱,人才都不知道国王的底细,便都不敢贸然前来。国王十分着急。这时,有一个贤人给国王出了个主意,让国王大力提拔他。国王一听还以为这个贤人是想给自己跑官,一时并不想答应。贤人于是向国王解释道:“像我这样并没有多少才华的人都能得到您的重用,那些有才华的人都觉得比我强,便纷纷来投奔您来了。”国王一听有道理,就照他的意思办了。结果不出一年,就聚集了一大批人才。

一个人要想成事必须有人帮助才能成,现在分工如此明确,没有人帮助是万万不行的。人们必须养成重视周围人的习惯。只有从小养成了放低姿态的习惯,和大家能够和睦相处,而且能够取信于人,日后才有所作为。

历史上,袁绍手下的人才是相当多的。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知道如何用这些人才,导致这些人才不是死在他手上,就是投降了曹操。以田丰为例,田丰的策划功底绝对不比贾诩和郭嘉差,但却由于直言劝谏,死在袁绍手中。田丰被杀恰恰说明了像袁绍这样自以为是的人的三大致命弱点。

弱点一:过分地相信自己,自以为是。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劝谏,坚持出兵讨伐曹操。他认为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多,自然战斗力也比曹操强,殊不知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已经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而且手下武将如云谋臣如雨。

弱点二:喜欢做表面文章。正如田丰所说:如果袁绍打了胜仗,也许还能放过自己;一旦打了败仗,自己肯定死无葬身之地。结果确实如他所料。

弱点三:容易轻信别人的谗言,喜欢猜忌。袁绍一听到别人说田丰在狱中笑他,不经核实就让人把田丰给杀掉了。自以为是的人总是害怕别人嘲笑他,因此也给了小人进献谗言的机会。

成大事者认为,生活中像袁绍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人才所能做的事情只是给他们锦上添花,而不是打好基石;他们喜欢做表面文章,摆出自己对人才无比重视的高姿态,其实质是让人才按照自己部署好的一切贯彻下去;他们过于猜忌,对人才并不放心,也不会允许人才过分优秀,以免功高盖主。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本身就是为了获得一种虚荣。这种人可能有小成就,但绝对不会有大的成功。正像袁绍一样,能成为一方诸侯,但是很难统一天下。

90 做人要存一片素心

成大事者认为,做人要存一片素心。这种素心是一种平常心。无论身处何地,都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国家衰败,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陕北农民尤其困苦,不但遭受到了严重的灾荒,而且官府不顾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粮纳赋。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忍无可忍,纷纷举行起义。此时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领自己的军队去投奔“闯王”高迎祥。由于李自成有勇有谋,屡建战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没过几年,高迎祥被杀,李自成被部将拥戴为“闯王”。前期起义军到处碰壁,在潼关更是遭到官军伏击,损失惨重。李自成仅带领十八骑突围,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藏身。过了几年,他重新积蓄了力量,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当时河南大旱,天灾连连,李自成便顺应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当时有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见当时李自成的政策是多么受欢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队就发展壮大起来,达到了百万之众,一跃成为明末起义军的主力。后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政权,被称为新顺王。不久在汝州大败官军,乘胜进占西安。然后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顺政权。实力壮大的他立即率军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最后只得自缢身亡,明朝被彻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后,李自成十分骄傲自满,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他对将领和士兵**掳掠的事情十分放纵,自己也坐在龙椅上起不来。出于一种天然的仇恨,农民军勒令明朝旧官员将自己的家产作为起义军的军饷,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主持这件事情。正是这个刘宗敏在向吴三桂父亲吴襄追讨家产时,发现吴三桂最宠爱的歌女陈圆圆十分貌美,便强行抢来据为己有。但他没有想到,吴三桂当时是明朝的总兵,正在率领明军驻扎在山海关一线,此时农民军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依仗吴三桂的力量。吴三桂当时还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后来听说自己的父亲被抓,家产也被抄夺,甚至连自己的宠姬也保护不了,于是十分愤怒,命令手下的将领全部换上白衣白甲,为思宗皇帝朱由检戴孝,同时还和清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接洽,请求清军给予支援。后来在山海关,农民军惨遭失败,李自成只好退出北京,四处转战,最后死在地主武装手中。

李自成的失败也可以归咎于他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李自成当初进入河南时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老百姓欢迎,而且他能够约束下属,制止他们四处抢掠,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认为江山稳固,可以安稳坐天下了,便放松了对自己和将士的要求。他骄傲了,认为可以君临天下,原明朝的将领应该向他投降,毕竟他已经占领了都城。他也确实派人去向吴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过程中,他又放纵将士在北京城肆意妄为,最后伤了吴三桂的父亲,夺了吴三桂的爱妾,为自己的失败留下了伏笔。纵观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居多,成功的很少。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在于这些农民起义领袖一旦鲤鱼跃龙门就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很多农民起义领袖在一开始就像流寇一样,四处抢掠,最后侥幸夺得了政权,更加放纵自己,以至于最后惨败。而有些有点见识的农民领袖在一开始往往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到了夺得政权以后,往往又得意忘形,忘记了自我约束,以为江山稳固,四海升平,殊不知自己正在滑向失败的深渊。

从李自成的故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人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一旦骄傲,灾祸就会降临。有人认为谦虚的人往往是弱者,这大错特错。人必须学会谦虚。往往不会谦虚的人才是弱者,而强者一般都是非常谦虚的。

《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已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谦虚的人最终会得众人的肯定的。

谦虚的人常常保持着一颗思源感恩的心。人只有认真地思源,才能够更好地感恩。谦虚的人明白自己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对自己也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同时,因为有了谦虚的作风,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小富即安,他们会积极地去找自己的方向,然后积极努力。整个时代进程的潮流浩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能前进,就只有接受后退的命运。

成大事者认为,拥有平常心的人是懂得谦虚的。

91 浑然纯厚,远离三种病态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讲究浑厚,讲究底蕴,要学会远离装腔作势、非议他人和仇恨太多三大危险。

曾经有一个给董事长招聘司机面试,有三个人前来应聘。董事长就只有一个问题:能将车开到靠近悬崖多少米?第一个人回答说五米,第二个人回答说三米,第三个人回答说他根本就不会把车开着靠近悬崖。结果第三个人被录用了。

危险是必须远离的,而不是无限靠近。对于人来说,装腔作势、非议他人和仇恨太多是三大危险,必须远离。

从前有一只豺由于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东西吃,结果饿得肚子扁扁,颈子细长。它拼命地去寻找东西来填饱他的肚子,但是都没有找到。

于是,他往刚打过仗的树林跑去,它希望那里能捞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它刚到那一会儿,就听到了一个十分洪亮的声音,它当场就被吓坏了,哆嗦成一团,心里一个劲地想这回算是完蛋了,这个家伙声音这么大,一定不是什么善类,它一来准会一口就把我给吃掉了。于是它拔腿就要逃跑,但是转念一想,至少应该知道这个东西长得什么样吧,日后见着也可以提前准备逃跑。

于是豺躲在树后面等了半天,但是始终没有动静。于是它壮了壮胆,开始四处去寻找,找来找去,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大的鼓,就是这个东西不断在发声音。刚一开始,豺还很胆怯,不敢上前。它看到风一起来,就有一截树枝敲在鼓上,鼓就响了。它终于明白鼓是个死家伙,它壮足了胆量,上前去敲了敲鼓,结果鼓发出了更大的声响。豺高兴坏了,总算找到了好吃的东西,这个东西声音这么洪亮一定很肥。

想到这里,豺就立即用尖利的牙齿,把鼓皮撕开,然后钻了进去。结果令它很是失望,里面什么都没有。

其实爱装腔作势的家伙,大都是腹中空空的。在社会中很可能出现一些装腔作势的人,他们把自己描述得很厉害,这个人他熟,那个人和他称兄道弟。这种人往往是内心极度自卑,所以才特别爱慕虚荣。千万不要听信这样的人的话,他们往往说的都是假话,不要幻想着找这样的人帮忙,他们什么忙也帮不了你。更不要与这样的人为伍,他们的形象已经很糟糕,如果你和他们走得太近,你试想一下别人会怎么看你。当然也不要得罪这种人,倒不是怕这种人报复,怕的是这种人会以后拿你当作话题来夸夸其谈,这样你的名声也就毁了。这种人可以说是小人,是破坏力比较小的小人,和这种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就行了,不能交往过密。也不要试图去提醒这种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经过无数次的夸夸其谈,他们可能已经相信了自己真的拥有和某重要人物十分特殊关系的神话,你去劝说他们注意,他们不会领情的。相反,会认为你这个人太过分,喜欢多管闲事,甚至认为你完全是出于嫉妒。

人还要学会和那些非议别人的人保持距离。

人不要过分非议任何人。要学会隐去别人的缺点不谈,只谈他们身上的善处。必须戒除指责他人的习惯,你就会感到自己变得十分受欢迎。要找一个人的缺点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指责一个人也是很容易办到的。但是正是这种简单和容易会树立很多敌人。

如果人受到别人无理的非议,请不要过多地和别人争辩,因为通过争辩永远不可能让一个人心服口服。别人无理地非议你是别人没有涵养,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如果你过多地反驳,和他对骂起来,甚至将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一一抖了出来,在旁人看来,你和那个非议你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你对那个非议你的人十分怨恨,你应该通过比较隐秘地方式来报复他,而不要公开和他成为敌人。只要公开树敌,以后只要他受到他认为的不公正待遇,他第一个会怀疑你在从中捣鬼。

如果有人非议你,你觉得实在难咽这口气。你只要反过来想想,这个人在你心目中真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他非议你的话,你完全可以漠视这个人的存在,你可以从心里看不起他,这才是最坚决彻底的报复。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背后有人非议你,你首先要想到,在人背后说坏话的人比比皆是。但人们说的都是真的吗?你想想你自己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为了更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动效果,往往会把事情夸张很多,这是人说话的一种习惯。别人也许只是在闲谈,偶尔谈及了你,说的人自然是以自己为中心,很有可能出言不逊,说了伤害你的话。而听的人得到这样的话后,会更加添油加醋地告诉你,他们会让事情更加夸张。所以遇到这种事情,就当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嘴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也管不了。

自己也不要过分非议别人,非议别人并不是件好事。今天也许你的一帮朋友会和你一起共同数落那个人。明天或许你就成了他们非议的对象。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和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非议任何人,多用点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仇恨太多也是人必须远离的危险。

从前有一个画家在集市上卖画,有一个孩子带着一群仆从走过集市在画家的一幅作品前停了下来。他要买这幅作品,但是画家坚决不卖。孩子很是无奈地走了。为什么画家不卖这幅画呢?原来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当朝的大臣,而这个大臣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侮得悲愤死去。

然而孩子特别喜欢那幅画,没有得到那幅画,他的心中始终闷闷不乐,最后他的父亲来找画家,希望画家能够将画卖给他。但是画家始终不肯,他宁愿让那幅画整天挂在家的墙壁,也不愿卖给这个大臣的孩子,这就是他对大臣的报复。

自从发生这件事情后,画家画的画跟往常大不一样起来。这件事让他特别苦恼,但是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答。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他的画中人的眼睛就是大臣的眼睛,嘴唇就是大臣的嘴唇。他突然醒悟自己的报复也报到自己的头上来了。

仇恨使人失去理智,更让人内心饱受折磨。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太多,生活就会过于紧张,人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有人伤害了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忘记,永远忘记。这是对他最好的报复。

在社会中,要相信所有仇恨的造成都是因为事情本身,而不是对方的为人。虽然一个人的为人决定了他的做事态度,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将两个人系在一起,就没有那么多仇恨存在了。

仇恨往往让人失去理智,很多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都在失去理智的时候说出来和做出来。人处于这种状态是最危险的。如果一个同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在愤怒之下将他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诸于众,你们以后还有修复感情的可能吗?如果一个长期和你不和的人在同一个组织中,就好像自己穿的鞋子中有一粒沙子。对你来说,最让你难受的将不是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路程,而是这粒让你时刻感觉难受和别扭的沙子。

92 呆子处世,无往不利

成大事者认为,呆子处世,往往无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业,那么就必须保持一种基本的处世态度。性情急躁不行,刻薄寡恩不行,头脑顽固也不行。“呆子”处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人们不会跟“呆子”过多计较。人们对“呆子”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觉得“呆子”和社会并不融合,因此他们很是同情他;另一方面,又觉得“呆子”完全痴迷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很是羡慕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们不会跟“呆子”有过多的计较。因为他们知道过多计较的话,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孔子率领弟子去周游列国的时候,他的一批马闯到了一个野人的地里,把野人的庄稼给踩坏了。野人把马给他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请求野人把马还给他们,用尽了礼数,但是始终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说,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马也不会跑到你的地里来。听到这样的话,野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马还给了他们。对野人就要说“野”话,这是共同语言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和“呆子”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跟“呆子”计较一些东西,根本就计较不了。所以他们就不会去计较。

“呆子”可以无限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作为“呆子”往往痴迷于自己的世界,有一种痴心顽固在这个世界里。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无限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人们也无从劝说“呆子”放弃自己的原则。“呆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诸实施,而不用过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别人不会跟他太多地计较。

“呆子”往往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们对“呆子”会处于一种本心的尊重,他们不会对呆子有任何怀疑。他们相信“呆子”是个好人。因为“呆子”很是痴迷。在“呆子”的眼中,他们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呆子”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正是那种紧紧盯着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有企图。“呆子”对于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要么是朋友,要么是陌生人,而绝对不可能成为敌人。

人确实很是奇怪,“呆子”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人们却总是宽容他们。其实“呆子”有一种大智慧。他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他从来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相反别人还要来考虑“呆子”的感受,这也很明显。不但如此,“呆子”还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并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却是个注意力很集中的人,这样集中的人又能够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帮助,难怪他们能够无往而不利。

其实很多坚持原则的人,往往表现得过于聪明。所以他们坚持的原则会遭到别人的抵制。倒不如学“呆子”一样,对一些东西表现得十分痴迷。这样的话就很少有人来抵制,因为大家缺少沟通的共同语言。

在西汉的时候,强项令董宣是个“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据,因此他敢拒绝皇帝的命令,坚决不向公主认错。其实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东西。历史上还有个“呆子”叫方孝孺,他过于呆,所以不肯给朱棣写即位诏书,不但自己身死,而且还遭到了灭门,同时也因为他过于呆,他还连累了他的门生和朋友。可见,“呆子”还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赏“呆子”的处世风格,但是总有些人并不是欣赏。因此,归根到底,“呆子”呆的时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种看起来有点无知幼稚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原则,要看对方是谁。

93 你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

成大事者认为,人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毕竟我们不是救世主,不是万能的。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去世前,学习刘备白帝托孤,让冯道辅助自己的小儿子石重睿登基。但是冯道并没有那么做,反而出迎石重贵。在做人上冯道是有愧于石敬瑭的重托,但是在国家大义上冯道是绝对没有做错的。因为当时的后晋正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迎立长君,很有可能引起内乱。况且那些地方诸侯各个都掌握着兵权,随时都可能以奸臣当道为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篡位。冯道明白石敬瑭爱子的苦心,希望爱子能够登基为帝。但是他立一个小孩子,实际上是把这个孩子往火坑里推。如果地方诸侯谋反篡位,这个小皇帝只有被杀的命运。一个人拥有盛名,而没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那么他就危险了。冯道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舍弃了幼主,从这点上来讲,石敬瑭是应该感谢冯道的。

冯道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人。当李从厚逃亡,李从珂进逼都城的时候。以封建朝代忠臣的标准来看,似乎在这个时候,冯道要么就应该追随李从厚而去,要么就在李从珂面前自杀。但冯道这两样都没有选择,他知道跟随李从厚去是没有前途的,而在李从珂面前自杀于国家无益,于自己的家庭更是重大伤害,所以他同样没有选择,在这一点上他是绝对明智的。

冯道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认为国家有难,作为臣子的应该死节。在他的世界观中,他坚持认为自己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足够了,至于君王弄权,胡乱猜忌而丢失了国家那是君王自己的事情。况且他承认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国家是百姓的国家,因此即使朝代更迭,所丢失的也只是君王的国家,而不会是百姓的国家,百姓的国家是永远存在的。

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十分厉害,社会经验虽然不足,但是对别人却是一片忠心,而且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一样。然而他们却总是对小事不屑,而希望能够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意念在作怪,他们认为别看那些用心工作的人表面上十分忠诚,一旦大难临头,他们往往就各奔东西,最后能留下来,支撑大局的只能是自己。这种想法是为自己不努力工作找借口。这刚好颠倒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自己不是救世主,自己也不是英雄,而是整个社会运转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有一种务实的态度,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学着去做。千万不要不能做却偏偏要求扛大梁。曾经看过很多关于成功学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最后获得了成功。这样的事情都只是故事。如果哪个人真的为这样的故事所煽动,真的去做自己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很容易会遭遇失败。

当然人要勇于接受挑战,但前提是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如果确定自己能做,那么自然应该自告奋勇;如果确信自己不能做,那么就不要强出头。

很多事情都是很难预料的,千万不要过分自信,信心爆满,很容易栽跟斗的。虽然信心和勇气都是重要的,但是只能作为精神要素,最要紧的还是自己的实力。

如果觉得自己很出色,不妨冷静地把自己出色的地方一一写下来,然后找出这些地方出色的原因,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冷静。古代战争中,有很多将领都对敌军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很英勇,但他们找不到自己英勇的原因,于是很盲目地领兵出征,甚至立下军令状。结果呢,要么兵败被杀被俘,要么就是回来被杀。然后国人又将兵败的责任全部归咎到他的头上。

在社会中生存,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就不用提在社会上如意了。保护自己的首要原则就是量力而行。向来是自不量力的人最快灭亡。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是自不量力的表现。如果一个大厦倒塌了,难道是哪根钢筋能够支撑得住的吗?

在社会中生存,人们不要有从一而终的思想。以做人而论,人这一生可以做很多大事的,何必要在一棵树上用尽一生的精力呢?以做事而论,权衡利弊自然要选择利多害少的来做。

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价值,要学会冷静处理事情,而不是冲动或者头脑发热。其实在很多问题上,人们都要学会妥协,毕竟很多事情不是那么顺心如意。不妥协的话,到最后吃亏最多的还是自己。应该把妥协当成一种艺术,而不要去逞强。

94 大道无道,圣人不仁

成大事者认为人们应遵从大道无道,圣人不仁。大道和圣人并不代表一定要一味地当老好人。

在社会中不要当老好人,老好人难当。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没有人相信你的好心。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你,因为社会有利益的争夺,有勾心斗角,有权利斗争。你的好心很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有企图,如果他们自认为看出了你的企图,他们自然会十分得意自己的聪明;如果他们看不出,自然会十分提防着你,认为你有很大的阴谋。也许你仅仅是出于一片好心。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来利往。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仅为了做好事,别人会不习惯的,自然也会排挤你。

其次,你的好心很可能办错事。如果一片好心把事情做对的,也许别人会对你有所感激;但如果把事情办坏了,很多人就会以为你是故意的。与其承担办错事情的风险,倒不如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心。

再次,好心会被认为是一种感情投资。如果感情投资过度会让人对自己产生反感。有个地主十分同情一个穷秀才,出钱出力让他去应考,那个穷秀才十分感激这个地主,始终想不到办法回报地主的栽培,十分苦恼,最后就将这个地主给杀了。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也是个事实。好事做多了,人们会觉得亏欠你什么,如果不能回报你的话,他们自然会主动疏远你。

最后,好心容易被别人当成一种习惯。你每天都给办公室打水,大家开始也许会对你有些感激,但是如果形成习惯以后,如果你哪天不打水,大家会对你产生一种陌生感。他们会把打水的任务自然地当成是你的任务。

在社会中,不要过分好心,不要经常做好事,如果自己实在是爱心泛滥,可以选择一些慈善机构当义工。曾经有一个人,十分好心,他看到自己的村庄和邻村之间有一条河,但是没有桥,人们每回来往都要走很多弯路,于是把自家的树木砍了一些搭起了一座桥。开始大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但是后来由于桥太窄,偶尔有人从桥上摔到河里,于是大家开始抱怨,说这个人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简直是在害人。这个人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要将这座桥拓宽,有个智者拦住了他,对他说:“桥即使拓得再宽,也很难保证人们不会从桥上摔下去,而且木桥很容易腐烂的。所以对于你来说,要想不挨骂,最好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把桥砍断,然后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以后不要再这样好心了。”后来这个人按照智者出的点子把桥砍断。果然第二天人们到桥头的时候又开始说起他的好话,认为再也没有人像他那样为乡亲着想了。

愚道遵从大道无道,圣人不仁。遵从愚道的人基本特征是貌似好人,从来不害人,追求个人利益,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让人在社会中不追求个人利益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没有必要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成全别人,千万不要要求别人舍弃个人利益而成全自己,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在社会中生存貌似好人,他向别人表示自己不会害人。这样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

遵从愚道的人就不要太过分地坚持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有些人很注重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很多事情他们都觉得有违自己的原则,是办不到的事情。比如说些好话,他们觉得他们做不到。他们在向领导提意见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变通,很多话都直通通地说出来,根本就不考虑领导是否能够接受。别人向他们提意见,他们却以自己不懂得阿谀奉承为理由拒绝采纳。

大道无道,圣人不仁,有伤害别人的能力,但从来不伤害别人。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但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爱心泛滥的施舍者。你想得到什么,你也将得到什么。

愚道首先在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都无法维持什么,拿什么去帮助别人。只有自己先保证了生存和发展,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当然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不要随意去伤害别人,不做老好人,也千万不要随意去做个坏人。其实,懂得愚道的人,更看重的是行为的价值,而绝对不是好坏。其实社会上,又有多少人是以好坏来判断别人的呢?每一个人只要遵从自己心中的道,想得到什么,然后努力去争取就可以了,确实没有必要揠苗助长,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95 不流于世俗,方有丰功伟绩

成大事者认为,人只有不流于世俗,才有可能做出丰功伟绩。做人是需要讲求变通,但同时也必须有原则。有些原则是人立身的根本,是绝对不容许修改的。即使有些时候受到别人的指责,也完全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说法。

古时候有个将军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起兵,为了避免自己的将士过于骄横,失去民心。他三令五申要求大家遵守纪律,同时还派一个官员负责监管。后来他的侄儿违反了他的法令,这个将军很是为难,并不想杀自己的侄儿。但是那个负责监管的官员丝毫没有顾及将军的感受,依照军令将他的侄儿给杀了。将军十分生气,于是要将这个官员杀掉。但是过了不久,这个将军突然醒悟到,侄儿已经人死不能复生,现在杀了这个官员也无济于事。而且这个官员正是按照自己的军令来办事的,丝毫没有违规。如果杀了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他不但没有杀这个官员,反而格外尊重他。

官员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并没有徇私枉法,最后赢得了尊重。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官员不杀他的侄儿,有意放他一马。这个官员以后的工作该如何开展?肯定是没有办法继续执法,而且将军也肯定会因此而罢了他的官。

做有原则的人哪怕不讨人喜欢,但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如果能够恪守一些基本的原则,自然会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得很好。这些原则不仅包括做人方面的,还包括做事方面的。

做人方面的第一原则就是一定要有尊严。也就是说要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尊严,那么别人也就不会来维护你的尊严。人应该是个独立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观念,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应受到别人观念的左右,也不会因为要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做人还必须自信和信任别人。相信自己的人往往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是强大的,他能做到的事情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他有毅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是值得别人去信赖的。一个人如果特别自信,必然会成为领导者。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以后成功的基石。相反,如果一个人过于自卑,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将一件事情做好,那么自然什么都做不好,也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大家都喜欢和能够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人交往。同时信任别人也是很重要的,对别人信任,别人自然会对你有一种责任感,会为你的利益着想。当然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人本身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信任别人往往让别人觉得特别的荣耀和自尊。

做人还需要有一种义气,需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这并不是说拉帮结伙。而是说要学会去帮别人分担一些忧患,当然,这种分担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人应该有一种担当的精神,在家庭里要担当起家庭一份子的责任,在班级里要担当学生的责任,在单位要担当员工的责任,在国家要担当公民的责任。义气只是担当精神的一个表现。也可以将担当精神通俗地理解为讲义气。

没有原则的人是可怕的。倒不是他们让别人感到可怕,而是他们自己的前途可怕。他们什么都不会去敬畏,什么事情都能做,不道德的,不遵纪守法的,都不惮于去做。这种人往往也找不到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自己需要遵守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者隐晦,或者明显,但总该是有的。人们常常会谈到底线问题,其实正是一条条底线才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拿破仑的故事并不值得效仿,但是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比较有毅力的话,这种顽强的毅力表现出来的原则往往会征服比你更强大的人。

成大事者认为,很多人都有十分害怕的人,在这些人面前他们往往没有原则可言,自己也认为没有尊严可言,只有服从,而从来不知道据理力争,这或许是很多悲剧发生的源泉。

96 人无家庭责任,则信义皆休

成大事者认为,人无家庭责任,则信义皆休。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生存,而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就是家庭。

很多古代的典范人物都是因国忘家,这里谈到先有家,后有国,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古代典范人物是要在国和家中做一个取舍,最后毅然选择了国。现在不需要取舍,所以自然是先有家,后有国。家是国的基础,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对国家效忠呢?

我们必须有很强烈的家庭观念。在家庭中,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一个家庭中,我们首先是子女,作为子女,我们要明白父母的辛苦,要学会感恩。人生在世,最感激的人应该是父母。父母是一本大书,并不是所有人都读得懂的,要学会关心他们。

作为子女,孝顺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无私地将子女养大,可能占用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此无私对待他人的人,试问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做到。虽然父母不求回报,但是为人子女必须报答。这不仅是出于自己的孝心,而且也是子女们做给自己子女的示范。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有一个老母亲,还有一个儿子。夫妇二人嫌弃老母亲,于是找了一个箩筐,将他们的老母亲抬到荒郊野外打算丢弃。然而往回走时,儿子拉着父亲的手说他要拿回箩筐。父亲问为什么,儿子回答说:“等你们老了,我再用它把你们抬过来。”父亲一听,顿时后悔了,赶紧把自己的老母亲接了回去。

但是孝顺并不等于愚孝,一定要懂得把握分寸。曾子是个很孝顺的人,有一次他的父亲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拿起大棒打他。曾子挨了打却始终一声不吭,还站着不走。父亲当时处在盛怒之中,一顿狂打,曾子被打休克了。没有想到曾子醒来的第一句话是:“父亲大人,您没有受伤吧?”父亲很是感动。曾子因此而得到孝子的名声。后来他跑去见他的老师孔子,但孔子吩咐人拦住他,不让他相见。曾子觉得很奇怪,后来见到孔子,就问老师为何不见他。孔子骂曾子太愚蠢了,曾子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以前舜跟父亲住一起的时候,他的父亲很不喜欢他,又受到舜的继母教唆,经常打舜。如果父亲用小棒打舜,舜还能承受,站在那里不走。如果父亲用大棒子打舜,舜就立即跑开了。等到父亲的怒气消了以后才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像你的父亲当时正在盛怒之下,用那么大的棒子打你,你居然还愚蠢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如果你被你的父亲打死了,就尽到了孝道吗?错,其实是你让你父亲成为杀人凶手。

在家庭中,要多与父母沟通,多向父母请教。或许我们会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见过的世面比父母要广得多,因此没有必要向父母请教。其实,父母对待孩子就像种树一样,在小的时候,一定通过各种规矩来保证小树能茁壮成长,等到长大了以后,父母就开始放松要求,到最后不再有任何约束。这种境地的变化会让很多父母心中形成落差。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向父母讨教一些经验,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父母自己真的很需要他们,他们心中会很安慰的。聪明的人都不要在父母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而应该学会谦恭。没有什么比告诉父母“自己还很需要他们”更让他们欣慰的。

父母年纪大了,往往喜欢唠唠叨叨,很多子女对此很烦。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对子女放心不下,担心子女吃亏或者过得不好,因此出于一片爱心才会说许多。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的这份心,即使说得不对,说得自己不爱听,也不要表现出来,而应该考虑到父母的本心,对父母表达感激。

在一个家庭中,我们其次是作为爱人,要真诚以待。对自己的爱人,应要学会珍惜感情。这种感情不仅是爱情,而且还是一种亲情,要学会将爱情转化为亲情,同时也要学会不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亲情平庸化。其实两个人相爱是很神奇的事情,最后能走到一起成为夫妻更是幸福的事情。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因为他们是没有真正读懂爱情。爱情最后必然会上升到亲情的。两人相处的时间太久了,以往的新鲜感就逐渐消失了。如果还要去追求新鲜,那么两个人必然会分手。消失了新鲜感就应该用一种亲情来填充。爱情确实是个奇怪的东西,当初克服了千辛万苦,冲破各种阻力和束缚,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就应该好好珍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情,往往让我们不胜烦扰,人们经常会为一些小事情而争吵,最后导致劳燕分飞,这种结局是可悲的。一开始爱得轰轰烈烈,到最后反而成了仇人,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人们好好反思。

在与爱人相处中,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为对方思考一下。人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总是要求对方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很多时候,必须给对方一个自由空间,不要让婚姻成为束缚。古人说夫妻相敬如宾是有道理的,不是说夫妻之间讲客气,而是说应该相互尊重。

在一个家庭中,我们还是父母。对待孩子,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教育。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像棵小树苗,父母不但要辛勤培养,而且还应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能成为一个自私的人。不成为自私的人,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教会他们主动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麻烦。如果孩子能够关心别人,那么他们又怎么会不关心自己的父母呢?让孩子主动去关心别人,是让孩子做人存有一颗善心,一颗热心。这种热心可以演化为孩子将来的孝道。

要关心孩子,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比较冷漠的人。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忘记了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在孤独中长大,自然对人对事缺少关心和兴趣,也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试想一个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怎么会为父母着想?他们连猜父母心思的想法都没有。绝对不能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冷漠了心,要让孩子对世界充满着热情。这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不要简单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孝顺。孩子之所以不孝顺往往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自己对待父母没有任何感情,对待孩子也爱理不理,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又怎么能够让孩子对自己有感情呢?

关心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心中有太多的负担。不要总是表现出自己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情,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否则,容易让孩子心中有负担。当孩子长大以后,做事会顾虑很多,会过多考虑家庭因素,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前途。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有所愧疚,而应该让孩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成长。

所谓成功人士,不但要在事业上成功,而且要在家庭上也比较成功,而家庭的成功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孝老,二是夫妻和睦,三是子亲,且缺一不可。对于那些自诩为了事业必须抛弃家庭的人,即使成功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真正的成功人士会让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很成功。

每一个人都要正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尽到自己家庭成员的义务。一个连家庭都料理不好的人,怎么可能把事业做得很成功?即使事业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此时却没有人与之分享,这个时候人往往是最孤独的。所以千万不要想着家庭不行,事业来补,这种办法往往把自己送到了一个孤峰,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那里,不胜寒意。同时也千万不要吵吵嚷嚷说为了事业的成功必须抛弃家庭,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它们对立起来。可能有人认为时间和精力有限,照顾了家庭就荒废了事业,勤于事业就疏忽了家庭。其实关键在于一种平衡,即把事业和家庭平衡起来。对事业太执著和过度沉溺于家庭都是不可取的。

同时作为家庭成员,也要学会付出。家庭就像冬天的一炉火,只有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不断地往里面添柴,火才能越烧越旺,家庭成员才能感受到温暖。其实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是比较孤独的,如果离开了家庭,很多人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当然在家庭中不要恃宠而骄,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使是一家人,家人也完全没有义务一直对你这么好。要学会对家人好,这样才能得到家人的照顾和关心。

在家庭中,为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家人受伤。有些时候我们所说的话,我们说话时的口气会变成一把利刃刺伤他人,家人离我们最近,往往成为最先受伤的人。不要随便开家人的玩笑,虽然只是玩笑,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让家人逐渐产生一些不好的感觉。当然也千万不要因为玩笑和家人翻脸。在日常生活中,争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注意减少争吵的次数,千万不要因此而伤害了感情。

97 善始善终,不要让消极思想入侵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善始善终,千万不要让消极的思想入侵。

一场暴风雨过后,有一只蜘蛛十分艰难地朝着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但是,墙壁过于潮湿,每当蜘蛛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然而这只蜘蛛毫不气馁,还是一次次地向上爬,又一次次地掉下来……

这种场景被三个人看到了。第一个人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其实他的一生就像那只蜘蛛,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是到最后一定会一无所得。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日渐消沉起来。第二个人自言自语地说,这只蜘蛛真够傻的,为什么不从旁边比较干燥、很容易爬的地方绕一下,然后往上走呢?他以后绝对不能像这只蜘蛛那样愚蠢。于是他日渐聪明起来。第三个人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所以他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三个人从同一现象中得到了不同启迪,其实并不是一件让人十分费解的事情,人的心态决定了人的行动。正如人们所说: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与悲观的人不同,遇到打击的时候他们从来都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只会更加相信自己,更加坚定自己要走的路,并且不断地为自己鼓气、加油,通过种种的努力,用尽所有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成功,果然他们最后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有些人的成功是注定的,因为他们有成功的心态。

要乐观起来,首先就要抵制悲观的情绪入侵自己。

社会上,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好的工作,同时人际关系也是相当良好的,身体也比较健康,整天十分快乐地过着高品质的生活,好像上帝对他们特别偏爱。其实人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上帝也不会偏爱任何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心态。正如一个哲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心态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

要做最优秀的一个,即使做不到最优秀的一个,也一定要永远做坐在最前面的一个。

从前,有三个砌墙工人在砌墙。有一个行为学家看到了,他问第一个工人在做什么,这个工人没好气地回答:“你没看到,我在砌墙。”于是他立即转身去问第二个工人,第二个工人回答说:“我在建一幢大楼!”这个人又去问第三个工人,这第三个工人嘴里哼着小调,特别欢快地回答说,“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

最后,三个人的命运完全不一样。第一个人过了许多年仍然是个砌墙工人,第二个人成了建筑师,而第三个人则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命运的不同,取决于态度的不同,第三个人的工作态度是让人十分钦佩的。他没有用一种愁眉苦脸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他有理想,有梦想,虽然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他却学会了让自己时刻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在平凡中感知不平凡,在简单中构筑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困难是他克服不了的呢?

悲观情绪时刻等待着入侵人们的大脑。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所有的事情。

愁眉不展,感觉生活亏待了自己,这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明白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平静如水,也不可能事事如意。一个人的感情出现波动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防,因为生气这种悲观的情绪会侵入你的大脑。有些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其实这样做对问题的解决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伤了感情,弄僵了和别人的关系,使原本已不如意的事更加雪上加霜。不仅如此,生气产生的不良情绪还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美国生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生气10分钟,那么他所消耗的精力,绝对不亚于一次3000米赛跑;如果人长期生气,很难保持心理平衡,那么他的体内会分泌出一些带有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对健康非常有害。

生气是拿别人犯的错来惩罚自己,因此要学会控制这种情绪。做到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尽量少生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给自己消气。

此外,悲观的情绪还包括失望、失落、绝望等等。我们应该永远相信,上帝在给自己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当遇到让自己失望、失落和绝望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一种积极努力的寻找,所有的寻找目标就是那一扇已经被打开的窗。相信上帝为了补偿你的损失,会给你一扇能观看到广阔大海的窗户。

98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该做的,往往会很失败。

有位皇帝,本来也不适合做皇帝,但是他却偏偏在阴错阳差中做了皇帝,最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做的居然是和尚,于是又去出家,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了。正是这种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做和尚又做不得的矛盾之中,他被别人结束了生命。这个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

萧衍生于公元464年,南朝齐的大将,后来手握兵权,逼迫齐国皇帝“禅让”了帝位,建立了梁。

萧衍的父亲名叫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卫尉等高官。萧顺之十分注重对萧衍的培养,萧衍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不但为人十分聪明,而且特别喜欢读书,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博学多才,在文学方面更是造诣非凡。因为家族背景,萧衍很快就当了官,而且一当官就直接在卫将军王俭手下。王俭比较注重人才,他看到年轻的萧衍很有才华,而且言谈举止和别人很不一样,尤其出众,很快就提拔萧衍做了户曹属官。这时的萧衍不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办事果断机敏,同时还注意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不久王俭就提拔他当了参军。就在他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遵从当时的孝道,他回家去守丧三年。三年后,萧衍复官。

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即位。但是这个新皇帝可能是因为富贵太久了,毫无斗志,只知道天天吃喝玩乐,从来就没有把心思放在政务上,大臣一片忠心,对他进行规劝,但他从来就不听从。此时,掌握朝中大权的萧鸾特别生气,于是他果断地联合众人将新皇帝废掉,另立皇帝,这样朝中大权便掌握在他的手中。三个月后,大概是他觉得有什么不如意,索性自己就做起了皇帝来,他便是齐明帝。齐明帝萧鸾对萧衍也十分重用,总是不忘提拔他。然而齐明帝萧鸾只在位五年就病死了,他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宝卷。殊不知,这个宝卷治国无术,且为人还特别残忍,他一当上皇帝就杀掉了很多大臣,即使是对一些功臣他也丝毫不知道爱护,总是编织一个理由来妄加杀戮。在这个时候,萧衍开始和这个昏庸的皇帝对立起来,他联络了很多掌握实权的官员,共同废掉了宝卷,最终拥戴和帝。而他从此以后也掌握了朝中大权,升任大司马。

过了不久,萧衍就动用自己的权势,逼迫和帝禅位给他。做了皇帝之后的萧衍,初期时,政绩是非常显著的。萧衍十分注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对政务很是勤勉,是个勤政的皇帝,很少有疏忽怠慢的时候。不仅如此,他还广开言路,对人才很是尊重,也力争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要求官员必须注重官吏的选拔,同时还要求地方的长官清廉。当然,萧衍本人是可以作表率的,他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是出了名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俭勤政的皇帝,他虽然逼迫和帝禅让帝位,但是在他的心里,他还是特别希望能够做个和尚。公元527年,这个向往做和尚的皇帝来到了同泰寺,在这个寺庙里,他把国事全部抛开,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为了更好地实现他心中的宏愿,他甚至将当年的年号改为大通,并逐渐开始不近女色,也不吃荤。萧衍不但自己是这样做的,而且还特别要求全国都来效仿。自从他皈依佛祖以后,就选择吃素,连祭祀宗庙,也从来不用猪牛羊,而直接用蔬菜代替,在他看来,神灵是吃素的。这个身逢乱世的皇帝没有想到继续励精图治,为百姓造福,而是试图出家当和尚。萧衍几次入寺做和尚,后来都是大臣们捐献财物将他赎了出来。萧衍对佛教理论研究得十分透彻,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朝政昏暗就可想而知。到了老年,萧衍特别刚愎自用,建了很多佛寺,也从来不听从大臣的劝谏,最后他被叛臣围困,在饥饿中悲惨地死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也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人。虽然现在社会每一个人都承担很大的压力,家人也对自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这和做自己最想做的人并没有任何矛盾。

年轻时就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后才能成为自己想做的人,而不至于像很多人一样,到老了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99 责任不是负担,而是荣誉

成大事者认为,责任不是负担,而是荣誉。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承担起责任来,这代表着荣誉。

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超过别人固然是很重要的,可证明自己确实有能力,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长。但关键的还是要超越自己,只有超越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有很多层次的理解,但是最根本的层次就在于做自己最想做的人,而不要为自己不想做的人而束缚手脚。

一定要学会做自己,做最想做的那个自己,而且一旦目标确定,就要有一种认真精神,把这个自己做好。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国君李璟第六个儿子,他在位时间十五年,但是这十五年间,他只是一味地苟安而不图进取,到最后,做了亡国之君。当了亡国之君后,没有过多久,就被毒死,只活了四十二岁。

作为一代词宗,李煜是当之无愧的。他所创作的词,直到今天还备受人们的推崇。大家评价他的词是直抒胸臆,感情真切,纯任自然。如果不是一个国君,他应该是一个十分潇洒、俊逸的文学家。然而遗憾的是,他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什么是他当了皇帝,而不是别人?主要是他的父亲对他格外喜欢。李煜长得与众不同,他有一只眼睛是重瞳,据说有个很灵的相面人给他看了相貌,说他很有富贵相,因此,他的父亲对他期望很高。不仅如此,李煜自身多才多艺,不但文章写得十分出众,而且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颇受赞誉,加上他为人很是厚道,因此备受他父亲的喜爱。

其实公允地说,在李煜继位的前几年,这个国家的国势就已经开始衰落,他的父亲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不得不一再退让,最后将江北领土割让给了后周,而南唐和后周就隔着长江对峙。南唐也就依靠着长江天险保障自身的安全。但是南唐在五代十国中是最为富庶的一个国家,还是有实力和后周抗衡的,或许还有后发优势。然而,在这种后周不断发展强大,南唐一直走下坡路的关键时刻,父亲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做了皇帝,从此,把南唐的命运交到了一个根本就不适合也不想当皇帝的年轻人手上。父亲或许还以为是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实际上却是害了他。

毋庸讳言,本质上李煜是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调,而且对排场也十分考究,在书法、绘画和文章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优秀的文人,在天下人人垂涎的皇帝宝座上一筹莫展,在那样的乱世中,他没有周世宗豪气冲天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在他的国家日渐衰落时,他居然对军事提不起任何兴趣。比如他的大将林仁肇就曾经主动请缨,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去收复南唐的失地。为了避免宋朝廷对李煜横加指责,林仁肇甚至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只要林仁肇一起兵,李煜就向外发布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这样如果能够成功,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了,到时候也只需要杀了他的全家,而李煜显然没有必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即使是大臣这样周全的安排,这位文人皇帝也没有同意。在他看来,要想国家保全,就只有念佛,但这个是没有用的,他估计也意识到了,于是整天醉生梦死,做些文人的填词游戏,束手待毙等候国家灭亡的那一天。后来,在强大的宋朝面前,李煜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不久,国家就灭亡了,李煜也做了亡国之君。七夕的晚上,李煜心情郁闷到了极点,于是他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响。有人告诉了宋太宗,太宗十分生气,又听说李煜在《虞美人》中对故国很是怀念,更加恼怒,当天晚上,他就派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这个年龄应该是一个词人大放光彩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