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舍弃精明,韬光养晦
成大事者认为,处世要学会舍弃精明,韬光养晦。在这一大前提下,人应该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学会永不放弃,学会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舍弃精明、韬光养晦就是让人们学会忍耐和永不放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肯定有很多人拼命说这个不行,那条道路走不通。殊不知一个人没有试过,谁也不能说一定不行。其实人们应该学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
有一只蛾正从茧里挣扎着爬出来,一个小男孩见它如此痛苦,拿剪刀帮它将茧剪开。这只蛾终于摆脱了痛苦,却发现自己飞不起来,后来就死了。
这是什么缘故?原因很简单,因为蛾承受痛苦的过程就是一种聚集力量的过程。想想很多成功人士承受了多少痛苦才获得了成功。然而有些人却不能获得这样的苦难,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点困难都让他们觉得难受,都让他们想寻求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取得成功。
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立足,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人生的成长阶段,基本上是几十年。人要学会自己成长,不仅如此,还要承担起照顾他人的重担。未来的责任要求人必须有坚持、执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还要求人们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每一个人的命运也大不相同,人们大可不必将他人以往的经验作为完全正确的真理来遵守。时代变迁,仅遵循以往的经验来处理事情,无疑是刻舟求剑。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是自己做的,他一共做了三个。当他把第三个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有点嘲讽地说,没有比这更难看的小板凳了。听到这话,爱因斯坦立即从课桌下面拿出了两个小板凳,很严肃地对老师说,交给您的那个小板凳至少比这两个要强许多。爱因斯坦从小就自己动手做些东西,这对他后来取得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爱因斯坦的一种坚持精神。
生活中,我们很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各种事情,希望能够获得成功,但是后来发现很多事情都无法想象,最后屡屡失败。经过几次失败以后,很多人就开始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同时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后,只有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才能让自己活得心安理得。我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对自己而言,成功是不可能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放弃了坚持。
坚持就在于永远相信目标在前方。既然目标在前方,就永远都没有半途而废和放弃的理由了。1932年深秋的一天,世界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尝试着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海水里游了16个小时后,她嘴唇冻得发紫。而远方,迷雾重重,根本看不见岸。查德威克感到难以坚持,于是向伴随着她的小艇上的朋友请求道:“我不行了,快把我拉上来吧!”朋友鼓励她说:“只有一英里了,最后一英里,再坚持一下就到了。”她又看了看前方,根本看不到岸,于是她再三恳求朋友拉她上船。等上了船以后,查德威克才发现离岸真的只有一英里。
两个月后,查德威克再次进行了同样的尝试。浓雾依然笼罩在她的周围,海水还是那么冰凉刺骨,她还是望不见海岸。然而,这次,她反复告诉自己海岸就在前方一英里的地方,最后她获得了成功。
坚持就在于能够勤奋工作。很多人认为勤奋工作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所做的工作被别有用心者拿去当“嫁衣裳”了,于是便放弃了勤奋工作。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北宋的范仲淹,特别受到后世人的称道,因为他不仅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文学家,同时他特别勤奋。他小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虽然读书环境很恶劣,但是范仲淹十分刻苦好学,最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为官时,曾经很多次向朝廷上书,针砭时弊,希望能够革新政治,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范仲淹特别勤奋地为民请命,为朝廷做官,即使被贬降职,他依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世万代对他都十分景仰。
成大事者认为,人只有舍弃那些所谓的精明,才能够真正做到坚持,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
54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成大事者认为,忍一时之气,能免百日之忧。在很多时候,人都会遇到困境,毕竟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个时候忍耐就显得更加重要。
懂得忍耐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有一个人搬了新家,新家有个大院子,里面有很多花草,他本来想把草全部拔掉。但是后来由于工作太忙,就忘记了这件事情。过了几个月后,他突然很惊讶地发现那些当时看上去最难看的草居然开出了十分漂亮的花。他十分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拔掉这些草。
人们不能养成急躁的脾气,急躁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他们不会让事情变好,往往会让事情变得非常糟糕,而且没有回旋的余地。当身处逆境时,为何不能将忍耐看成是一种陶冶心性的机会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有一个人性情过于急躁,经常会乱发脾气,他的老师教导他说,你每回在要发脾气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你为什么要发脾气?二是你将通过什么手段把脾气发得恰到好处?三是你发脾气对事情有什么帮助?然后要求他将这些理由全部写在纸上。这种方法看起来迂腐,实际上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气已经消了很多,即使还是忍不住要发脾气的话,他也不会过于暴躁和激烈了。
经常看到两个人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试想一下,吵架的原因是小事,但是后来为什么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在吵架中添加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越吵越热闹,已经忘记了初衷。
当然,忍耐并不是一味地退让,忍耐意味着蓄积力量,它的本质应该是坚持。战国时期,由于郑庄公的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于是很不喜欢他,却十分喜欢他的弟弟公叔段。公叔段十分骄横,一会向庄公要这个,一会向庄公要那个,最后还要成立国中之国,而这些都得到了母亲的支持。郑庄公当时以孝道教育天下人,所以对这些都有所忍耐。到最后他的弟弟公叔段领兵来篡位的时候,他才组织反击,最后一举成功。
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是个十分能忍耐的人。当时他只是起义军中的一个将军。他有个哥哥也在起义军中当将军。然而起义军中的将领害怕他们兄弟力量太大,于是设计将他的哥哥给杀掉了。刘秀十分难过,但是他并没有和起义军的头领公开决裂。相反,他忍受了这种屈辱,同时还跟起义军头领讲和,起义军头领因此而对他疏忽防范。刘秀发展壮大后,报了杀兄之仇。
当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也是个能忍耐的人。当时建文帝意识到他可能谋反,于是要削夺他的实力。燕王这个时候还没有准备好,于是装作发疯的样子,麻痹建文帝派来监视的使者。建文帝看到这种情况,放宽了心。燕王实力一准备充分,就立即起兵造了反。
其实古时候成大事的人,很少有不忍耐的。确实也有些人觉得士可杀不可辱,而毅然选择了自杀的道路,但是这种选择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因为留着自己的生命,日后不知道能做多大的事情。如果当年孙膑忍受不了庞涓的羞辱,他最后也不可能报大仇,当然也不可能有举世闻名的《孙膑兵法》流传于世;如果司马迁忍受不了宫刑的羞辱,那么《史记》又从哪里来?如果司马懿忍受不了曹爽的行为,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晋朝。还有韩信忍受的**之辱,范睢忍受的屈辱,等等。真正成大事的人,不一定是旷世奇才,但一定有惊人的毅力,而这种毅力往往是在忍耐中表现出来的。
关羽和张飞都是不能忍耐的人,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到善终。而五代十国的冯道十分能忍耐,后来他被追封为王。
人要学会忍耐,因为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别人对自己有误会,也可以通过时间来证明。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生活中的很多无奈完全可以交付给时间来检验。为此,自己也没有必要将这些包袱压在心头。
当然,忍耐和坚持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谦让,一味地谦让往往是懦弱的表现。要懂得去追求和拥有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以后就要倍加珍惜。
成大事者认为,忍耐和坚持是人生负重前行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