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业,归根到底是做人。一个男人如果不懂为人处世之道,那就是他的致命伤。男人一定要灵活,灵活的男人更容易成就事业,因为他们懂得趋利避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或资源,为自己的事业创造成功的条件。能方能圆,既讲原则,又不失人情,不死板而又不奸猾,这是一种最具魅力的成熟。只有能进入这种境界,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应对一切难题。
1.男人懂方圆,会玩又不得罪人
男人为人处世要既有原则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要做到方圆兼济。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阴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别人。处理事情要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这样才能不至于古板不化。
方圆方圆,既方又圆,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既坚持自己要办的事不能动摇,是为方刚,又圆柔推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达到了目的,又使别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代价最小,值得男人借鉴。
李嘉诚被人称为商场上的超人和太极高手,因为他善于谋算,又善于使用柔术;固守自己的原则,但又不失灵活圆融;在自己的原则之下能够把争利与让利并为一手。在商场上,他总是力求做到方圆兼济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少。李嘉诚曾经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能像李嘉诚这样坚持清清白白赚钱的原则,堪称男人中的楷模。
李嘉诚认为,与金钱相比,男人的人格魅力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这是一笔更大的财富,相对于赚钱,名誉受损反而更不可忍受。针对有政客拿他“说事”,李嘉诚感到委屈,愤而为自己辩解:“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
事实上真是如此。李嘉诚遨游商海数十年,对原则问题向来说一不二,哪怕大把银子堆在眼前,不动心就是不动心,这大概是李嘉诚王国多年不败的一个法宝。
李嘉诚曾经在巴拿马国投资,拥有集装箱码头、飞机场、旅馆、高尔夫球场以及大片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海外投资商。巴拿马政府为表感谢,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赚大钱的赌场牌照作为酬谢礼物。面对送上门的钱财,李嘉诚却婉言谢绝,他说: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马总理找到李嘉诚,说:“一大堆商人追着要这个牌照,我们都没有给,你这么大的投资,我一定要给你,你有三家旅馆,随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难却之下,李嘉诚做出妥协,决定不接受赌场牌照,但是在旅馆外面另外建独立的房子给第三者经营,并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谈条件,李嘉诚的公司只赚取租金。李嘉诚说:“旅馆的客人要去那儿,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馆里绝对不开设赌场。”用现代的生意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当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李嘉诚却说:“这是我的原则,原则必须坚持。”
李嘉诚商海生涯中对方与圆、屈与伸的掌握与运用,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屈与伸之间争利与让利兼顾是最复杂的方圆之道,更是最符合实际最有实用性的法则。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生意场上,有很多人并不明白“把争利与让利并为一手”的妙处,认为自己可以独赚的干吗要与人分享?更不可能大头给人自己得小头,这样的生意经一般商人不会念,所以他们成不了李嘉诚。
1992年1月,荣智健的中泰集团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智健过桥抽板。李嘉诚极为爽快地接受了荣智健的收购条件,将手中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衬荣智健的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荣智健完成全面收购后,中泰不仅成为红筹股(中资股与国企股的统称),还于1993年上半年进人蓝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由33种上市公司股标编算恒指,均为各类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既让朋友挣了钱,自己也有的赚,这样的事李嘉诚最乐意做,也经常做。这一方面衬映出其仁和之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李嘉诚通晓大义、长袖善舞、料机运谋、长久发达的深谋远虑。
男人在干事业的过程当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使自己获利丰厚,就必须坚守中庸之道,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丧气,不要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形,要守持中道,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获得丰厚的利益。
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外圆内方包括修身处世之要义。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圆是万变,方是宗。以方生圆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开方法就多,处世也就圆润融洽。以圆从方是做事,圆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圆是为了行事方正。
只知方,不知变,通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之理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男人需内方外圆,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男人与人打交道不能过于倔强耿直,否则就是榆木疙瘩,死板一块。不懂人情世故,关系僵化,这样又怎能赚到钱呢?
2.男人有锐气,但不能锋芒毕露
男人要有锐气,但不要锋芒毕露。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方圆之人都尽量避免这一点。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计”,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总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年头,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太露锋芒,便要惹来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因而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气盛的男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言语太露锋芒的缘故。言语之所以太露锋芒,行动之所以太露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准备工作。《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3.男人别自负,刚柔兼备定成功
男人不要太固执,太刚决,不要走极端,要圆汇融通,做到亦刚亦柔,刚柔并济。“亦刚亦柔,刚柔并济”讲的是处世要屈伸有度,男人要有远大的眼光,淡泊的心性;男人要有浩然的气度,超群的毅力;男人要有贯彻始终的秉性,圆汇融通的才华。
刚决的男人大多充满自信。一个男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都必须首先相信自己的能力。但自信过了头就会转化为自负,自负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们过高地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做起事来往往会一意孤行。
刚决自负的男人内心膨胀,看不到任何高于自己的人和事,他们有时容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而太注重突出自己的人则把自己的能力才干过分地张扬。当然,其结果是自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意孤行走极端,终难成大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又夺取了巴蜀,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关羽留守荆州,时时有吞并东吴的野心,他自恃自己武艺高强、兵强马壮,连连向北边的曹操发动进攻。这完全破坏了刘备当年东联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
孙权为了夺取荆州,派使者去向关羽提出要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却被关羽一口回绝。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勇,可以抵抗孙权,北伐曹操。很快,他便带兵攻打曹操的樊城。但又怕东吴乘虚而入,夺他的荆州,所以留下重兵把守各个要塞,并在30里或50里的高地之上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线营地,以此便于联络。
吕蒙见关羽防守严密,为了麻痹关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便上书孙权说:“关羽兵伐樊城,留下重兵把守要塞,是害怕我夺他的后方地盘。我想以生病为由,分一部分士兵回建业。关羽只害怕我,听说我走了,一定会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增援作战部队。这样我们就可以乘他们毫无准备时突然进袭,那么南郡就可以攻下,关羽也就能捉住。”
孙权便让他回来治病,派陆逊去接替吕蒙职务,陆逊上任之后,立即写信给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另一方面表白自己的年轻无能,借以麻痹关羽,让他更加骄傲。关羽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也完全相信吕蒙是回去治病了,因而把兵力都调去增援樊城了。顿时,关羽的后方兵力空虚。陆逊马上把情况及时报告了孙权,孙权便派吕蒙马上出兵。
由于关羽有烽火台相互联络,吕蒙认为出兵必须十分隐秘,不能让关羽得到消息,以防关羽军队回撤,自己无功而返。他想了一个方法,把自己的精兵全部安排在大船中扮作商人的样子,让士兵穿着白衣,扮成老百姓摇橹,日夜不停地赶到了目的地。
关羽仍然毫不知情,还在樊城酣战。这时,吕蒙的白衣战士已突然来到了关羽的要塞,在他们还来不及抵抗的时候就占领了关羽设置的烽火台,驻军和探子也全部给抓起来了。吕蒙的大军又直奔南郡,当时守公安的将领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全部投降了。
关羽得到消息,连忙回撤荆州,半路上不少士兵都纷纷逃了回去。回来后与吕蒙交战几次,都未能取胜。他深感自己孤立无援,已到了绝境,就向麦城逃跑。在西奔漳乡时,士兵都抛弃了关羽,不再跟他而投降了孙权。关羽只有十余骑亲兵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的去路,关羽父子都被抓住,最后被杀。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之所以会败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陆逊接替吕蒙后,给他猛灌“迷魂汤”,他竟然还真听进去了,觉得陆逊年轻胆小,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他竟放心大胆地撤走他布置在各关卡的重兵。这是他的最大错误,否则荆州也不会被吕蒙那么轻易地拿下。
古语说:“水因柔而能穿石,蛇因屈伸有度而得以前进。”曾国藩曾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易折断。”可见,男人处世做到亦刚亦柔、刚柔并济,方是男人做人之道。
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男人,他们虽然不是趾高气扬,但你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傲气,骄傲的让人感到压抑。他们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庸俗之徒立刻报以不屑一顾的眼光。一个自负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的自负蒙住了眼睛,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则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愚蠢可以不伴随骄傲,但骄傲不能不伴随愚蠢。一意孤行的人,无论是否合乎逻辑,在坚持错误的计划或目标上固执己见,不反思,不悔改,正是这些男人招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问题上,如果我们只强调事情的某一个方面,就会在另一方面出现负面效应,这在历史上教训是很多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思虑程度要适当,处置方法也要适中,千万不要走向某一个极端。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4.男人没城府,可爱但不能成器
能成大事者,都善于为人处事不露声色,深藏城府。生活中,一个男人若能不张扬,却在细微之处表现出内心美好的情感,则会给人一种善而美、温而雅的感觉,让人情不自禁被吸引过去。
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故,复杂多变,物欲横流,一个男人能做到含蓄中正,实属不易。但是,一个积极进取之人,时刻要懂得做人谦虚,不居功自傲。
喜怒形于色之人都是很肤浅的,一点内涵没有,这种人只会让自己四处碰壁。处世守持中庸之道的男人能够做到淡然坦然,沉着稳重,凡事冷静观察,自信达观,从而散发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三国时期,有一年魏国工匠为丞相曹操建造相府大门。当门框做好后,正准备做门顶的椽子,恰好这时曹操走出来观看,看完后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
曹操的谋士杨修见门框上的题字,即刻叫工匠们拆掉重做,并说:“你们知道吗?丞相题在门框上的‘活’字,意思是‘门’中有‘活’为‘阔’字,就是指门做大了叫你们重做,懂吗?”
一天,有人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几口,便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递给一位文臣。文臣看了不解其意,众人相互传看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酥传到杨修手里,他便吃了一口酥,然后说:“诸位,这‘合’字即是‘人一口’,丞相是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呀!”
还有一次,曹操由杨修陪同出外游览,经过一处,看见一块烈女曹娥墓碑,碑的背面刻有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杨修:“杨主簿,你懂这八个字的含义吗?”杨修很自信地回答:“丞相,在下懂得。这……”
曹操未等杨修说明,便打断他的话头说:“杨主簿别急嘛!待老夫想想。”接着他们离开墓碑,大约走到离碑三十里外,曹操这时才说:“老夫已明白墓碑背面那八个字的意思。”并叫杨修转过身去,两人分别记下自己所懂的意思,然后一对,两个意思果然一样。
于是曹操感叹地说:“老夫的才智与杨主簿相差三十里呀!”他们对“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字所解的意思是:黄绢色丝,“丝”、“色”并在一起即是“绝”字;年幼妇女就是少女,“女”、“少”并在一起即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女”、“子”并在一起即是“好”字;齑臼是用来盛五种辛辣调味品的器皿,这是舌辛,即是“辞”字。因此,这八个字的含义便是“绝妙好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当中,屡遭失败,曹军不知道是进还是退,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唯有杨修明白:“鸡肋乃是鸡肋间的肉,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了又觉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叫撤兵回去。”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诸将也随之做准备回去的打算。
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曹操知道是杨修把机密告诉大家的,便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斩首。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中列举了这个故事,然后评道:“杨修聪明才智太显露了,所以引起曹操的忌恨,这样他能免于灾祸吗?晋代和南朝宋的皇帝大多喜欢与大臣们赛诗比字争高低,大家都吸取了杨修遭杀害的教训,所以大文学家鲍照故意写些文句啰嗦拖沓的文章,书法大家王僧虔用很拙劣的书法搪塞,这都是为了避免君主的杀害。”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机智聪明的人不要处处在上司面前表露出比上司强,比上司先懂得什么,否则将遭忌恨而招致祸害。
杨修不懂这一点,也就是说,他在上司面前不善于深藏智慧,处处显露比上司高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含蓄中正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含蓄是美德,内敛是睿智,中正是法则。能够做到让内心的喜怒不表露出来,守正不变并克制收敛自己,这样好运就会伴随自己一生。
有些人误解了含蓄中正的含义,处处刻意去做到深藏城府。其实,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招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意图更应如此,因为它们惹人厌恨。凡事三思而行,总会得益良多。
然而,社会复杂,人性各异,在交往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有时不得不违心地处世待人,在此种情势下,就需要采取方中有圆的策略。以正直克己持身,贵在处世有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的权变,处世缺乏变通灵活的男人,就像木头人一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为碍手碍脚。
5.男人讲分寸,不要把事情做绝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进退自如,才是高明之举。
刘邦晚年,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潜伏着一股暗流,外戚吕氏倚靠皇后吕雉,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泼辣又精明的吕后内靠颇有心计的宠臣审食其参与谋划,赞襄政务;外则与骁将樊哙等人结成裙带关系,又把吕氏兄弟子侄安插到各个要害部位。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存在下来,然后才能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挽时局。
内忧未除,外患又起。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燕王卢绾谋反。二月,刘邦命樊哙率兵前去平叛。出师不久,有人就在刘邦面前谈论樊哙过错。刘邦闻言大怒,决意临阵换将,可又担心樊哙手操军权,或生不测。最后,还是采用陈平的计策:以陈平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车中暗载大将周勃,待驰至军中,宣旨立斩樊哙,使周勃夺印代将。
陈平、周勃遵命而发,途中边行边细心合计。自然是陈平智高一筹,他对周勃建议说:“樊哙是皇帝故交,功多劳重,况且又是吕后之妹的丈夫,可谓既亲且贵。帝因一时愤怒,便要杀他;一旦气消,或许后悔。兼之吕后从旁捉弄,难免归罪于你我二人。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为宜。”周勃忠厚老成,依计而行。
樊哙果然中计,被周勃当场拿下钉入囚车。周勃立即赶到中军大帐,宣旨代将,另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京师长安。陈平行至中途,突然获悉刘邦病故。
陈平料定朝中必由吕后主持政事,这样局势变得更加险恶。唯一可恃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可向吕氏曲意交代。即使如此,他也怕夜长梦多,务必在朝中忙于治丧的时候,将自己剖白干净,否则恐遭吕氏暗算。想到这里,他让囚车照常行驶,自己则抢先策马驰往长安。
还未到长安,陈平就遇见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前事未及说明,再远离朝堂,怎不忧谗畏讥!于是,他心生一计,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灵前,放声悲号,且哭且诉,大意是说:先帝命我就地斩决樊哙,我未敢轻处大臣,现已将樊哙解押回京。这分明是说给活人,向吕后表功。
吕后得知樊哙未死,立即放下心来。又见陈平涕泪横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最后任命他为郎中令,并负责教诲、辅佐新即位的汉惠帝。不久,樊哙解至长安,立即赦免,官爵如旧。
陈平在处理樊哙这件事上,虽然奉旨行事,但又没全照办,对高祖而言,算是小过;对吕后而言,不是大过,从而自身得以保全。
男人做事符合自己的能力,心中始终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欢乐;不切实际的欲望,会导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忧愁和痛苦。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个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事情做得过了度,往往便会走向反面,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有时,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强求,无法回避,无法更改。所以,我们只能强迫自己认识它,了解它,承认它,适应它。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紧,不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而应该尽量保持相对自由的空间,为日后的交往埋下伏笔。
所以,做事情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恰到好处则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6.男人有手段,软硬兼施有火候
“外圆内方”是软硬兼施的另一种表现。有方有圆,百事不难,为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保持灵活性,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男人懂得一些做事的手段,往往是现实的一种需要。
曾几何时,一提到“软硬兼施”,人们就会认为是专门贬斥那些善于耍手段的人。对于那些人的行为,人们感到无耻和厌恶,说他们“软硬兼施,圆滑世故”。
软和硬都是为人处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欲成大事者大可不必担心对它的褒贬之词,尽管善择机会,见机行事。自古以来,软硬兼施的处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长,只不过是各取其用罢了。前者用以坚持正义,捍卫尊严,并且规劝他人行正道,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恶人用之作恶,正人自可用之“弃恶扬善”。
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作家三毛举例说:“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于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看来,要想使其发生效用,需见机行事,对欺软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对于吃软不吃硬的人,自可以“软”化之。
方与圆是构成各种不同形状体的两个基本几何形体,无论何种物体,离开方与圆就难以成形。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少不了有方有圆的处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圆”,即指婉转机警。有的男人外方内圆,秉性刚直,心地善良;有的男人外圆内方,面容慈善,行事有方。这些人并不都是老谋深算,老于世故的人。他们以“方”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以“圆”作为减少阻力的方式。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青年人未经社会的打磨,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应该做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不能把“方”全丢了。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男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一来精力难以承受,二来树敌太多,更不好过,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不就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了吗?
以战争为例,两军对峙,若正面进攻不成,因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硬要上只能是“以卵击石”。有经验的统帅,面对寡不敌众的形势,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避其主力,击其侧翼,就会扭转战机,取得胜利。这一“迂回包抄”的战略,不就是“圆”的战术吗?
男人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近人情而伤了别人;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
无论软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圆也好,都是启示人们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思维,为成就大事储备必要的资源。
7.男人会办事,方圆兼济能变通
曾国藩是一位复杂而且具备多元影响的人物。对他褒奖的人把他捧得比天还高;贬斥他的人又把他看得一文不值、不足称道。曾国藩一生历尽周折,最终走出湘江大地,成为中兴名臣。他得心应手地驾驭着各种权力,深藏不露,随机应变,最终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取决于性格上的刚柔并济。所以毛泽东称他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兵无常势,文无定法。能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这种性格属于善变型,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
曾国藩是方圆性格的最典型代表,更是因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男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郭隗对国君和士人的关系就作了极其深刻的论述,同时也就定下了一条千古不变的“知识分子政策”,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士人的性格和命运。郭隗为了使燕国复兴,他对燕昭王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意思是说,国君要想称帝,就要把士人当做老师;如果想称王,就要把士人当做朋友;如果只是打算称霸,那就把士人当作臣下;但如果把士人当作仆役,那就要亡国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士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就是当帝王师,做圣人相。当帝王师,做圣人相,自然是士人最理想的命运,那么拥有什么性格的人才能当帝王师,作圣贤相呢?莫过于方圆性格的人了。然而,中国历史上具备这种性格的又有几人呢?
曾国藩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学者兼“贤相”的典型,是一位福禄寿禧都占全了的男人,是最后一个能够体现这种,方圆性格的男人。自曾国藩以后,就只可知其名,而无可见其人了。
一般说来,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做官实惠,成名可以不朽,如果能把二者集于一身,那就妙之极矣!
只做了官,还不够高雅,如果能成为贤人甚至圣人,那就更加完美了。古人历来对于先贤圣哲有一种神秘的敬畏感,认为他们不仅是天道的代言人,还是神明的象征,因而,一般人尊重圣贤,读书人尤其如此,他们最大的愿望大概不是当皇帝,而是成为“帝王师”。
其实,名、利往往是粘结在一起的,所以,在图得官位、名誉的同时,往往就有了实利,像孔圣人那样一生穷困潦倒、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情形毕竟是个别的,而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发了大财的情形才是普遍的。所以,中国人往往把名、利看做一回事。
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商人赚钱,还是为传统观念所鄙视,土地主有钱,也为城里的人看不起,因此,像曾国藩那样,既是晚清统治集团中最大的实力派,是名震中外的“圣相”,还是学术界的领袖,是“帝王师”,把官、权、名、利结合得十分完美,就成了传统的中国男人的理想形象。
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这一辈子实在没有白过,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寿终正寝占了,总而言之,功名利禄四字全占了,可谓占尽了在一些男人看来令人羡慕追求的一切好处。
但如果历史不给他提供特殊的契机,他是不会成为闻名遐迩的曾国藩的,他也许只会像无数个封建官僚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他的一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出现,给他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历史舞台,也给了他方圆人生的机会。
公元185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太平天国起义军从广西金田村冲出,像一股滚滚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北推进,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攻克了南方重镇江宁(南京),并改名天京,定为国都。清政府的军队可谓是望风披靡,一触即溃。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感到没有力量组织军队、调集兵力围攻起义军了,就好像东汉末年朝廷镇压黄巾起义一样,让各地自己建立地主武装,称为团练。这些武装力量由当地的官僚和地主联合组建,具体指挥权属于组建者。
曾国藩在同乡儒生罗泽南的帮助下,先建立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然后逐渐扩大。曾国藩十分了解清朝八旗兵、绿营兵的腐败,因此,他在组建队伍时,首先注意了从平民当中招募士兵,决不引进官僚子弟,其次是他十分注意宗族关系,把军队组建成一个血缘家庭性质的组织,以增强战斗力。
1854年(咸丰四年)5月,曾国藩率湘军出战,在岳州与太平军接触,没想到一战即溃。曾国藩出省共有湘军1万,水、陆军各5千,连其他人等共15000多人。岳州一战,水师被彻底击垮,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可能是从未受过失败的滋味,经受不住这种打击,便投水自杀。幸亏被手下士兵所救,才自杀未遂。曾国藩羞愤交加,下大力气整顿湘军,过了3个月,再战岳州,于6月份攻陷,同年10月,曾国藩督战,经过激烈的争夺,又攻下了武汉。曾国藩这时总算报了岳州失败之仇,情绪高涨起来,叫嚣道:“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1855年(咸丰五年),曾国藩进逼九江。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开始认真对付曾国藩,派石达开为统帅,大举向西增援。石达开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著名统帅,他设计把曾国藩的水师诱入鄱阳湖,再堵住湖口,打败了敌军,焚烧了战船。曾国藩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水军又一次化为泡影,连自己的坐船都被烧掉了,自己只身逃走,更是羞愤交加,再次投水而死。这次投水幸亏被部下拉住,免受了入水之惊。曾国藩两次投水,未得其死,也许仅是做做样子,并未真的想死,只是为了收拢人心而已。
石达开打败了曾国藩这支在当时看来生气勃勃的军队,太平军又打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军事上威震全国,大有夺取全国之势。可就在此时,太平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著名将领先后被杀,两万多精锐死于内乱,石达开又带十万精兵出走。太平天国军从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走向了军事上的下坡路。
此时,曾国藩趁机再夺武汉,并在与陈秀成激战后夺取了安庆。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有了更大的指挥权,派三路军马进攻:李鸿章自己率淮军由上海进攻苏南,曾国藩率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进攻浙江。由于太平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大下降,所以连吃败仗。再加上英国“常胜军”的支持,无锡、常州、苏州等地连续失陷。1864年(同治三年)6月3日,洪秀全在绝望中死去。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自然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两次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来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曾国藩也知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也是湘军重要将领)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盛产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又请他出山,并委他兵部尚书头衔,有了军政实权。不久,慈禧太后专权,认为满人无能,就重用汉人,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曾国藩性格中的“方圆”,也可理解为“刚柔”,“刚”让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
“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的刚硬下去,恐怕是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会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一位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的确能令他时时惊醒,事事警惕,只要他持之以恒,性格无疑是可以改变的,理想性格无疑也可以锤炼而得。
如果说“方”即是“刚”,那“圆”必是“柔”。曾国藩性格中的“柔”是锤炼出来的,“柔”的性格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正所谓“方圆人生,刚柔兼济”。
曾国藩号涤生,涤生就是要洗涤性格中不好的东西,锤炼出理想性格。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近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曾国藩年轻时性格的确刚而倔强,几乎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但他却时时在改变这一性格,他在致其弟的信中说道:“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曾国藩通过不断的锤炼逐渐改变了自己倔强而近于刚愎的性格,从而使他具备了刚柔并济的理想性格特征。
但我们说过,曾国藩是性格改变最大的人,其中最明显之处就是由原来的“方”而变成了后来的“圆”。自太平军起事那天,湘军在当时就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攻破天京以后,曾氏兄弟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不但头衔一大堆,且实际上指挥着三十多万人的湘军,还节制着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时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湘军水师游弋于长江,掌握着整个长江水面。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他还控制着赣、皖等省的厘金和几个省的协饷。当时湘军将领已有几十人位至督抚,凡曾国藩所举荐的人,或道府,或提镇,朝廷无不授予。这时的曾国藩可谓位及三公、权倾朝野,举手一投山摇地动。在这样的时刻,曾国藩今后的政治走向如何,各方面都在为他猜测、设想、谋划。已经有统治中原两百多年历史经验的清王朝,自然不容高床之下有虎豹鼾睡,只是一时不得不容忍;不断有权贵忌妒怨尤、飞短流长,这也是意料中的事儿;更有一些忠于曾国藩和一些利禄之徒,极力怂恿曾国藩开创大举,自己称帝。何去何从?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已不是只知刚硬的年轻人了,几十年性格的磨炼和洗涤,曾国藩已将近于刚愎的倔强锤炼成了方圆并济的理想性格,换句话说,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没有了性格,他已具备了根据不同情况展示不同性格的本领。他深谙历史,他熟知自己“用事太久,兵权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虑”。他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焦急,夜不能寐。他大喜的日子里颇有隐忧。在攻陷天京前后,成为曾国藩思想上最紧张的时期。他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同清政府的关系,是自己今后命运的关键。而正确认识并摆脱自己目前的这种政治处境,则是他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于是,他性格里的百炼钢转化而成绕指柔,从此曾国藩的性格开始了柔韧的旅程。他令攻克金陵的“首功之臣”,统有五万嫡系部队,被清廷斥为“骤胜而骄”的老九曾国荃挂冠归里。又裁湘军十二营,同时将赴援江西的江忠源、席宝田两部一万余人和鲍超、周宽世两部两万余人均拨给沈葆桢辖制。这样,曾国荃所部仅剩几千人了。他奏请停解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厘金至金陵大营,减少自己的权利。这三条措施,正中清朝廷的下怀,使清朝廷骤减尾大不掉之忧,因而立即一一批准。在大喜的日子里,不被胜利冲昏头脑,敏锐地看到了险象,天衣无缝地消除隐忧,这正是曾国藩柔韧性格的体现。从此,曾国藩由刚猛的曾刺头,一变而为温厚宽容的圣相,位列三公,权倾当朝,得到了一个汉族官吏前所未有的名利和权势。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是刚柔、方圆兼济的意思,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刚柔、方圆兼济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读书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
9.男人要通达,但不要圆滑世故
男人既要讲原则,又要懂得适时变通,头脑灵活,这样,才会在干事业之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果只方不圆,处处与人计较,即使你本领再高强,聪明过人,也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一事无成。如果只圆不方,则会变成圆滑世故之人,定遭人嫌弃,怎能成大事?
男人处世要善识时务大局,做到能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集百家之长于一身。这就需要男人在关键时刻善变通达,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学尽中庸之精髓。
在中国历史上,能把亦方亦圆用到极至的就首推方圆大师胡雪岩了。
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中以商业出人头地,红极一时,非有过人之处是难成大事的。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能在乱世之中,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何时用“善”,何时用“狠”,何时捞一把,何时之财不乱取。总之可概括为——圆而通神。
圆而通神是胡雪岩处世方式的最好概括。
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不管是对抢了他军火生意的龚氏父子,还是对刁钻霸道的苏州永兴盛钱庄,乃至已经实际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代办朱福年,胡雪岩对他们的回击都很干脆。但有一条原则总是恪守不渝,那就是:总要给对方留个台阶,留个后路。
胡雪岩原本就不是读书出身的,因而能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之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善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深得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之个中三昧,因而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便不难理解了。
胡雪岩的圆而通神还表现在他有审时度势的独到眼光,深悟世道的权变之理,善于在乱世之中“变”。
洋人凭船坚炮利让中国人吃尽了苦头,对于洋人的冲击,下层百姓的反应大多是被动的。真正与洋人打交道者,均是从谋私财入手的,因而对大局影响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下层的代表,在经过长期的打交道后,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固的力量,为中西交流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与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洋人的政府与清朝政府不一样。清朝的政府商人稍有赢利,他就想来分沾你的好处,恨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处得不到,他便处处给商人使绊,让你不得安宁,直到破产。
洋人的政府,帮助洋人做生意。你没钱他放款给你,你越洋做生意它派了军舰保护你。一旦中国人欠了钱,他就把枪炮对准中国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无理,他还处处袒护。
因为有了这种对比,胡雪岩对封建官僚体制压制商业活动就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能看出来,自己的人费了好大的劲儿,要在那时创造一个好的经营氛围。因为整个体制所限,商人还只能单个儿地为自己一个人开拓商业地域。如有不慎,这种经营特权就会被收回。
至于洋人自身,在胡雪岩看来,也有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好处就是讲道理,讲信用。你认认真真去和他做生意,他也就认认真真和你谈,不会想到生意之外的歪点子。中国的商人就不同,他在商业上做不赢你,逮着机会,就会在其它方面坑你。比如利用地方流氓势力,比如利用官府。所以胡雪岩觉得,很多时候,和中国自己的商人打交道很吃力,和洋人打交道,就很省劲儿。洋人的整个体制,已经大大减少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这样倒过来看,胡雪岩的成功就更显得来之不易。中国的商人,办成同样的一件事,付出的心血要更多。
胡雪岩这些过人的素质,使他成为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哲商,并在经商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升华,他的智慧和商业活动也就不断通向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
从上例可知,男人要想成大事,必先有亦方亦圆的做人心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自尊是自我规矩,自我规矩便能自成方圆。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莎士比亚说:“假使我们自己比于泥土,那我们就将真的成为被践踏的泥土了”。又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等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顾全对方的尊严。自卑与自大是两个极端,有人比喻说:“自卑感与自大狂,乃一手的两面,好似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这个锋刃不仅伤人,还能伤自身。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这是成大事的男人交际中的规矩,离开这一点是谈不到方圆的。
(2)求大同存小异
要想达到在交际场合外圆内方的境界,成就大事,就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习惯、性格特征等特殊性,在交往中难免会有些摩擦,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尽量寻找共同话题。但与人相处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失去自我。
(3)方圆有术,纵横捭阖。
交际需要交谈,以传其情,达其意,起沟通、交流之效,从而协调、融洽与交际圈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成功,要想成为成大事的男人,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这是专家学者们的精辟见解。
第一,切忌背后议论人。
在与人接触交往中,要竭力避免背后议论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不仅达不到交往的目的,而且会伤害感情。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尽可能不揭别人的短处。
第二,说话要有分寸,有条理。
与朋友、同事相处,有人总是抢话头,且说起话来没完没了,令人讨厌,时间长了就会被大家疏远。
第三,不显露有恩于别人。
同事、朋友之间总会有互相帮助的时候,可能你帮别人多一些,但是,切不可表现出有恩于人,以免使对方难堪。
第四,不忘别人的恩德。
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要时刻记在心上。无论谁的帮助,不论得益大小,都应适度地向人家表示感谢,这样既增进了感情,又发扬了“受恩不忘”的美德。
第五,做不到的就不要说。
因对朋友说谎失去信任,这是极大的损失。所以,新老朋友相交,都要诚实可靠,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第六,不揭穿别人的秘密。
不说穿别人的秘密是与人交往时的一条重要法则。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知道的不要说,不该你知道的不要问,因为这是于你与人都无益的事。
第七,要谦虚待人。
在同事、朋友面前,不要把自己的长处挂在嘴边,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因为这无疑是在抬高自己又贬低了别人,结果被人看不起。
第八,不要憨言直语。
要广纳各方面的意见,不要只凭自己的一时冲动,说出冒犯对方的话,只有言词委婉得体,才能融洽感情,办成事情。
第九,要有助人为乐的道德感。
良好的道德观,是塑造成大事者形象和取得交际成功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成大事者有正义感,善于区别真善美、假丑恶,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去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既是互相交往,就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十,要有宽容的待人态度。
同人打交道,交朋友,就需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要热情有度,真心待人,以此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和友爱,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历来的成大事者无不如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