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的孩子”
西柏坡中央大院里紧挨着机要处的几处平房,是中央机关小学的旧址。当时,在这里上学的孩子是一群“公家的孩子”。这群孩子是在1948年春天跟随中央机关来西柏坡的。
这些孩子有的是机关首长的孩子,有的是革命烈士的子女。他们大多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后方,或者敌人阴暗的监牢里。许多孩子都没有跟在父母身边,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公家的孩子”。
来到西柏坡后,环境相对安稳下来,“公家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群孩子大多数的年龄到了七八岁、十来岁左右,正是读书的好年纪。之前,没有稳定的环境给孩子们办一个正规学校,孩子们就各自学一些东西。现在,党中央开始考虑为孩子们开办一个学校,集中生活,统一管理,统一学习。
由于党中央的首长一直忙于前线战事和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根本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件事。这个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中央机关党总支书记刘火的身上。刘火带领行政科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机要处的西边紧挨着围墙处盖了几间平房,这首先解决了孩子们的教室问题。有了教室,现在只缺老师了。刘火发动中央机关几名有文化的阿姨来学校担任老师,蒋英、韩桂馨就是其中的两位。
当时,西柏坡的条件虽然比以前相对好点,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孩子们的教室问题解决了,但课桌和椅子却没法置办。学校的老师用砖块垒砌成一个个小墩,再架上一块长木板当作“椅子”。然后,老师们又发给每个孩子一块打磨得相当光滑的小木板,放在膝盖上当“课桌”。
中央机关小学开学后,中央大院里二三十个大大小小的孩子聚在教室里学习。一开始,大家吵吵闹闹,不听老师的教导。这样的情况着实让蒋英和韩桂馨费了一番苦心。她们为孩子们讲故事,慢慢地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时才能开始正常的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孩子们逐渐听老师的话了,老师们也渐渐摸准了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和知识程度。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起来。
当时中央大院是供给制,生活比较艰苦。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专门为学校分配了食用大米和白面,蔬菜主要是土豆、南瓜和萝卜。课余时间,老师们还教会孩子们自己织袜子,用马兰草加布条打草鞋,培养孩子们艰苦奋斗的好学风。
除了蒋英和韩桂馨是学校的“专职老师”外,几位中央首长也常常来学校当“客座教授”。他们教育孩子勤奋读书,艰苦奋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锻炼。一时间,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背诵出首长伯伯教诲的话语。
1949年春天,中央机关小学随党中央迁往北平,随后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1971年,学校增加中学部,更名为“育英学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