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搬离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在延安制定了“力争华北,坚持华中,抢占太原,重视上党地区”的战略方针。为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施,中共中央决定,总部机关和人民军队的总指挥所向华北地区转移。
这意味着中共中央要从大后方延安搬家。
对于在延安生活了十年的毛泽东来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再熟悉不过。要从延安搬走,在感情上确实难以割舍。虽说他从一开始就说“延安不要轻易搬家”,可真正到战略需要的时候,毛泽东还是以大局为重。随着时局的发展,搬离延安、重新选址的问题迫在眉睫。
然而,选址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一波三折。
起初,中共中央将目光转向了东北。东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区域,其地位不可小觑。
据毛泽东身边的俄语翻译师哲回忆,毛泽东和刘少奇专门就选址东北问题进行过讨论,提出过一个设想:“苏联军队虽然没有积极支持和帮助我们,却也没有阻拦我们,估计也不至于对我们背后开枪。那么,我们在东北也就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即北面没有敌人,西面蒙古、东面朝鲜都是友邻,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方面的敌人,有了这样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和刘少奇达成了共识,曾把连接冀热辽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承德作为最佳之选。
毛泽东和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时,刘少奇等人在延安为党中央迁移承德做了相关准备。同时,中央警备团一部先行离开延安、开向承德,为党中央安家承德做准备。临行前,朱德勉励他们,希望他们先行一步,在承德克服困难,为党中央铺好路。
然而,中央警备团还未到达承德,就被迫终止了行动。原来,国民党方面与苏军达成了协议,苏方允许国民党军登陆进入东北,中东路及大城市将被国民党军控制。这一突变,让党中央迁移承德的计划不得不暂时终止。
重庆谈判后,两党之间有一段短
暂的和平共处时期。中共中央考虑到这一现状,准备把党中央驻地迁到淮阴。淮阴,距离蒋介石政府的驻地南京很近,同时也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当时,毛泽东曾戏言,“党中央迁到淮阴,我还可以去国民党政府谋个职位。不过南京很热,我常住淮阴,遇到开会时就两头跑,这也是可以的”。
中共中央迁移淮阴的消息传到苏皖根据地后,得到了淮阴人民的热情响应。他们腾房间,凑经费,做足了准备工作。可谁知,这一切又被蒋介石横刀截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道理,对疑心病颇重的蒋介石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久,蒋介石就撕毁了“双十协定”与停战协定。
既然和平共处的局面已被打破,那么迁移到淮阴的计划也随之取消了。
随着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驻地延安的进犯,撤离延安已经势在必行。
延安,古称“肤施”。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时这里曾发生过严重的饥荒之灾。人们为了活命,纷纷自相残杀、争食人肉。当地有位得道高僧,他为解救饥荒中的人们,避免他们再同类相残,就把自己的肉体献给了他们。吃了那位高僧的血肉后,人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后来,为纪念那位大慈大悲的高僧,人们为这个地方取名“肤施”。这个名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渴望在危难之际能有一个救世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可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一向坚持不从延安搬家的毛泽东,这次不得不服从大局,下达撤离延安的命令。不过,不要以为毛泽东是因为惧怕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恰恰相反。
毛泽东打算将计就计,准备对敌人来一个“来而不往非礼也”。因为他深知蒋介石的心思:蒋介石以为占领延安,捣毁共产党的中央驻地,最后的胜利就算到手了。
虽说已经下了最后的命令,可毛泽东仍然坚持:“我要最后一
个撤离延安,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毛泽东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一直在窑洞办公,直到撤离的最后一刻。
枪声已在延安城内响起来,胡宗南的部队越来越逼近延安。
情况十分危急,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忙着收拾东西。他们将饭菜装进了保温盒,打算到路上吃午饭。
“慌啥子嘛?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还不把午饭吃了再走。”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口音对警卫员说道。
不得已,警卫人员只好又将饭菜拿了出来。
毛泽东历来吃饭很快,可今天偏偏细嚼慢咽起来。他神情自若的样子,让一旁的警卫人员急得团团转,不能催,也不能不催。警卫员没辙,只好将实情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又搬来了救兵——彭德怀。
彭德怀急冲冲地走进来,也顾不上什么礼节,朝里面吼道:“主席,都火烧眉毛了!快走快走!胡宗南的兵有啥子好看?”接着,他又把目光转向警卫人员,说:“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将主席的东西收拾一下搬出去,车子已经停在门口了。”
警卫员和秘书赶紧清理办公室,将重要文件搬到了车上。
毛泽东仍旧不慌不忙地吃着饭,对身边的人幽默地说:“你们把房子清理一下,文件都带走,带不走的书可以留下一些,让胡宗南也接受一下马列主义的熏陶。”说完,便拿起饭盒走出办公室,登上了汽车。
毛泽东回望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喃喃自语:“本来呢,我是想看看胡宗南的部队,可彭老总死活不答应。他那个倔脾气啊,我是没得办法!”说完,毛泽东叹了口气,似乎留下了什么遗憾似的。
“主席,我们会回来的。”身边的人安慰道。
“是,我们会回来的!”毛泽东自顾自地重复了一遍。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带着无限的眷念之情离开了延安。不过一年之后延安又回到党中央的怀抱。这正好验证了毛泽东当年的那句话——“我们还会回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