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概况
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西部山门镇、凤卧镇镜内。平阳山门、凤卧一带是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也是曾山、刘英、粟裕等创建的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2009年5月,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旧址群包括含中共浙江省“一大”旧址、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闽浙边临时省委驻地三个地点。
中共浙江省“一大”旧址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一大”陈列馆于1995年底动工兴建,于2007年8月3日举行省“一大”陈列馆开馆仪式,并对外开放。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岗坪上的山门小学内,前身为山门畴溪小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抗战力量,迎接将来斗争的需要,解决骨干不足的问题,于1938年1月15日,以刘英、粟裕为首的“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在山门镇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招收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学员200多人,开设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等课程。1938年1月开学,3月结束。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办学为期虽然短暂,但收效甚大。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这些学员南征北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多成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的骨干,对此后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北侧半山腰大屯村,海拔400米,该村东邻凤卧镇,西北与文成县接壤,东西两侧是峡谷,南面有条盘山公路通向山门街。周围群山连绵,峡谷幽深,古树苍郁,山峻路险。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办公地点设在大屯村东南面郑永盛家的九间平房里。省委机关的油印室、收发报机、缝纫组、军械组、红军食堂等分设在大屯村的周围群众家里。革命前辈曾山、粟裕也曾在大屯村工作、生活过。曾山在此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批示,详细听取了刘英、粟裕的工作汇报,具体询问部队供给和地方组织等情况,并就全国抗战形势和浙江党组织、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及浙南根据地的工作做了重要部署。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部队
北上抗日后,省委机关从大屯村移往凤卧镇玉青岩村。大屯村是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在浙南驻扎最久的地方。
中共浙江省“一大”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浙南平阳县凤卧乡的冠尖和马头岗两地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6名,代表全省约2万名共产党员。这是1922年9月浙江建立党组织后的第一次,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党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党代表大会。
1939年的浙江党组织,正从抗战第一阶段的辅助地位,转向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地位,成为东南抗战的重要支点之一。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召开代表大会,结合浙江实际,讨论和决定今后浙江党的任务和总方针;民主选举新的省委机构;选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刘英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和两年来浙江工作的书面总结。大会提出浙江全党和全省人民当前的7项紧急任务,包括加紧全民动员,武装保卫沿海,保卫浙江,打退敌人的进攻;加紧统一战线工作,克服摩擦,以推进国共两党更紧密的合作与全民族的更加团结等。同时,号召全体党员要团结各界民众和各抗日党派,领导民众,克服困难,走上反攻阶段,在东南战场上树立雄伟的阵势,驱逐敌人,收复失地,摧毁一切伪政权,为建立新中国的伟业前进。
大会通过了《关于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等一系列文件。但因国民党掀起反共**,浙江各级党组织转入隐蔽斗争,大部分决议内容未能真正实施。
会上刘英当选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任浙江省委书记和中共七大浙江代表团团长。
“浙南刘胡兰”——郑明德
郑明德,出生于1925年,浙江平阳人,是原中共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的女儿。她从小参加革命,不畏艰险,英勇斗争,年仅16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称“浙南刘胡兰”。
抗日战争爆发后,13岁的郑明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一次,平阳水头街召开群众大会,她在大会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痛斥国民党的亡国论,说得颇有条理,博得许多人的赞许。
1938年春天,栗裕率领部队北上抗日,中共平阳县委号召群众积极支援前线。郑明德发动群众赶做军鞋,并把家里仅有的旧被单、破衣服都拿出来做军鞋。在她的带动下,仅有200多户人家的凤林村,在短短的时间里,赶做了400多双军鞋
。而这一年冬天,郑明德全家人盖的却是一条薄棉絮。她还积极参加抗日宣传队活动,教歌、演讲、搞义卖、办妇女识字班,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
1940年,敌人疯狂地破坏地下党组织,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群众。在这白色恐怖下,郑明德没有被吓倒。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毅然告别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离家去追随革命队伍。参加部队后不久,敌人就点火把她家的房子烧掉了,并抓走了年幼的妹妹。
国民党反动派这种残暴的手段使郑明德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了。她和战友们“身住密林大深山,天然山洞当房间”,经受着各种磨炼。郑明德在平阳县委宣传部附设的流动“红星”图书馆工作期间,独自背着二三十斤重的图书和宣传品,跟随部队前进。到了宿营地,在做好本职工作外,她还热情地教歌、教识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在军政干部训练班,她起早贪黑,努力学理论,认真做笔记,有时间还看一些文艺小说。省委书记刘英经常找她谈话,启发她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党的关怀下,郑明德犹如春天的花朵,在群众的沃土之上渐渐开放。
1941年3月,郑明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按照党的指示,到环境最艰苦、斗争最激烈的平西区工作。7月16日,郑明德等十多名战士,在转移到瑞安公阳时,遇到了顽固军的包围。当时,郑明德脚病发得厉害,加上一昼夜的急行军,饥饿、劳累一齐袭来。后来,她的腿部被顽军子弹打中,行动更加困难。战友们要背她走,她为了保存党的力量,坚决拒绝。大家只好含泪把她隐藏在山坑里。刁滑的顽军顺着血迹搜索,将郑明德抓捕。
在狱中,敌人对郑明德用尽了各种酷刑,但她始终没有吐露出有关党的一丝一毫的机密。她回答敌人就是这么一句话,“要么把我放出去,要么枪毙我,别无其他。”
郑明德被捕后,中共平阳县委曾多次设法营救她,但都因为敌人的监视严密,没有成功。郑明德听到组织要来劫狱的风声,马上托人带信给组织:敌人戒备森严,不能为我一个人使部队遭受损失。她却时刻关心着战友们的安全。有一次,郑明德从女看守那里打探到国民党保安团在部署兵力,准备进攻瑞安边境游击区,她立即设法把情报送出去。游击队及时转移,避免了损失。
敌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却始终得不到一句满意的回答,于是在1942年6月27日,将郑明德残忍杀害,那年郑明德才16岁。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本章完)